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峰
摘 要:遼西地區干旱少雨,荒山成片,因此常年飽受風沙侵襲。為了實現封山綠化的目的,做好混交造林樹種的選擇及抗旱保水技術的運用,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荒山;混交造林;樹種;抗旱保水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72
遼西地區土地貧瘠、干旱,很多樹種在此地的種植成活率都比較低,為改善此種狀況,本文將對此地樹種的選擇、造林技術的運用等進行分析。
1 遼西荒山混交造林中樹種的選擇原則
1.1 適地適樹
在遼西地區進行樹種選擇的時候,要基于樹種生態學特性、當地干旱環境土壤狀況進行樹種選擇,結合當地造林經驗,選擇生長迅速、造林成活率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當地群眾喜愛的優良鄉土樹種、引種成功的外來樹種作為主要造林樹種。
1.2 生態效益優先、節約成本
荒山生態環境較差、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缺少植被覆蓋,在選擇造林樹種時選擇其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生長迅速能盡快改善生態環境的樹種作為造林樹種。要選擇樹種抗性好、抗干旱能力強、萌發力強等的樹種,這樣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效果。
1.3 合理搭配混交樹種
在試驗種植區種植小喬木及灌木,采用針葉樹與闊葉樹混交的原則,提高林木成活概率。基于樹種選擇原則以及遼西荒山地區的實際地質狀況,一般適合選用側柏、油松等樹種進行種植。
2 遼西荒山混交造林技術的運用
2.1 科學整地
在荒山整地中,若坡度>25°,則使用坑深為30cm左右的魚鱗坑整地,在外側堆建15cm左右高度的半環土埂,然后將坑內石塊取出放在魚鱗坑外側,在坑左上右上方開設引水溝,進行集水;若坡度<25°,則使用穴整地,穴直徑為35cm左右,深度在30cm左右,穴面要向內側傾斜,在整地的時候不要破壞本地植被,要避免水土流失。
2.2 多種樹種的混交配置
樹種的作用與地位存在差異,因此有目的樹種與混交樹種2類。前者是混交林主要培育樹種,在選擇時要最大限度符合造林的目的及育林的方向,通常目的樹種由3種樹種混交組成。在混交時要重視對比例、類型、方法等的調整。比如在北票市不同的立地條件與生態系統下,要使用不同的混交模式。
2.3 抓準造林時間
由于造林地點土壤狀況差、含水少,所以要在春季及雨季造林。在雨季主要栽植側柏等樹種,栽植期間要遵守“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的3不原則。在當地進入雨季后,可在2場雨將土地澆透后的陰天進行造林。此時造林可以提高林木成活率。在春季造林時則可選用刺槐、榆樹等樹種栽植。
2.4 合理控制栽植過程
選擇優質苗并科學起苗、按時運輸。造林時要選擇抗病蟲害、未感染病蟲害、頂芽飽滿等的樹苗。在荒山中可以采用側柏為主、油松、刺槐為輔的混交造林方式。起苗時要用工具連根將樹苗挖出,運輸期間要適時澆水,保證樹苗的含水量,所運樹苗要堅持隨起、隨運、隨栽的原則,正確的栽植、培土、澆水。樹苗放入坑中后擺正、填土,填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0~3.0cm。裸根苗苗木放在筐內,遮蓋濕布,拿1株栽1株。栽植時先把苗木放入植穴,理好根系,使其均勻舒展,不窩根,不上翹、不外露,覆土深度在根際線以上2.0~3.0cm,踏實,使土壤與根系密接,防止干燥空氣進入,保持根系濕潤,固定后修剪。栽植完成后可用石塊固定樹苗,然后對一些裸根樹苗開展截干、修枝,防止水分與營養的進一步流失。
3 遼西荒山混交造林的抗旱保水技術
3.1 實施浸泡
為提高樹苗活性,可對側柏、刺槐等樹苗在裸根時進行24h的浸水浸泡處理,讓根須充分吸收水分。
3.2 正確修根、科學修枝
栽植前要對樹苗裸根進行修剪,提高樹根與土壤的接觸密實度,避免影響苗木吸水效果。栽植前要將樹苗的病蟲枝、創傷枝等剪除,對于栽植后裸露在地表的樹苗根部要全部剪除,從而讓樹根更好地吸收水分,提高抗旱效果。
3.3 根部蘸泥漿
為提高根系的濕潤度,栽植前可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泥漿,然后用樹苗根系蘸取泥漿,從而保護樹苗根系,提高成活概率。
3.4 徑流匯集蓄水
遼西地區降水集中、降水量少,因此要在樹穴挖好后,在穴上面建立V形集水區,并將兩者聯通,從而利用集水區收集徑流,為樹苗提供水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集水區外修建土埂,防止徑流外流,并要將雜草等清理干凈,避免爭奪水分。
3.5 地膜覆蓋
栽植及澆透水之后,要在樹穴周圍覆蓋地膜,填土壓實,從而降低水分的蒸發量。
4 結束語
科學開展混交造林,正確使用抗旱保水技術,可改善遼西荒山地區造林效果與當地生態狀況,為當地的林業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高振標.村莊綠化類型及樹種選擇配置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