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線、A4腰、I6腿、反手摸肚臍、巧克力腹肌……近2年時間中,眾多“健身效果衡量標準”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絡熱詞,隨著中國構建“全民健身時代”規劃的開啟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健身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其背后折射的是紅火的消費升級和繁榮的健身行業。 鞠興海/文
消費升級促進行業繁榮,迎來爆發良機
健美健身理念在20世紀30年代由歐美傳入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現代健身行業才小露尖角。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推動消費升級,以及國家對體育產業大力扶持,中國居民的健身意識逐漸深化,健身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和高端精英的標簽。而國內健身行業的真正商業化運營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壯大,當下已迎來爆發良機。
一方面,健身房數量快速增加,行業呈現繁榮態勢。全球排名前十的健身國家的產業總收入占據全球健身總收入的73%,中國健身產業的總收入和俱樂部數量均未進入世界前十,但是增長迅猛。2008-2015年,國內健身俱樂部數量從2270家增長至4425家,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92%(圖1、2)。
另一方面,中國居民健身意識增強,健身人口快速增加,行業潛力巨大。依據《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和體育人口調查等諸多數據,我國經常鍛煉人口占比從1996年的15.5%增長到了目前的33.9%。預計至2020年,經常鍛煉人口將接近40%,至2030年,基本實現半數人口有經常鍛煉的習慣。
與美國等擁有成熟健身市場的國家相比,國內健身會員滲透率提升空間廣闊。依據尼爾森數據,美國擁有5000萬健身會員,是我國的近6倍。而2015年中國健身會員滲透率僅在1.47%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美國17.6%,加拿大17.9%,英國12.9%,澳大利亞11.4%。總體而言,中國的健身需求初露鋒芒,但大眾健身習慣和健身文化尚未形成(圖3、4)。
供需兩旺持續繁榮,未來復合增速達20%
健身會員滲透率和二次消費轉化率提升將驅動國內健身服務行業未來實現20%的復合增長(圖5)。健身服務行業規模包括會員會籍收入和私教課程收入(其他周邊服務和產品銷售占比較小,暫不計)。2016年中國健身服務行業規模在 300億元左右,其中私教業務帶來的貢獻達35%左右;預計到2020年行業規模將達600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達20%,屆時行業整體私教業務貢獻比例有望超40%。
從區域來看,一線城市健身房數量接近飽和,未來增量在準一線城市。目前北上廣深的健身房資源占全國的70%左右,其中上海和北京的遙遙領先,健身會所數量分別接近1100和850家(圖6)。與此同時,健身風尚已經由北上廣深蔓延到了準一線城市,但準一線城市的大型連鎖健身房和精品化工作室數量均明顯少于一線城市。隨著準一線城市的健身消費水平逐漸提升,本地健身俱樂部(工作室)與品牌健身俱樂部將不斷增加,準一城市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健身房增量來源(圖7)。
龍頭擴張外部涌入,集中與分散并行
國內健身服務行業正當繁榮期,具備實力的健身房有望形成自身品牌力,實現連鎖式復制和擴張,從而充分受益行業快速發展并獲得份額提升。另一方面,健身房商業模式本身具有充裕現金流、進入門檻較低的特點,會有進入者不斷涌入,分得行業發展紅利的一杯羹。因此,健身服務行業未來將形成“強者恒強頭部集中,持續涌入尾部分散”的并行格局。
整體集中度分散,各層次格局分化
中國健身房市場較為分散。從門店數量看,2016年中國前十大品牌健身房總體數量近600家,占整體健身房市場的16%左右。從收入規模看,行業龍頭威爾士2016年收入7.7億元,僅占整體健身服務市場的2.6%左右。
伴隨消費升級浪潮,健身房經營模式從單一的連鎖格局逐漸向連鎖、工作室、新興模式并存的多元格局演進。從定位和模式兩大維度來看,可以概括為從高端、共性市場為起點的發散式變革(圖8)。
定位高端、滿足共性需求:以威爾士、一兆韋德等高端連鎖健身品牌為代表,具有高客單價的特點、用戶較穩定且有積累效應。通過連鎖式復制已經形成了一定品牌力,高進入門檻。
定位高端、滿足個性需求:以依靠私教課程收入的健身工作室為代表,具有高客單價、而用戶較細分的特點。
定位大眾、滿足共性需求:以非連鎖、無品牌的社區類普通健身房為代表,具有低客單價、用戶少的特點。通常這類健身房位于社區附近,滿足區域內客群需求,然而缺乏品牌力使其經營較不穩定。
定位大眾、滿足個性需求:以健身App為代表,具有低客單價、用戶多的特點。
定位中端市場:其中包括傳統中端連鎖健身品牌(浩沙/中體倍力等)和新興健身模式(超級猩猩/光豬圈/樂刻運動)。中端市場的目標客群最為特殊,性價比和健身服務體驗并重,這對健身房的定位和模式權衡有更高的要求。虎嗅網數據顯示,中端品牌的份額從2010年的54%下降到2013年的36%。
強者恒強頭部集中,持續涌入尾部分散
未來,高端連鎖龍頭品牌有望實現擴張,提升市場份額。高客單價和不斷積累的用戶數量,配合連鎖品牌運營能力,讓它們具備了持續盈利、快速復制、規模擴張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連鎖式的品牌力成為該市場的高進入門檻,因而格局相對穩定而趨于集中。
小而美的精品工作室更注重體驗,進入門檻低但復制邏輯尚未形成。目前國內健身工作室大多是健身教練自發創業的產物,將高端共性市場中對個性化服務有顯著需求的人群分化出來,并形成該類有特定需求的細分市場。從模式上具有以下特征:規模較小,會員承載力有限;人工成本較低(3-8人),但租金壓力大,盈利能力較弱;注重互動,客單價高,定位細分人群。
以超級猩猩、光豬圈、樂刻運動為代表的新玩家,觸發深度健身需求,既解決傳統連鎖健身房高運營成本壓力(租金和人工),又融合了健身App線上線下O2O思維的連鎖健身房模式。不過其商業模式仍在摸索中,未來格局尚未清晰。雖有中國龐大潛在健身人群基數的機遇加持,但同時也面臨著高端客戶留存率偏低的風險。
而受益于移動化時代和體育產業快速發展,運動健身App行業爆發增長,2014年運動健身App月活用戶超過1000萬,2015年翻倍突破2000萬。在此背景下,精準卡位細分類目用戶資源的先發者率先獲得資本支持。目前主流App占據了約40%的互聯網健身用戶資源,具有顯著先發優勢。同時,它們通過課程內容的差異化設置構建競爭壁壘,因此格局相對穩定。
作者鞠興海系中泰證券 紡織服飾/體育行業研究員。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描版權頁二維碼,下載并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