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如燦
摘 要:本文在闡釋生態文明概念的基礎上,探討廣西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分析現狀和成效,并根據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推進林業改革的措施,以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步伐和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為廣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西;林業經濟;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S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7
新時期為滿足社會的生產與加工需求,應重視林業經濟的全面發展。為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應立足于長遠角度,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制定科學的生態文明規劃方案,應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林業經濟建設中,這是未來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1 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
1.1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述
生態文明就是保持原生態、自然化,人類應充分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了解自然系統的相關規律,實現生產生活的生態化,實現人、自然與經濟的協調性發展,以打造更為科學、人性化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模式。林業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旨在打造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環境的良好相處[1],進而構建和諧型社會。對于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問題,廣西省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政府提出了相關的文件,2013年,廣西省自治區政府和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打造綠色生態安全體系和現代林業示范區備忘錄》,從中可深度了解到廣西省對林業經濟生態發展的決心。
1.2 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與作用
林業經濟屬于一項公共性事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加強林業經濟建設,能對生態環境予以改善,能達到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可及時滿足林業經濟供給,以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發展林業生態經濟,應強調社會、經濟、生態三大經濟效益的全面協調發展,提升生態經濟的自然價值、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2]。發展生態林業經濟,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通過調查與分析可知,優質的森林資源能達到降低風速的效果,能將風速降低70%左右,還可增強空氣的濕度,加濕程度能達到18%左右,且森林資源相較于裸露的大地而言,在吸附粉塵上效果要大70多倍,每年可吸收SO2的量為720kg/hm2,被譽為大地的“吸塵器”。
林業資源主要是借助地力、太陽能來創造更為豐富的綠色財富,屬于規模較大的綠色經濟體。森林能提供足夠量的木材,還可提供一定的纖維、花卉與化工原料等,能為社會中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撐,林業資源屬于綠色、可降解、無污染資源,可實現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林業經濟的發展,可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木材資源,能積累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林業經濟,能產出極高的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寶庫[3]。
2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成效
堅持領導高位推動目前,從廣西區內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來看,當地政府已經給予了高速的重視,結合當地的林業發展實況,政府部門針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文件,2010年,出臺《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以生態文明示范區作為林業經濟的發展目標;2012年,當地政府出臺了《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和《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創建評選活動實施辦法》,旨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后,廣西當地以“美麗廣西”為主題,決定從2013開始,直至2020年開展“美麗廣西”的鄉村建設活動,其中發展生態林業經濟成為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生態林業經濟建設,當地也提出一系列的生態舉措,旨在促進生態林業全面、實效的開展。在廣西自治區內,生態建設在逐步展開,將“生態立區、綠色發展”視為當地生態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還建設了珠防林、海防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修復類工程,能為林業經濟的生態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撐;積極開展林業產業化建設,如林產化工、木材精深加工、林漿紙、油茶、花卉等林業產業經濟,實現了當地林業經濟產業的逐步提升;林權改革工作不斷深入,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設置森林保險試點工程,加強對林權流轉與變更的重視,設置林權流轉、變更與登記試點工程,及時對一系列行政類服務進行優化,及時挖掘出林業所存在的生產潛力與社會價值。直到2013年底,廣西的森林保險覆蓋面積達到173.1萬km2,在林權抵押貸款方面的余額達到60億元,林業相關的合作社量達到900多個[4]。
3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3.1 森林質量整體不高,生態功能有待提升
廣西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但資源總量較大與質量效益不高并存是廣西林業最鮮明的特征。廣西屬于典型的南方集體林區,90%以上的森林為集體或個人所有,林權分散。集約化規模經營程度低,管理粗放,特別是作為森林經營重要措施的中幼林撫育間伐普遍沒有開展,導致林分整體質量不高。至2013年,廣西喬木林平均單位面積蓄積為59.6m3/hm2,僅為全國平均水平89.79m3的66.4%;年平均生長量3.47m3/hm2,真正達到速生豐產林標準的林分不多;平均郁閉度只有0.58。廣西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好的面積僅占2%,中等及以下的面積占98%。生態建設的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在重要生態區域依然存在種植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廣西現有低產、低效林約146.5萬hm2,占有林地面積14.2%;林下經濟欠發達,綜合生產力低,林業產業結構不優,深加工率低,產業鏈短,主要以賣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多數地區的森林都存在起源、林種、樹種、齡組、混交等比例不合理的結構性缺陷,與廣西林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極不相稱,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巨大[5]。
3.2 局部地區自然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環境問題有待改善
