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族群文化融合:澳門花地瑪圣母巡游儀式考察*

2017-04-22 02:56:23
文化遺產 2017年2期
關鍵詞:儀式文化

張 敏

族群文化融合:澳門花地瑪圣母巡游儀式考察*

張 敏

花地瑪圣母瞻禮是20世紀初從葡萄牙傳播至澳門的天主教儀式,它是澳門天主教的三大巡游儀式之一,既保持葡國天主教的特征,又糅合澳門本土的文化因素,是南歐文化與澳門本土華人文化的結合產物。本文從儀式展演、參與儀式人群類別以及儀式符號象征等方面進行考察,探討華人與土生葡人兩大族群文化的融合以及澳門宗教文化的本土化。

族群 花地瑪圣母 天主教儀式

澳門位于珠江口西側,是一個半島型城市。它曾經的殖民化歷史,決定了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面貌。澳門人口的多樣化特征尤為明顯,由不同國別、民族及地區的移民所組成,其中以華裔為主,截至2011年占澳門總人口的92.4%*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因此澳門的文化以華人文化為宗。另一方面,因澳門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所以當地的葡國文化色彩亦較為濃厚。

有學者將當地人口大致劃分為幾個族群:土生葡人族群、廣東族群、福建族群以及其它國籍(菲律賓、泰國等)的人形成的族群*周大鳴:《澳門的族群》,《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亦有學者將之劃分為三大族群,即葡萄牙人、土生葡萄牙人和中國人*[葡]卡布拉爾:《澳門族群的構成》,《“澳門土生葡人”特輯——人類學、歷史和文化》,澳門:《文化雜志》中文版第20期。。如此可見,華人與土生葡人作為澳門本土的兩大主要族群已為學者共識,兩大族群均擁有各自的文化,因政治歷史等因素,在長期的互動中產生碰撞與融合,形成了澳門現今復雜多元、雜糅并存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宗教信仰上尤為凸顯。

澳門是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城市,既有華人族群傳統的民間信仰,如媽祖、觀音、土地神等,亦有葡萄牙人曾尊為國教的天主教。在面積僅為30.4平方公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6年澳門資料。的彈丸之地分布著三十多座大大小小的教堂,足見天主教對澳門當地文化的影響。每年5月13日是花地瑪*由葡語“Fátima”音譯過來,澳門習慣用粵語音譯“花地瑪”,內地則翻譯成“法蒂瑪”。圣母瞻禮,是天主教的一個紀念性節日,天主教澳門教區舉行隆重盛大的儀式來慶祝這一宗教節日。儀式包括彌撒以及巡游等一系列內容,在這個“文化表演”中聚合了大量的宗教文化符號,既保持葡國天主教的特征,又糅合澳門本土的文化因素。本文擬就花地瑪圣母的巡游儀式來探討一下華人與土生葡人兩大族群文化的融合。

一、花地瑪圣母顯圣的傳說

花地瑪是葡萄牙本土的一個小村莊。它之所以聞名于世,皆源于圣母顯圣的傳說。1917年5月13日圣母瑪利亞顯現于此。據傳當年有三位小牧童親眼目睹圣母顯現。此后,圣母連續六個月的十三日均在同一地點顯現。最后一次的顯現是當年的10月13日,7萬多人親眼目睹圣母顯現的奇跡之后,再也不質疑三位牧童的言行舉止,并誠心誠意地頌揚圣母的仁愛慈意,將圣母稱為“玫瑰之后”*[美]邁克爾·格拉茨、莫妮卡·海威格:《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157頁。。1918年,為了紀念圣母顯現,當地教徒建造了一座圣堂,十年后又建造了一座大教堂,為世界各地的教徒前來修和圣事及明供圣體所用。1930年10月13日,羅馬天主教廷正式宣告花地瑪圣母顯靈事件為實,是上主給予的奇跡,設為一級大禮,允許用公禮去為花地瑪圣母舉行恭敬之儀式。*Joseph Pelletier, The sun danced at Fatima, Doubleday, New York, 1983.

