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摘 要:混凝土裂縫是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常見的質量問題,本文從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入手,對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縫控制措施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縫;控制
中圖分類號:TV5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80
1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
1.1 溫度變化因素
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其自身的抗壓和收縮都存在一定限度,實際施工過程中,一旦超過限度,就會產(chǎn)生裂縫。而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外界溫度環(huán)境的變化會導致混凝土性質發(fā)生轉變。在熱脹冷縮效應的影響下,混凝土內部與外部形成溫差,拉應力將在膨脹的基礎上產(chǎn)生,當這一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性質特點的限值時,就會引起裂縫。
1.2 材料質量因素
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需要對水泥等材料進行應用,科學地使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才能夠預防裂縫的產(chǎn)生,提升澆筑質量。發(fā)生水化的水泥,會自然散發(fā)出一定的熱量,這部分熱量必須引起施工人員的高度重視,只有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這一因素進行全面考慮,才能夠科學地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度,嚴禁內部溫度過高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這樣一來,混凝土澆筑中就不會產(chǎn)生較大的內部與外部溫差,拉應力在混凝土表面也不會超過混凝土自身的限值,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加大對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控制[1]。由此可見,水泥材料質量同混凝土裂縫之間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
混凝土本身的質量以及混凝土配置過程中的比例都將對混凝土裂縫的產(chǎn)生造成影響。如果較高的比例產(chǎn)生于水泥當中,在將水泥砼混凝土進行融合并澆筑的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更高的混凝土收縮力,在這種情況下,塌陷的現(xiàn)象很容易在混凝土中產(chǎn)生,從而引發(fā)混凝土裂縫。以此類推,含沙量、水灰比等在混凝土材料配置過程中的比例都將對混凝土質量、澆筑施工質量等造成直接的影響,從而引起混凝土裂縫問題。如果在水利工程實際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沒有科學地配置混凝土材料比例,就將導致混凝土裂縫發(fā)生的概率增加。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縫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施工中增加對溫度因素的考慮
由于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混凝土會受到溫度的變化而產(chǎn)生裂縫,這種情況就要求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增加對溫度因素的考慮。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qū)在積極構建水利工程的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的溫度特點,當晝夜溫差較大時,會對混凝土造成影響。因此,施工人員應科學地使用保溫措施,預防裂縫在混凝土表面的產(chǎn)生。
而澆筑混凝土施工中,如果變形、位移等問題產(chǎn)生于模板中,很容易影響澆筑質量,此時施工人員必須暫停施工,并立即恢復模板位置和形狀。要想不影響施工的進度,施工部門應指派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模板變形情況進行監(jiān)督。
混凝土入模時,必須嚴格控制溫度,如果水利工程是在冬季施工,那么必須保證擁有高于10℃的溫度才可以進行混凝土入模操作,而在夏季施工中,應保證溫度在25℃以下[2]。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度對混凝土澆筑施工質量的影響,也才能夠有效預防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于水利工程當中。
2.2 科學使用混凝土材料
添加材料同水泥等共同構成了混凝土原材料,要想提升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質量,就必須加大對水泥等材料質量的控制力度。由于水化過程中的水泥會釋放大量的熱量,從而會引發(fā)混凝土裂縫問題,那么新時期,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盡量選擇高質量水泥,保證其在水化的過程中釋放熱量相對較少;在調配混凝土的過程中,應將水泥比例降到最低,這是因為不僅水泥在水化的過程中會對混凝土質量造成影響,細度以及強度在水泥中的體現(xiàn)也將對混凝土質量造成影響。因此,水泥的強度應盡量同混凝土強度保持一致,嚴禁過大的強度產(chǎn)生于水泥當中,細度越低的水泥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越小。混凝土制作工藝標準應作為混凝土配置比例確定的重要依據(jù),在選擇骨料的過程中,也應保證骨料同國家要求相符,從根本上提升混凝土施工質量,減少裂縫的產(chǎn)生。
3 結束語
混凝土裂縫對水利工程質量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施工人員應當充分掌握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廣鵬,高興福.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縫形成原因及其修補對策淺析[J].科技與企業(yè),2015(2):144.
[2]陳兵,葉新明,謝廷呈,等.探究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縫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科技經(jīng)濟市場,2015(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