生態系統總體穩定與局部地區生態相對脆弱并存,是廣西生態環境最突出的特征。廣西自然條件優越,生態類型多樣,森林、草地、石山、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總體狀況良好,但廣西也是黔桂滇石漠化綜合防治核心區域,廣西共有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76個,石漠化敏感區面積4.89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20.6%;廣西水土流失面積達2.81萬hm2,占國土面積12%。局部地區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森林減少、河湖干枯、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減弱。廣西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根本改變,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特別是一些地區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容量,部分江河、湖庫和局部海域水環境質量下降,重金屬污染頻發,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PM2.5快速上升,全區空氣質量下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3 生態文明制度還不健全,林業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廣西林業正處在改革創新的攻堅期,林業生產力亟待釋放與體制機制制約并存。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國家和廣西的林業制度逐步建立,林業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廣西的要求相比,林業治理體系還不適應,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林業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部分林業法制建設還相對滯后,林業普法、執法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集體林權主體改革雖然已經完成,但有些地方還存在“夾生飯”現象,林改發證不徹底;一些農民拿到林權證后,辦理抵押貸款難,山林資產未能變成資本、資本未能變成財富;林業自然保護區集體人工林的保護與利用矛盾突出等。
3.4 生態意識依然淡薄,生態文化宣傳有待加強
廣西人口密度大,常住人口達221人/km2,環境保護壓力大。當前廣西林業又正處在生態建設的繁重期,生態建設步伐加快與破壞生態問題突出并存。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造林綠化,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林業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但一些地方和群眾生態保護意識依然薄弱。個別地區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思想,為追求經濟增長,隨意侵占林地、濕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先破壞后治理、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濫捕濫獵、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頻發。生態文化宣傳載體少、產品數量少、質量低,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相對缺乏,社會和群眾還沒有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3.5 林業科技創新不快,科技支撐有待提高
隨著林業的不斷發展,林業科技支撐作用不強,與現代林業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力量依然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高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科技儲備不足,支撐廣西林業發展的重大科研成果少,尤其在困難立地造林、重大生態災害防控、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碳儲量研究、主要造林樹種選優等關鍵技術;科技與生產結合不緊密,科技的引領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林業科技試驗示范力度不夠;科技研發和推廣隊伍建設與林業不協調,林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盡完善,林業技術推廣率不足50%。
4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
4.1.1 制定完善林地保護政策與法規
在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制定完善林地保護的政策與法規,完善林地的管理制度。如制定林地的占用稅、出讓金、林地占用審批制度、林地保護利用目標考核責任制度以及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征繳政策,控制一些非林業建設用地的占地面積,強化林地的占補平衡。對林地進行嚴格的保護和監管,推進林地的生態文明建設。
4.1.2 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
在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政府還需要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如建立多渠道籌集生態補償基金、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此來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補償制度。建立生態補償金逐年增長機制,對一些林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分級的差別化補償。擴大濕地保護補助的范圍,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提高生態文明的補助標準,加大對造林、林木良種、林業機具購置以及森林撫育等的補貼力度和支持。加大對林業災害監測和防治的投入力度,加強對建設資金的監管,以此來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1.3 完善基礎設施投入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政府在加大財政收入力度后,還需要完善各種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對基層林業基地的基本投入,給一些重點的林區提供道路、水、電、暖、廣播、以及通信等基礎設施。對一些國有的林區、國有林場棚戶區以及危舊房進行基礎設施的投入,來對其進行改造。加大對一些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科技館、以及生態文化博物館等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如可以建設林區醫療衛生和教育這樣保障性的基礎設施,來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1.4 完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完善金融和稅收的扶持政策,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如創新擔保機制,制定出符合各種林業特點的信貸融資業務,以此來扶持針對林農、林業的一些小額貸款企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鼓勵一些企業參加志愿造林減排的活動,從社會上籌集林業建設的建設資金。以建設生態彩票的形式,號召全民參加到生態修復工程的活動中,獲取多元化的林地建設資金。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稅政管理權限,建議制定對林業生態產品、林農、林業企業、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單位及捐資主體,以及勞動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保障制度和增長機制。
4.1.5 加大林業能力建設支持力度
加大林業科研投入和科技儲備,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強化成果轉化推廣,充分發揮科技在林業生產經營中的引領作用。探索建立“林牧結合、種養平衡”的生態林業體制機制。加強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林業防災減災、林業信息化、基層林業公共服務等能力建設。加強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高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引入機制,增加對林業教育和培訓的資金投入,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生態建設方面人才選拔培養使用制度建設,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2 保障措施