花地瑪圣母是天主教進入20世紀之后有關圣母顯圣的眾多傳說之一。這些傳說不僅只存在于人云亦云的口頭傳誦,而是由教廷認真考究核實并公諸于世。例如花地瑪圣母的三個預言,似乎與后來所發生的事實一一吻合。令人值得深思與探討的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圣母頻繁顯圣的事跡顯然與理性的社會認知相悖。不過,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每一次圣母顯圣的傳說出現,均掀起一股圣母崇拜的熱潮。因此,葡萄牙的花地瑪也由一個不知名的村莊變為國際聞名的朝圣之地。教會在當年圣母顯圣的地方修建了主教堂和廣場,氣勢恢宏,廣場可以容納百萬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徒對花地瑪圣母極其虔誠,每晚7點都在花地瑪圣母大殿里舉行秉燭巡游。在大殿前的露天廣場上,每天大清早都有虔誠的教徒在教堂廣場中央的大理石小路上綁著護膝跪行祈禱直至主教堂。每年的5月13日與10月13日更是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花地瑪圣母的塑像被抬出來沿著廣場周邊巡游,廣場上擠滿上百萬來自各地的教徒,儀式規模盛大。

因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于1929年準許在玫瑰圣母堂內引入花地瑪圣母像以示供奉,并由此年開始每年的5月13日都在澳門舉辦圣母像巡游儀式,整個過程莊嚴圣潔。澳門的教徒們都對花地瑪圣母顯現的故事十分熟悉。即使不是天主教信仰者,因為當地有花地瑪圣堂、堂區及一系列的巡游儀式,因此澳門華人亦大多知曉花地瑪圣母這個人物。

二、花地瑪圣母瞻禮的儀式過程

花地瑪圣母瞻禮會在玫瑰圣母堂進行。玫瑰圣母堂位于澳門大堂區,全名是“圣道明我會老修院之至圣玫瑰圣母堂”(San Domingo)。它是由西班牙圣多明我會(道明會)傳教士于1587年創建的,因當時全部由木板搭建而成,當地華人稱之為“板障廟*澳門華人對當地教堂大多稱為廟或寺,這也反映了當地華人對宗教的包容性與模糊性。”,后稱“板樟堂”。它因供奉玫瑰圣母又被稱為“玫瑰堂”。1929年,它成為遠東傳播葡萄牙花地瑪圣母崇拜的重要基地。

每年的5月4日至5月12日,即花地瑪圣母像巡游前的九日敬禮(Novena),會在玫瑰圣母堂分別以中文、葡語、英語三語舉行彌撒。教堂內部公示板貼出大海報,分別用中葡雙語介紹“慶祝花地瑪圣母像九日敬禮”的具體安排。九日敬禮期間,“為獲得特殊的圣寵,或者為祈求一個特殊的意向”*[美]邁克爾·格拉茨、莫妮卡·海威格:《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第399-400頁。,教徒們頌玫瑰經和圣母經,并舉行彌撒儀式。據神職人員解釋,九日敬禮現今只有三十二種是被教會規定并且批準的,花地瑪圣母像九日敬禮便是其中的一種。之所以是九日,而不是其它天數,是因為只有天主才是十全十美的,人類的不完美只能用“九”來形容。

5月13日的安排一般是上午8點舉行中文瞻禮彌撒,下午3點明供圣體,下午5點葡語頌玫瑰經專場,下午5點45分舉行圣體降福、彌撒圣祭及奉獻典禮。

5月13日下午兩點,離明供圣體還有一個小時,教堂里面已疏疏落落坐了一百來人,大部分是老人家,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顫顫巍巍地前往教堂就座。他們神情大多虔誠嚴肅,閉目念經。

祭臺上的圣體皓光*亦稱為“圣體光座”,是天主教的一種祭具,鍍銀,正中是透明的圓形小窗,用于放置圣體,四周呈放射性線條表示光芒。被布蒙著,一米多高的花地瑪圣母像已經被放置于抬轎上,底座鋪滿黃玫瑰,邊緣襯以綠色的新鮮松柏葉,下覆以白色紗幔,抬桿是白色的。圣母像頭戴玫瑰花冠,頭披白色長紗巾,雙手合十,頜首微笑,目視前方,面容慈祥安寧。不少教徒站在圣母像前默念祈禱,鞠躬致敬,然后將捐獻的錢放進圣母像腳下白色的捐獻箱里,再致意圣母然后離開。

教堂右側的廂房里,有不少教徒前往工作人員處購買祈禱用品,紅色杯型蠟燭25元一個,一般用來供奉在圣像前祈禱用的。白色電子蠟燭10元一支,巡游儀式時用的,以前教徒們參加巡游時用的是白色蠟燭,但非常不方便,時常會被風吹熄或者熱蠟燙傷手。白色電子蠟燭面世后則避免了這些缺點。

下午三點,穿著白色祭袍的劉炎新神父在輔祭的幫助下,從祭臺左側的圣體柜里捧出圣體,將之裝入圣體皓光里,跪于圣體前獻香,并默禱片刻,之后離開了。圣體皓光上原本覆蓋的布塊已被掀掉,在蠟燭的光照下相映成輝,熠熠發光,教徒們認為此時耶穌降臨,是非常神圣的時刻。教堂里的人越來越多,但一點都不嘈雜,人們都非常安靜地坐著或默念玫瑰經。

