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彬
摘 要:土地的長期撂荒嚴重沖擊了我國的耕地紅線,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近年來,國家鼓勵土地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利用,而土地流轉是實現這一方式的有效手段,也是解決土地撂荒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農村土地;撂荒;原因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4
土地撂荒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土地保有都有不利影響,實現撂荒比例下降要靠國家、農民和企業共同努力,讓稀缺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農村土地撂荒的原因
1.1 農業基礎設施差,種植結構單一
農村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一般的自然災害都難以抵御。再加上種植結構單一,基本上都是以傳統的糧食種植為主,經濟效益低下,這都是造成農田撂荒、棄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2 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滯后
鄉鎮及以上用于專門服務農村土地流轉的網絡服務系統還沒建成,尤其是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及擔保服務的融資平臺建設也沒有完全到位。由于服務措施平臺不到位,使土地流轉信息滯后,難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土地供需對接,不利于培育土地規模流轉主體,不利于外地投資主體進入當地流轉土地。
1.3 勞動力年齡偏大主動撂荒
務農勞動力是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農民,有些老人甚至喪失了勞動能力,因此這些農戶的土地撂荒比例比較大。但是也有一些老人受到農民以務農為本這一觀念的影響,或者有些家庭除了務農沒有其它經濟來源,所以這些家庭的老人即使年紀大了,身體條件欠佳,卻仍然堅持務農,因此有個別農戶的土地沒有撂荒。
1.4 外出務工、創業或求學導致撂荒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以及農民對生活條件需求的提高,這些適齡勞動力的大部分都選擇進城務工,甚至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進行創業或在外求學,這使得農村中的務農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留守家中的幾乎都是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兒童,因此,即使適齡勞動力的比例很大,但是務農的勞動力卻很少,這也造成了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嚴重的后果。
2 治理農村土地撂荒的對策
2.1 針對勞動力缺失所導致的土地撂荒的解決途徑
勞動缺失所導致的土地撂荒屬于主動撂荒,即土地使用權所有人主動放棄耕種,在政府、社會所提供的政策范圍內不能有效激發此類土地使用權所有人回歸土地的意愿,因此必須把這種土地轉接給第三方進行管理和使用。筆者認為土地流轉是較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土地流轉是指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的一種土地交流模式,其本質是土地使用權的出租等。
2.2 針對土地收益較低所導致的土地撂荒的解決途徑
因土地收益較低而撂荒屬于被動撂荒,這類土地使用權所有人大都有繼續從事土地耕種的意愿,但因收益較低而被迫放棄耕種土地。針對此類土地撂荒,國家應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土地使用權所有人的傾斜力度,激發起他們的土地耕種意愿,最終實現土地復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此類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在種糧補貼、糧種補貼等項目上加大補貼力度;要積極進行技術下鄉,鼓勵農村種植收益率更高的經濟作物;要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工作,為農戶種植工作提供堅守保障。
2.3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網絡服務系統
在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基礎上,建立電子網絡服務系統,達到及時收集與發布土地流轉的供需信息,如:業主姓名、聯系電話以及流轉地點、面積、期限、價格等信息,較好地實現供需對接。有利于為縣鄉土地流轉管理者提供精準、快捷、優質的服務功能,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2.4 建立與完善土地流轉投融資服務平臺
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縣級要建立土地流轉抵押擔保融資服務平臺,為銀行與土地流轉主體,發揮牽線搭橋作用,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經營大戶直接提供融資服務。以此確保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主體,有條件投入,放心大膽投入,充分開發利用當地山區的優勢特色資源,發展當地農業特色產業,利用土地規模經營,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并且帶動與改變當地農戶單一種糧的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2.5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投入力度
針對撂荒土地生產條件差,生產成本高,基礎設施滯后的制約因素影響,要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投入力度,做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等,逐步解決撂荒土地基礎設施滯后的困擾與約束。借鑒國外工業反哺農業的做法,對農業生產所需的化肥、農藥等農資實行補貼,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并做好農產品的收貯工作,使農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使農業生產經營者有利可圖,有險可保,確保提高農業市場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生產積極性。
3 結語
土地撂荒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土地保有都有不利影響,實現撂荒比例下降要靠國家、農民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雖然土地流轉作為一種較好的實現土地復墾的方法,但不同地區在實踐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需要在實踐中予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還需再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唐代盛,李春蘭.土地“撂荒”的制度分析及對策[J].財經科學,
2012(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