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項目清單中又多了一項——鋼鐵。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備忘指令,下令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鋼鐵進口展開國家安全調查。根據這一指令所依據的法規,一旦發現外國進口有損美國國家安全,總統將有權對外國進口實施緊急貿易制裁。
盡管特朗普說此項調查“與中國無關”,因為“傾銷問題是全球性的”。但中國是對美出口鋼鐵產品的大戶,又是屢受美國貿易保護措施打擊的對象,一些業界人士擔心,下一步鋼鐵有可能會成為引發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對這一指令的解釋證實,這一擔心并非多余。路透社引述羅斯的話說,這項調查是對中國鋼鐵在美國市場的傾銷做出的回應。而《紐約時報》21日在一篇報道中開門見山地說道,“中國規模巨大的鋼鐵行業是特朗普總統主要的打擊目標”。
特朗普對進口鋼鐵下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競選時,他就借此來拉鋼鐵工會和鋼鐵產業集中地區的選票。鋼鐵業也是特朗普誓言重振美國制造業、改造基建所要倚重的基礎。借保護鋼鐵業說些硬話,既有兌現承諾的一面,也有提升人氣、彰顯硬氣和在下一步中美貿易談判中搶奪話語權的考慮。
阻擊進口鋼鐵、確保美國就業不是什么新問題,而是“老大難”。自小布什執政到今天,10多年過去,美國政府可謂“十八般武藝”都用了,但這個“夕陽產業”也沒能從東邊再升起來。現在輪到特朗普開練,很可能也只會是舊招新用。
美國鋼鐵業的衰退是市場規律使然,它和美國諸多產業出現的“外包潮”同步,原因無非是美國的勞動力價格和生產成本太高,再加上近年美元走強導致進口成本下降。因此,靠幾個行政指令或是保護主義措施是根本無法挽回的。
今天的鋼鐵產出也不像百年前那樣,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最重要標準。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正常的貿易品,對鋼鐵的需求會更多地通過國際貿易分工和市場來解決。但是,美國并沒有因為這樣
的分工就“吃了大虧”,當了“冤大頭”。更便宜、更優質的進口鋼鐵產品也在支撐著美國經濟的平穩發展,讓美國受益。
連接紐約布魯克林與斯坦登的大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座大橋的維修用的是中國鋼材、中國技術。不是美國人不想用美國貨,而是找遍美國,也找不到哪家美國企業能生產出大橋改造所需要的鋼材,還有中國公司能夠提供的技術。
今天全球的鋼鐵工業布局折射的是全球化對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兩個多世紀以來,鋼鐵工業重心的三次大轉移,從英國到美國,再從美國到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體,而后再到中國,體現的是全球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和動力轉移,也折射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這個格局奠定了中美關系的大致框架,也規制著兩國在貿易領域的交流。
中國當然關注美國會否拿中國的鋼鐵產品開刀,但這樣的開刀,也會像一個快去快回的“飛去來器”一樣,扔出去還要看是否接得住,最終要考驗特朗普政府的接盤能力。
中國并不想與美國打貿易戰,但中國也絕不會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讓步。如果特朗普真要阻擊中國的鋼鐵產品,那他也一定會撞上同等強度的反擊。美國并非沒有軟肋,痛點也十分清晰。華盛頓要壓中國的鋼鐵,最好還是要先做好中國對其大豆開刀的準備。
不要忘記,21世紀國家強大的一個基本邏輯是,沒有誰能再靠抽取別國的“血漿”支撐自己。強大與否還意味著你能給這個世界提供多少發展的機會。▲
環球時報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