4.2.1 健全政府目標責任制
進一步完善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將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逐級分解成各地市的具體目標。繼續抓好由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與激勵機制,確保完成本地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
4.2.2 建立生態監測評估體系
保護和建設重點生態領域和生態功能區,開展資源與生態專項監測,加強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監測,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石漠化、濱海濕地生態研究定位監測站,構建以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核心的綜合生態監測評估體系。建立保護林地動態調整體系。
4.2.3 建立林業推進生態文明評價機制
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林業還應該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以此來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政績觀。建立專門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機構,并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實施相應的問責機制,保障生態文明的建設;建立相適應的新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計算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還要根據林區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考核方法,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考核,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
4.2.4 建立制度創新機制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建立制度的創新機制,加大廣西林業的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建設生態補償的立法,明確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一些重大的生態修復工程給予法律上的補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采用碳排放權、水權交易的方式,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效果反饋機制,對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行調整和優化。建立產業發展的政策創新機制,對一些重大的項目實行聽證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體系,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2.5 建立保護激勵機制
在建立保護激勵機制過程中,應該加快制定林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通過建設義務植樹、古樹名木的法律法規,對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綠地、濫伐林木的行為進行依法處罰。并且實行倒查問責機制,專門治理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的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違法審批和越權審批的行為。建立健全的林業行政執法體系,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可以發揮實效。
4.2.6 形成全民參與機制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可以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以及學生組織的力量,形成全民參與機制,讓人們都可以參與到保護生態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事業中來。還要創新全民參與的方式和渠道,發揮全民參與的積極作用,推進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
5 推進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通過對廣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地林業經濟態勢與生態的結合力度不足,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舊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未來若想全面推進廣西社會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必須強調經濟與生態的緊密協調,旨在打造人、自然與經濟和諧相處的平臺,制定科學的生態文明體系,在保護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重視發展林業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這也是未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與目標。
為了提高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還應進一步努力,強化林業的生態性建設,在原有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政府應更加關注林業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對生態修復技術、綠化技術等進行不斷研發,成立林業生態建設中心,專門針對廣西省的林業生態問題進行研究,以求得到實質性的進步。盡管目前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但是通過不斷努力,林業生態體系定會更為完善,林業生態建設效果會更佳,進而打造出生態文明的林業環境,大大促進廣西省經濟的全面發展。在林業經濟中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注重環保與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現象,遵循人性化、生態性的原則,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來講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6 結束語
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與規劃的重要目標,制定科學的生態建設體系,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更為完善的生態系統,充分踐行節能、環保與綠色的理念,是未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鵬,陳禹靜,尚毛毛.基于經驗總結的廣西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62-67.
[2]莫劍鋒,陸志星,黃永輝,尹國平,許奇聰,楊建華.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成效及經驗剖析[J].福建林業科技,2014(2):206-210.
[3]黎德丘,蔣迎紅,王波.淺析廣西林業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文明建設[J].廣西林業科學,2014(2):240-243.
[4]郇慶治.綠色發展視閾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量化評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4-21,53.
[5]王兵,魏江生,俞社保,梁建平,蔡會德,農勝奇.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J].廣西植物,2013(1):46-51,117.
[6]甘福丁.農村沼氣在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6):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