下午四點半,教堂里響起葡文誦經的聲音,眾教徒也跟著念誦,持續大概半個小時。接下來是圣體降福和中葡雙語的大禮彌撒。

圣體降福儀式:澳門教區的主教李斌生與副主教劉炎新神父及教堂執事在圣體皓光前行跪禮,奉香。主教身著白色祭衣,鑲紅寬邊的金色祭袍。主教與副主教分別用葡語念經,主教還唱了一段經文。念完經之后,執事向主教奉上繡有綠色十字架的圣體披肩,全體跪下行禮,主教步上祭臺前,用圣體披肩裹著手,握持圣體皓光面向眾人高高舉起,向四方虛劃十字,此時清脆的鈴聲響起,伴隨著裊裊縈繞的乳香。

將圣體皓光歸置于祭臺上之后,主教脫下圣體披肩,跪在祭臺前,開始用粵語帶領教徒誦經:“贊美天主,贊美天主圣名,贊美耶穌基督……,贊美耶穌圣名,贊美耶穌至圣之心,贊美耶穌在圣臺之圣體,贊美司母圣神,贊美圣母瑪利亞天主之母……”

念誦完之后,執事將圣體披肩奉給副主教,副主教前往祭臺將圣體皓光里的圣體取出,放入圣體盒,然后披肩裹手捧著圣體盒送回圣體柜。圣體降福儀式完成。

五時整,主教再次出現,身著白色祭袍與紫領祭披,頭戴玫紅色圓帽,在副主教的陪同下進行主禮,此外還有九位共祭神父。只有非常盛大隆重的儀式才會召集所有堂區的神父一起進行共祭,例如復活節彌撒、圣誕節彌撒等。神父們在祭臺前鞠躬行禮,繞到祭臺后再行禮,有的親吻臺面。禮畢之后,主教手提乳香爐繞祭臺一周,向祭臺奉香。

主教在用葡語講述完花地瑪圣母事跡之后,再用粵語講道理,告誡教友們等一會朝圣時不忘傳統,要從傳統中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朝圣的時候要不忘悔改自己的罪惡,要勤于告解,勤領圣體,去懺悔改過。

祈禱詞::“各位弟子們,寬裕慈悲的上主,為了教會以及世界的需要,派遣他的亦是我們的母親顯靈于花地瑪,帶我們走永生之路,讓我們同聲祈禱。”

粵語領誦經者:“請為普世的兒童和青年人祈禱,期望他們在人性和靈性的生活上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同聲祈禱。”

教徒:“求主保佑我們!”

粵語領誦經者:“請為政府首長祈禱,求主賜予他們智慧和熱忱,履行他們的使命,尊重人民的基本人權,我們同聲祈禱。”

教徒:“求主保佑我們!”

粵語領誦經者:“請為家庭祈禱,求主能賜予每個家庭寬裕的心,接納他們的子女,教導他們走向幸福的永恒。”

接下來換一位土生葡人的女教徒進行葡語版的祈禱,內容一樣。緊接著主教用葡語祈禱,最后眾人答“阿門”,然后坐下。

此時圣樂響起,數位身穿白衣的婦女手執絳紅色獻儀袋走向眾人,人們紛紛往里捐錢,此謂“奉獻”。

圣祭禮:主教用葡語祝圣圣體,盛放在圣杯里的葡萄酒與白色薄餅已經被安放在祭臺上,主教與共祭神父面對圣體用葡語念經,眾人有時回應“阿門”有時跟著誦經,最后互致平安禮,教徒們大部分是雙手合十互相鞠躬行禮,也有人握手,少數會擁抱。

神父捧起裝著圣體(即白色小薄餅)的圣杯,走向教友席,教徒自覺排隊,雙手合十,神父將圣體舉起,稍微停頓一下,說“基督圣體”,教徒回應“阿門”,然后張大嘴巴。輔祭在旁將圣體碟置于教徒下巴處,以免圣體或碎屑不小心掉落,神父將圣體放進教徒嘴巴,后者緊閉嘴巴雙手合十或對著祭壇胸前劃十字鞠躬行禮后方才離開。亦有些教徒雙手合攏右掌置于左掌下,手心向上,伸掌接過圣體再自行放進嘴里。據神父解釋,口領與手領圣體兩種方式皆可,并無本質區別。

