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培順
摘 要: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與經濟作物,可以說國民經濟中玉米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確保玉米產量與長勢。玉米種植生產中其長勢與產量受到田間管理各因素的影響,所以種植過程中需要研究田間管理技術,提高玉米產量。本文重點介紹玉米種植田間管理技術,詳細闡述技術應用要點,保證玉米產量與長勢,實現玉米產量穩中有升的目的。
關鍵詞:玉米種植;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15
1 玉米種植的重要性
玉米不同于小麥與水稻,其最大特點就是具備極強的適應性,在很多惡劣環境中都可以有不錯的產量,這個特點決定其受到種植農戶的廣泛歡迎,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玉米除了具有極強的適應力、高產量外,還具有較強的病蟲害抵抗力,頑強的生命力決定玉米可以在惡劣的天氣狀態下正常生產與發育。玉米的這些特點,可以保障種植的經濟效益,維持農村種植生產與農戶生活的和諧穩定。
2 玉米種植技術概述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地區玉米種植采用單獨種植方式,改革傳統玉米種植方式后種植間的選種顯著擴大。充分借助玉米和大豆等低矮作物交叉種植法可提高植物透光性,優化吸水條件,促進玉米種植通透性的提高,確保玉米產量。選擇玉米品種時要考慮當地土質條件,土地的水肥狀況、保熱保濕能力與玉米生長周期直接影響種植效果。
3 玉米種植技術的田間管理要點
玉米種植后田間管理好壞直接影響到玉米產量,因此有必要做好田間管理,分析玉米種植技術的田間管理要點。
3.1 播種技術要點
3.1.1 選地整地
玉米根系結構較為發達,具備極強的適應性,因此玉米本身對土壤要求不高,土地肥沃與否都可以進行播種。一般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土壤進行播種,確保玉米根系可以從土壤中汲取足夠的水分與養分。通常要求土壤疏松、土層深厚、通透性好及肥力充足,有助于促進玉米產量的增產增收。
3.1.2 施足基肥
基肥的目的在于調整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性,從而適合微生物繁殖與生產,促進土壤肥力的提高,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支持,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奠定早產增收的堅實基礎。一般對玉米種植土壤施加基肥的方法有3種:撒施、條施及穴施,其中效果最好的是條施,這種施肥方式可以使肥料接近玉米根系,有利于肥力的吸收利用。
3.1.3 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過程中,要將種子置于陽光下進行晾曬處理,這樣可以增加玉米種子的吸水能力,縮短發芽所需時間,確保玉米苗生長的整齊性與穩定性;玉米種子播種的時候,確保玉米苗之間有著合理間隔,在保證玉米生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播種完成后進行鎮壓處理,水分不足時重壓、水分充足時輕壓。
3.2 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3.2.1 玉米苗期管理
該階段目的是實現根群增大,積累所需的干物質。應用基肥時需要與耕翻整地結合進行。主要選擇有機肥作為基肥,適當配合氮磷鉀化肥。部分地區或田塊沒有足夠的有機肥肥源時,可以推行秸稈還田模式。玉米播種完成后需要進行除草處理,一般選擇化學除草法,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地塊要采用人工方式進行除草,避免雜草與幼苗搶奪養分;當玉米6~8展葉期間要通過有效方式控制基部節間的伸長,避免出現莖倒風險。定苗后立即進行鏟趟,確保效果。
3.2.2 玉米穗期管理
追肥處理在玉米抽穗前10d進行,這個階段玉米快速生長,也是決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關鍵性階段,會對玉米產量與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這個階段需要最多的肥量,追肥量為總追肥量的50%以上,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追肥量,可以適量補充微肥。
3.2.3 防治病蟲害
玉米螟對玉米危害最大,對其防治需要從心葉末期開始,這個時期玉米螟會全部集中在葉叢中,最合適采用藥物消滅。根據玉米種植面積、病蟲害情況,選擇合適的農藥劑量進行噴灑;還要注意防治黑粉病和玉米莖腐病。
4 結語
玉米種植田間管理過程中需要結合有機肥與化肥,合理搭配二者的數量保證玉米長勢良好,土壤施加有機肥后,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使土壤含有大量養分,促進玉米根部快速增長。不同的生長期其所需要的水都不相同,因此科學的用水也是提高玉米長勢的有效途徑,通過科學用水讓玉米增產穩產。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玉米種植技術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周忠蓮.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剖析[J].農技服務,
2016(11):34-37.
[2]尹維峰.談玉米播種及田間管理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