金敬獻

摘 要:農業生產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蔬菜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必需品。蔬菜生產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氣候、生態環境、市場經濟形式等。蔬菜種植結構會隨著蔬菜的種植生產發生改變。如何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優化蔬菜生產,并且帶動農業經濟增長,是蔬菜生產中的關鍵性問題?;诖?,本文就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提出促進蔬菜生產的對策。
關鍵詞:蔬菜生產;種植結構調整;影響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58
前言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于蔬菜質量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國家對于農業蔬菜種植的關注度增加,促進了蔬菜生產與種植結構之間的相應調整。但是目前,我國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的調整還不夠完善,蔬菜質量較低,蔬菜種類較為匱乏。基于蔬菜生產中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只有在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相互平衡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
1 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
在實際的蔬菜生產環節和種植結構調整中,蔬菜生產成本比較高,生產出來的蔬菜質量比較低。從蔬菜的種植上分析,主要是由蔬菜生產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的技術指導,蔬菜種類種植面積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1.1 蔬菜生產成本較高,但是蔬菜質量較低
科學的蔬菜種植在保障蔬菜高產的基礎上,能夠提升蔬菜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蔬菜生產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蔬菜種植人員為農民,種植蔬菜僅憑借個人經驗進行,對于人工施肥、采摘、噴灑農藥等環節的技術要求不規范,導致很多蔬菜的生產質量不過關。并且大量的農藥化肥等的應用使得蔬菜生產成本較高。平均在每一蔬菜農戶的蔬菜種植成本中,80%的經濟支出為化肥和農藥費用。
1.2 蔬菜生產出現季節性過剩
蔬菜的生產需要符合市場需求,以及季節變化,注重種植結構的調整。但是在實際的蔬菜種植階段,由于在種植結構、數量和季節規劃上存在著不合理的情況,過多的種植傳統蔬菜品種,而忽視了新、奇、特品種的種植?;谶@樣的情況,導致了蔬菜生產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在不同的季節出現明顯不同的結果,如,在春秋兩季的蔬菜滯銷嚴重,在夏冬兩季蔬菜供應不足[1]。
1.3 蔬菜種類種植品種不合理
以哈爾濱市阿城區的蔬菜生產為例,2015年該地區的蔬菜種植面積為8000萬m2,總產量為40萬t,露地蔬菜生產逐漸向著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但是在該地區黃瓜、番茄、豆角、小葉菜種植比較多,品種單一化嚴重,蔬菜種植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未形成產業集群,特色的品種不突出[2]。
2 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建議
2.1 集約化的蔬菜生產調整
隨著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先進技術經驗以及技術設備將應用到農業蔬菜生產中,面對農業蔬菜生產效率低、難以打開市場、成本浪費、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需要以社會農業發展戰略為指導,積極調整的農業蔬菜種植結構。將“化零為整”的集約化的生產種植模式引入到農村蔬菜種植中,提升蔬菜種植的管理水平。所謂集約化的蔬菜生產模式是指,以集中或者是分區域的蔬菜產業基地模式,對農村蔬菜生產進行統一化管理。如,無極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日光溫室“韭菜-黃瓜”茬口生產基地,大陳、南流、城關等五個鄉鎮是蔬菜種植集中區域,實際的蔬菜播種面積達到了8100萬m2,其中黃瓜的種植在9—19月份,10月底定植。在蔬菜生產基地中主要銷售的品種有津綠系列、津優系列。生產基地除了韭菜和黃瓜外,還有一小部分面積的西紅柿、甜椒、芹菜、茴香等[3]。
實現集約化的蔬菜生產調整, 蔬菜品種的分區域。根據不同的地區自然條件、溫度變化特點以及土壤肥力,種植合適的蔬菜、 采摘、進入市場的集中化管理。在統一化的蔬菜種植中,采取機械化的采摘、運輸方式,降低蔬菜運輸環節中的人力成本。
2.2 調整種植品種并且優化產業結構
消除我國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中的影響因素,實現蔬菜集約化生產,調整種植品種并且將產業結構進行優化。 引進國內外優良蔬菜品種。隨著國際市場逐漸打開,為蔬菜市場帶來了機遇,我國蔬菜銷售能夠走進國際蔬菜市場,同時外來的蔬菜品種也逐漸進入到我國蔬菜種植中,在蔬菜品種互補以及蔬菜種植經驗的相互分享基礎上,彌補了我國蔬菜生產種植結構單一化問題。在蔬菜生產轉型時期下,需要準確的了解市場需求,穩步發展特色蔬菜品種,切忌盲目跟風。如,在發展新奇蔬菜品種種植中,可以與農業旅游觀光產業相結合,建立特色蔬菜觀光園區,吸引游客自主采摘,在實現蔬菜品種推廣的基礎上,提高農業蔬菜生產的經濟收益[4]。
全面推進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食品的安全意識也增強很多。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方面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實現綠色無公害是蔬菜生產也是農業生產的核心任務之一,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宣傳推廣,積極的拓展農戶合作機制,提升農戶的素質。以多種形式積極的宣傳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確保農戶在蔬菜生產中以較少的經濟投入,獲得較高的回報;招商引資,以多樣化的合作模式,提高技術開發應用,引導無公害蔬菜市場需求[5]。2015年某城區的蔬菜生產情況見表1。
3 結論
在實際的蔬菜生產環節和種植結構調整中,蔬菜生產成本比較高,但是實際所生產出來的蔬菜質量比較低。從蔬菜的種植上分析,蔬菜生產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蔬菜種類種植面積不合理。需要進行集約化的蔬菜生產調整、調整種植品種并且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宣傳,積極的拓展農戶合作機制,提升農戶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黃季焜,牛先芳,智華勇,等.蔬菜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7):4-10,110.
[2]呂超.我國蔬菜主產地形成及其經濟效應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1.
[3]唐惠燕.基于GIS江蘇種植結構演變研究(1949-2011)[D].南京農業大學,2014.
[4]白石.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5]周海濤.蔬菜農戶的銷售方式選擇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