只有受洗過的天主教徒才有資格領圣體,有些旁觀彌撒的非教徒不明就里也排隊前去領圣體,被神父婉言拒絕了。

教徒領完圣體后,神父將接盤里的碎屑以及圣杯里剩下的圣體都仔細聚攏在一起放回圣體盒里,然后將圣體盒放回祭壇左側的圣體柜里。主教再領著眾人誦經,跪下行禮,大禮彌撒至此結束。

三、花地瑪圣母巡游儀式的過程

彌撒結束后,神職人員稍作整頓,緊接著花地瑪圣母巡游隊伍從玫瑰圣母堂里開始出發。

此時教堂內外已黑壓壓擠滿了人,巡游隊伍的行進速度較為緩慢,隊伍的順序依次是玫瑰堂的堂旗與圣母旗幟、手提花籃不停拋灑花瓣的天使、輔祭會成員、共祭神父、目擊花地瑪圣母顯現的三位牧童的裝扮者、圣母花轎、身著黑色羅馬常服的主教與副主教。

圣母像的花轎由六位身著白衣頭戴白紗巾的女教徒肩扛著,步履緩慢而堅定。據玫瑰圣母堂的職員陳先生介紹,抬轎的人員一共有二十多人,抬轎者只要是女性的天主教徒即可,由各堂區的女教徒自愿報名,然后由教堂根據身高和體型篩選出來的。因為巡游的路途較長,入選者必須要有一定的體力才行,每走一段路,就要輪換一批抬轎者。到達主教山腳下時,圣像花轎就要換由男士教徒抬上山,因為女性的體力畢竟還是稍嫌不足。

隊伍從玫瑰圣母堂出發,沿途經過仁慈堂、主教座堂、議事亭、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南灣和西灣,以西望洋山的主教山小堂為終點。當被問及這樣的路線安排有何用意之時,陳先生說這一切都是由交通部門安排的,因為要進行交通管制,哪條路線較方便就走哪條。在巡游過程中的確有不少交警在維持秩序,沿途指揮過往車輛停車等候。

巡游的教徒們手執白色電子蠟燭跟在圣母像后面,有的還手持玫瑰念珠。沿途皆安裝了高音喇叭,播放中葡雙語的經文,巡游隊伍跟隨廣播誦念圣經,一邊念經一邊走路,倒也不會覺得路途遙遠了。在巡游的途中,喇叭一直用粵語和葡語循環播放著《圣母經》:“萬福瑪利亞,你充滿圣寵,主與你同在,你在婦女中受贊頌,你的親子耶穌同受贊頌!天主圣母瑪利亞,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阿門!”教徒們一路跟著廣播念誦,莊嚴肅穆的場面很是動人。整個巡游期間有警察維持協助、各大新聞媒體實時報道。

歷時一個小時左右,隊伍到達坐落于西望洋山頂的主教山小堂。在教堂前的廣場上,一尊圣母像高高矗立,遠眺南灣湖,望向澳門半島。站在山頂可以一覽澳門半島夜景,主教在這里舉行簡短的露天彌撒和圣體降福儀式,降福在場的教友及全體澳門人民。儀式結束后,教友紛紛前往瑪利亞圣母像前祈禱及奉獻,有的教徒會獲贈圣母像花轎上的玫瑰花或松柏葉,他們如獲珍寶,認為是圣母的信物和賜予的運氣,會將之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巡游儀式至此結束。

四、儀式的人群類別

因天主教澳門教區的特殊歷史與地位,參與瞻禮儀式的人群具有較強的異質性。而這些異質性人群能夠在以圣母作為關鍵象征的慶典中尋找到他們得以溝通與連結的語言與行動。

在舉行圣母瞻禮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參與儀式的人大致可分為幾類別:

1.儀式的核心人群

這類人群包括主持參加祭禮的神職人員、協助操辦儀式的工作人員以及參加儀式的教徒。神職人員包括主教、副主教以及來自各堂區的共祭神父。自上世紀80年代澳門回歸前夕,澳門教區出現第一位華人主教之后,主教位置一直由香港或澳門本土成長的人士來擔任。本屆的主教李斌生以及副主教劉炎新均為華人,共祭神父當中則有來自印度、葡萄牙以及歐美等國家的人士。工作人員則有土生葡人與華人,參加儀式的人員亦是以土生葡人和華人為主。但若以人數比例來看,土生葡人占的比例還是比華人要高。前面提到抬花轎的女教徒人選,雖然工作人員說的是自由報名選拔,但據筆者連續三年的觀察,隊伍中有幾位土生葡人婦女每次都參與其中,說明本土或本堂區的教徒還是優先考慮的。

