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新
名師高徒
書法教育的默默耕耘者
□張 新

■ 丁幸生
1958年1月出生。葫蘆島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葫蘆島幸生書法學校校長。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書法熱潮初起,書法教育尤其是硬筆書法教育開始大范圍、大規模地展開。一些有識之士在這時開始研習書法技藝,從事書法教育,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丁幸生先生是其中的一員。轉眼三十年過去了,書法的江湖潮起潮落、往來聚散。我的恩師丁幸生先生依然堅守書法教育事業,耕耘不輟。
先生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待人真誠、處事低調,而教學成果卻是顯著而豐碩的。在硬筆方面,他創造了赫赫有名的葫蘆島現象——在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舉辦的第七、八、九、十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中,葫蘆島的參賽者都奪得了各類各級大獎,先后有1000多人次在各類全國比賽中獲獎。在毛筆方面,多年來為多所大學輸送了幾十名書法專業的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成年弟子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展覽中入展、獲獎共計三十余次。
先生早年就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次舉辦全國學習班,得到了曹寶麟、孫伯翔、聶成文、孫曉云等名家的指點。1989年先生拜著名書法家王正良為師,系統學習硬筆書法。這樣的經歷使他具備了正確的書法藝術觀念和全面扎實的書法技藝,為其教育生涯打下了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先生逐步探索總結出一套書法教育理論體系。把中國古代哲學引入書法教育,以傳統的陰陽學說來闡釋書法構成,以大千世界的自然物象以及消長變化對應書寫中的位置經營、長短輕重等構成要素的處理法則。這樣的理論立足于書法本體,尋根溯源,在相當程度上揭示了中國文字與書法的奧秘,正面回答了“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很好地解決了書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生硬與支離的弊病。實用與藝術,硬筆與毛筆,臨帖與創作……書法學習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在這套理論體系下從根本上統一起來。有了這樣的源頭活水,能夠提高書法基礎學習的效率;更能使學習者深入地理解書法構成的理論依據和書法藝術的審美原則,進而應用于較高藝術形態的創作實踐。可以肯定,先生的理論體系不僅于書法教學具有很大的價值,在新時期書法理論建設中亦有其作用與地位。

蘇軾題跋一則
先生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一批書法教師。從祖國最北端的黑龍江黑河,到南部邊境省份廣西,每年都有很多有志于書法教學者慕名而來。他對每一個學習者都熱情接待,并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傾囊相授且從不收取一分學費,古道熱腸感人肺腑。先生的人格魅力使一些書法人逐漸向葫蘆島靠攏,并以他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師生關系的團體。在先生教學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在他恬淡、無私、探求不止的精神感召下,這個團體在書法教學和書法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如今先生年近耳順,身體康健,一眾弟子們也都處于中青年。對于師徒們來說:書法之道,前路正長。

莊子《莊酒·知北游》(“義”應為“議”)

■ 馬玉寶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考級中心注冊高級教師、河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百人百日臨名帖創始人。

王維《山居秋暝》

■ 劉文輝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張實惠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凌源市書協主席。

賈島《雪晴晚望》

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局部)

■ 張 新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辛棄疾《賀新郎·鳳尾龍香拔》(“萬”后漏“里”)

■ 丁 碩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翰海沐風成員。

蘇軾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