2.儀式的邊緣人群

邊緣人群并不是指身份的邊緣,而是地理空間上的邊緣。這類人群指來自各堂區尤其是澳門島外的神職人員和教徒,他們通常是以堂區為單位,由領隊高舉小旗,團員身穿統一服裝佩戴掛牌前來參加圣母瞻禮。邊緣人群因為離得比較遠,所以很少能專程前來參加九日敬禮,他們通常在瞻禮這天到達教堂,參加瞻禮儀式以及圣像巡游,最后在主教山小堂露天彌撒結束后與圣母像合影,然后再結伴離去。有位女性教徒李女士是來自香港的圣保祿修會的,她戴著一個掛牌,那是她們修會的標志。她說她們修會來了兩百多人,組團一起過來。教友間互相扶持,有個八九十歲的老奶奶在她們攙扶下顫巍巍地進入教堂的前排座位坐下進行祈禱,她還發愁等會兒巡游的時候怎么攙扶老奶奶走完全程。李女士留著板寸短發,看起來非常精神,說話爽朗干脆,面容年輕。她說自己65歲了,連孫子都有了,把筆者嚇一大跳,因為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65歲的痕跡。她說在信教前曾經了解并對比過天主教和其他宗教,覺得天主教是大公性、普世性的,較為自由,教友可以在任意一個堂區望彌撒,體現普世價值。所以她選擇天主教,每天都過得非常開心。

除了這些組團的教徒之外,還有來自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教徒前來參加圣母瞻禮,香港地區的教徒比較多,此外還有臺灣地區、泰國、日本以及韓國等。70歲的張女士來自香港,她說自己從2007年起每年都會來澳門參與花地瑪圣母像巡游,因為香港沒有這個巡游。她認為彌撒儀式是一種有情感溝通作用的儀式,它滿足了教會兄弟姐妹的心理需要,它的內在有崇圣的尊嚴,它的外在產生的效果是團結凝聚教會兄弟姐妹的維系力。

3.儀式外的觀禮人群

還有一類人群就是像筆者一樣主要是為了觀禮的非教徒。這類人群主要由游客、研究者、攝影者及本土居民組成。這類人群沒有宗教的體驗,不清楚宗教儀式的象征與意義。但他們也是儀式的核心人群所希冀的觀眾,因為將天主的愛傳播給每一個人是天主教徒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只要這類人群沒有觸犯到宗教的禁忌(例如不明就里地排隊領受圣體之類),他們還是非常友好和寬容的。

在巡游過程中,隊伍浩浩蕩蕩,雖然人群擁擠,但負責圣母巡游的核心人群排列非常有序整齊,旗幟在前面領路,撒花天使、牧童、共祭神父以及抬轎輪候者分列道路兩旁形成一個矩形,將圣母花轎圍在矩形里面,周圍有修會工作人員和警察負責控制隊伍行進速度以及維持秩序,驅趕排除任何可能打擾巡游的因素。這個矩形隨著隊伍的行進一直保持不變,既是物理上的空間,也是信仰上的空間,就像在教堂舉行祭禮時不可冒犯的祭壇空間。邊緣人群則認真地手持白色蠟燭跟隨隊伍亦步亦趨,懷著虔誠的心一邊行進一邊敬誦《圣母經》。在他們的眼中,圣母是親切慈祥的,能聽到他們內心的贊頌和愿望。隊伍中不乏坐輪椅的耄耋老人,還有由教友攙扶兩臂顫巍巍堅持步行的老人,有的教徒還推著嬰兒車跟隨隊伍后面。廣播的念誦與眾人的念誦形成了一個場域,在這個場域里信仰的力量給予教徒們堅定的信念,他們認為只要跟隨圣母的步伐,通過懺悔能洗滌身上所犯的罪,能為所愛的人祈福。儀式外的觀禮人群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大多數手持相機或攝錄機,記錄下這一盛況。有好幾位攝影愛好者屢屢跑到隊伍前方正中搶拍全景,被工作人員禮貌勸退多次。街道周邊的居民亦會駐足觀望,有的還會按照中國民間宗教的拜神方式禮敬一番。這讓筆者不禁想起曾經有位教徒提過,她年邁的外婆第一次見到圣母瑪利亞的塑像時非常親切,覺得就像觀音一樣。

儀式具有文化濡化的功能,有文化傳承與認同的作用。儀式的舉行,能夠將族群共同的社會記憶與歷史再次重植于參與儀式的民眾心中,從而增強族群內部的認同感。澳門本土華人盧先生*訪談對象:盧先生,65歲,職業不詳,訪談地點:主教山教堂,2016年5月13日。每個周日都到花地瑪圣堂望彌撒,他自小就希望能有朝一日有機會到葡萄牙的花地瑪朝圣。當他真正到達葡萄牙花地瑪朝圣的時候,心情是非常激動的,他覺得在圣母塑像前能夠親身感受到母親般的親切和關懷,他和圣母聊了一會天(即祈禱),希望圣母能幫助他和他的家庭。趙女士*訪談對象:趙女士,46歲,職業不詳,訪談地點:玫瑰圣母堂,2016年5月13日。談及花地瑪圣母亦是如此,她感覺好像重回母親的懷抱,被母親關懷著。花地瑪圣母信仰如同一枚紐帶,聯系著葡萄牙、澳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不同膚色不同族裔的人們,他們處于同一文化場域里卻不自知,表面看似天南地北毫無聯系,但一看到熟悉的文化符號時,就會不自覺地表達一種認同的情感。

五、族群文化融合與本土化

圣像巡游是教徒表示虔誠與信賴的方式之一,需要有虔誠的教徒參與,以及游行路線沿途住戶的響應(例如擺置鮮花、燃點蠟燭、供奉圣像等),澳門昔日有許多圣像出游的儀式,但因城市發展、路窄車多,各堂區的游行大多取消了,只剩下“苦難善耶穌”、“耶穌圣尸”及“花地瑪圣母像”等較大型的圣像出游儀式。圣像巡游儀式這種本屬于信仰群體內部的行為除了能夠鞏固信眾自身信仰、信德,更起到吸引教外人士、增加天主教社會影響力的作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華人族群與土生葡人族群的文化逐漸有所融合并在宗教儀式以及宗教藝術中體現出來。

1.建筑藝術融合。澳門是一個多族群的地區,其特殊的歷史與發展過程決定了它的文化多樣化,其中以葡萄牙文化和華人文化最為顯著,而二者又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融合,衍生出新模式。天主教曾作為葡國的國教,影響力大,具有較高的地位與權力,這種模式在澳門得到延續。澳門天主教區于1576年成立,已有44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教堂密度最高的地區。澳門現存的教堂均多次重建,基本上均由葡萄牙或其他歐洲人士設計及籌建,因此教堂的風格保留了非常濃厚的歐式色彩。不過,由于建筑時所采用的本地物料以及聘請華人工匠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葡式建筑亦會帶有中式的風格。例如部分葡式建筑的屋頂和粉飾涂抹都與中國的裝飾有關。這種中葡結合的建筑模式在澳門比比皆是,例如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就糅合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元素。“大三巴”牌坊是澳門華人對圣保祿教堂前壁的俗稱。圣保祿教堂始建于1580年,后多次毀于火災,只遺存教堂的前壁,成為澳門的名勝古跡。前壁的浮雕展現了圣經中的故事與象征符號,還加入了許多中國的圖像元素,如牡丹花卉和中式的裝飾圖紋;浮雕中的圣人面容也與東方人的面容五官較為相似;牌坊上還刻有中國文字。這座牌坊是天主教文化由南歐引進之后中國本土化的一面見證。

2.語言融合。由于多族群的原因,語言溝通尤顯重要。目前澳門通用的口頭語言為粵語,除了本土華人,大多數土生葡人亦會說粵語,但閱讀和書寫的能力較差。澳門的天主教教徒除了關注彌撒的時間之外,還會關注彌撒的語言種類,以方便安排自己的時間。不同的教堂會根據各自情況安排中文、葡文和英語彌撒,中文一般默認為粵語,近年來因“自由行”及與內地的聯系日漸緊密,教堂亦考慮增加普通話彌撒,但僅由圣若瑟勞工主保堂每周舉行一場。從表1可看出,十大教堂*十大教堂分別為:主教座堂、望德圣母堂、圣安多尼堂、圣老楞佐堂、花地瑪圣母堂、氹仔嘉模圣母堂、路環圣方濟各堂、望廈圣方濟各堂、圣若瑟勞工主保堂、玫瑰圣母堂。的主日彌撒以粵語為主,占57%,其次是英語21%,葡萄牙語14%,普通話與拉丁語各占4%。逢重大節日或儀式的時候,教堂通常采取中葡或中英雙語,例如這次花地瑪圣母瞻禮,就是采取雙語形式。對于神父而言,這也是個人語言技能的要求,需精通多語。筆者在調查中與主教座堂的工作人員交談,她在介紹劉炎新神父時特意說了一句:“劉神父會說葡語,他可以主持葡語彌撒。”言語中透露敬佩之情。澳門教區由于本土神職人員緊缺,不少神父和修女來自韓國、菲律賓、日本等地。他們除了熟識英語之外,還要努力學習粵語,以便更好地與當地教徒溝通布道。有教友開玩笑說這屆新上任的主教李斌生以前在香港時非常帥氣,調到澳門當主教之后多了很多白頭發,明顯老了很多,估計是學葡語太操勞了。李女士*訪談對象,李女士,60歲,澳門本地華人,訪談時間2016年5月13日訴苦說葡語彌撒她們會覺得辛苦些,因為聽不懂,如果是粵語或者英文的話還好些。

在教堂進行彌撒儀式時,筆者偶遇一位來自內地的老年婦女,她孤身一人,說普通話,可惜在場的大部分人都聽不懂。有教徒雖然聽不懂她說的話,但看了她的掛牌,說是某修會的,讓她去找該修會的修女。隨著內地與澳門的關系日漸密切,澳門的少數教堂亦開始增加普通話的彌撒。此外,前來參與儀式的教徒來自四面八方,除了澳門本土的教徒之外,還有來自香港、內地及東南亞其它國家。教徒背景的多樣化也決定了澳門宗教語言的多樣化。

3.宗教藝術本土化。在宗教藝術方面,澳門天主教有屬于自己的本土音樂,而這些音樂正是在澳門獨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華人教徒W*訪談對象,阿W,27歲,澳門本地人,天主教徒,訪談時間2014年5月13日,地點:圣物寶庫(玫瑰堂2樓)。向筆者介紹,她喜愛的本土天主教音樂主要是出自神父馬炳靈、區師達、梁加恩等之手。她說道:“天主教音樂是由Monophony向Polyphony演化的,我們本土天主教的音樂恰恰是秉承了這一點。澳門天主教的音樂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筆財富。文化歷史的角度讓它凸顯風格,并在二十世紀便將獨特性和沿襲性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們澳門二十世紀的天主教音樂注定是整個華人音樂史上不可缺少的見證。”

表1*天主教澳門教區網頁公布,更新時間為2015年9月。

W還專程提到她最敬重的神父梁加恩的音樂作品。“我覺得我們學音樂的人應該向梁神父學習,他很感謝主給了他一對音樂的耳朵和探討的機會。一切得來不易,篤信音樂的神父在三層鍵盤上造詣頗深。我的恩師Dr.Lau跟我說過,梁神父對圣樂的創作動力來自對廣東話的思考。我們天天說廣東話,但是從未有人像他一樣由發音到音調作出種種思考譜寫成圣樂。我個人覺得他是先驅者,是為促進我們本土的圣樂作出了莫大的貢獻的人,像《就著借著祂》最末的‘Amen’部分如此高深地運用了多聲部的創作安排,實在是難得。”W還為筆者播放了梁加恩神父的創作曲目《福音前歡呼》——“贊美天主!亞肋路亞贊美,贊美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歌曲十分動聽,并且避開了由傳統拉丁文轉譯過來的圣樂的弊端,押韻上口,清晰凝練,音調起伏有序,聽得出都是細心匹配下創作而得的圣樂。天主教音樂的本土化對宗教在當地的傳播與發展非常重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澳門天主教音樂蓬勃發展,不僅為教會禮儀活動和教徒的日常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音樂圣餐,而且在圣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涌現出一批人才,直接或間接地為澳門本土天主教薪火相傳發揮一定的積極影響。

4.儀式的象征符號本土化

在儀式中,大到框架的建構、場景的構建,小到符號的選用、動作的展示都源自模擬。儀式中有大量通過模擬機制而建構起來的符號特征。例如彌撒儀式中領受的圣體不可能是當年耶穌最后晚餐中祝圣過的薄餅,在儀式中通過模擬機制,使之等同于耶穌當年祝圣的面包,從而具有神圣不可褻瀆的特質。

彌撒儀式領受圣體的環節中,教徒排著隊,雙手虔誠地從神父手中接過圣體,捧在掌心喂入口中(亦有由神父直接放入教徒口中,以前規定教徒的手不能接觸圣體)。在儀式中,每個教徒都難以避免地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天主教這一套儀式象征。教徒阿木*訪談對象:阿木,女,28歲,澳門人,天主教徒,訪談時間2014年5月13日,地點:玫瑰堂。介紹說:“圣體其實是一片白色小薄片餅,我們叫它‘飲圣體’,它是很容易融化在口中的食物,沒有什么味道。”彌撒中的圣體是紀念基督的死亡及復活,是敬禮的巔峰和泉源,是最崇高的圣事——因基督自己兼作奉獻和犧牲(食糧)。彌撒中祝圣圣體后,司祭和教徒領受此圣體稱為領圣體,敬禮此圣體稱為朝拜耶穌圣體。據說教徒領了圣體后,就能和耶穌溶為一體,得到天主的恩寵。”教徒一旦領受圣體,此后的每年都必須至少領受一次,除非有正當的理由,否則一般都在彌撒儀式中領受圣體。阿木的叔父也是一名天主教徒,在一次犯錯后,他每次領受圣體前都必須要履行懺悔圣事。另一位本土華人教徒阿L*訪談對象:阿L,女,30歲,澳門人,天主教徒,訪談時間2014年5月13日,地點:玫瑰堂。表示她感受到圣體是甜與苦兩種味道交錯的,她認為嘗到苦味是感受到圣子耶穌為拯救人們的罪所受的苦,說甜是因為得到蒙受圣恩的面餅是幸福的。她還回憶起第一次領受圣體時教友告誡她在領受前一個小時要避免任何進食。

澳門本土華人教徒處于一個文化夾層,例如在祭祀、婚禮等本土華人都習以為常的民俗面前,他們要做到既不違反教義又不與傳統有太大的沖突。教徒X女士談到:“就像我們參加一些天主教葬禮,也會用香進行祭拜的。因為我們不是拜神,我們只是去恭敬亡者。我們是絕對不能去拜另一個神,做這些儀式都是為了恭敬祖先……我們之前到大陸去,教堂里也有上香的情況,當時我們很好奇,后來他們解釋說是過年恭敬祖先。像我之前去越南,他那里是很誠心的,他們在圣堂里面擺了一個極大的香爐,詢問之下,原來他們習慣用香來敬奉神,說他們是用心來供神,但當他們做彌撒時,還是要扔掉或藏起來不能讓香爐出現。”顯而易見,人們將教義當中的某些儀式和象征符號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重新解釋,從而發生了文化涵化現象。

結語

澳門花地瑪圣母像巡游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殖民時期引進的儀式,是南歐文化在澳門的體現。在經歷長時間的本土化磨合之后,它已發展、整合成現今的規模和形式,與葡萄牙本土的花地瑪圣母瞻禮相比較,也已產生多方面的變化,譬如彌撒語言、巡游方式、參與群體、儀式符號象征等。在這個儀式當中,體現了南歐文化與亞洲文化、天主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華人族群與土生葡人族群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彼此影響,最終呈現出一種族群文化融合的現象。正如有學者*周大鳴:《澳門的族群》,《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1997年第5期,第155頁。曾指出,隨著文化涵化的加速,澳門將會出現一個產生于不同族群基礎之上的新的族群——“澳門族群”。澳門族群將是以漢民族為主體,融合了澳門其他族群的“多元一體結構”。澳門雖為蕞爾之地,但它所呈現出的多元文化與族群混雜交融的現象非常值得探討,尤其是文化的涵化過程,各方因素與力量此消彼長互相角逐,在宗教儀式及傳統民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幾股力量所代表的文化互相交融碰撞,形成了澳門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文化適應”的傳教理念下,文化的差異和對立得到緩解,使多種不同的文化相互并存和包容。

儀式是人類宗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涂爾干(Emile Durkheim)把宗教現象分成兩個基本范疇:信仰與儀式。他認為對于宗教信仰者來說,整個世界劃分為兩大領域,一個領域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個領域包括所有凡俗的事物。*[法]愛彌爾涂爾干著,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5-46頁。華人天主教徒與土生葡人在凡俗領域中雖有著顯著的區別,無論是生活習慣、身體特征、文化背景還是思想認知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神圣領域里在共同的信仰面前這一切差異都變得無關重要。族群在儀式中模糊了族群的邊界,在此情境里他們都是天主教徒,都是天主的子民,以不同的語言唱誦著一樣的禱文,為自己家人祈福。此儀式過程正如特納(Victor Turner)所提到的“閾限性”*[英]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等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68-169頁。,即處于反結構狀態下的一種秩序的缺失,在此閾限期內族群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消失,族群文化由異質變為同質。待儀式結束后,人們進入閾限后(日常狀態)階段,族群邊界似乎重新出現,但更多的可能性是異質文化被內化后不斷本土化,二者相互交融并形成新的文化因子。因此,花地瑪圣母巡游儀式所反映的族群文化的互動與交融,正是澳門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特質的內在動力之一。

[責任編輯]羅曼莉

張敏,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講師。(廣東 廣州,510275)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批準號:11&ZD185)的階段性成果。

K890

A

1674-0890(2017)02-071-09

猜你喜歡
儀式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誰遠誰近?
儀式感
現代裝飾(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Talking strateg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黄色精品|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久久精彩视频|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午夜不卡|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激情影院|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理论|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网站黄|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自在线播放|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久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播五月综合|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黄片在线永久|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综合天天色|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五月天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