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葉曉婷
進水劣五類,出水升二類黑龍灘水庫:300萬蜀人的“凈水機”
◎本刊記者 葉曉婷
四川成都往南不到100公里的地方,有一塊鑲嵌在群山之中的“藍寶石”,它就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眉山市仁壽縣黑龍灘水庫。23.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3億立方米的庫存水量,滋養著眉山市及樂山井研縣300余萬人、120萬畝農田。年近5旬,這座水庫卻依然清澈,更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將劣五類的來水變成二類可飲用的出水,它去污留清的秘訣是什么?3月6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前往當地一探究竟。
3月的風,拂過成都平原,飄來油菜花的芳香。3月6日上午,《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從成都雙流機場出發,乘車沿著天府大道南延線,向位于成都平原東南邊緣的眉山市仁壽縣行進,前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的黑龍灘水庫。幾十公里的路程,舉目所見,是油菜花的一地金黃,間或大片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李花、杏花、玉蘭花,它們在蒙蒙春雨中仿佛披散著柔幔的輕紗,織錦般的圖景令人心醉。
行車近一個小時,到了黑龍灘水庫大壩。弧形大壩是環湖路的一部分,長271米,高53米,用20萬立方米漿砌條石筑成。壩體上刻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個大字。壩下被春雨洗禮著的黑龍灘,清澈得像一面鏡子,宛如樸素自然的少女,又如未被拋光的璞玉,白墻紅瓦的房子在水中映現得格外古樸,儼然一軸水墨風景畫。鳥兒藏在樹間唧唧啾啾,歡快得很。
大壩側邊立著一座高18米的三角形紀念塔碑,碑身一面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的題字“黑龍灘水庫”;另一面是仁壽縣出身的將軍魏伯良題的“引來岷江水,灌溉萬頃田”。碑底座上刻有上世紀70年代修建水庫犧牲的133位烈士的名字。

從黑龍灘遠眺二峨山。黑龍灘地處二峨山龍泉山脈中段。唐強/攝
從大壩往北沿著環湖大道行駛約5公里,便來到海拔493米的壁虎崖觀景臺,它與眉山市取水口相距約500米。站在臺上遠眺,群島錯落,如青玉翠珀般靜臥于湖面,小島露出一截紅色土圈,與墨藍幽深的湖水、綠色的植被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猶如“水上盆景”。
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監管局局長盧孝芳告訴《環境與生活》,整個湖面呈多枝節形,灣岔迂回多變,岸線蜿蜒曲折。黑龍灘旅游景區以黑龍灘水庫為基礎發展而來,是四川省為數不多的無需門票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稱為“成都后花園”。除了這一張“國字頭”名片之外,黑龍灘還有3張“國字頭”: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基地、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資格和國家水利風景區。管委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負責黑龍灘風景區內水土、水質、植被保護和環境優化等。

寧靜的黑龍灘湖灣 孟元東/攝
望著眼前這泓清水,實在難以想象47年前的仁壽竟是四川省有名的嚴重干旱縣,“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該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盧孝芳說,仁壽縣地處丘區,境內無大江大河,以前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四川全省平均的1/4,屬重度缺水地域。1970年以前,當地雖陸續修建了部分小水庫、山平塘、山灣塘等,但規模小,蓄水少,仍無法根本解決“十年九旱”。
盧孝芳介紹,政府1970年依照當地地理條件,決定在黑龍灘開建水庫。1978年,水庫全面建成,正常水位是484米,庫容3億立方米,最大庫容3.6億立方米。湖岸線長310公里,水面面積23.6平方公里,內有島嶼85座。這是1949年以來四川興建的第一座以引蓄都江堰水源為主的大型囤蓄水庫。都江堰的水流經成都等地,后經東風渠(原名“東山灌溉工程”)注入黑龍灘水庫。黑龍灘除了服務仁壽,還是眉山市區和樂山市井研縣重要的生產生活水源地,總服務人口達300萬人。水庫控灌仁壽、井研、簡陽3縣120多萬畝土地,被譽為“母親湖”。
“有了黑龍灘,仁壽發展天地寬。”“天干不見干,有了黑龍灘,昔日望天田,今天米糧川。”這是當地人對黑龍灘的贊譽。主灌區仁壽縣先后被評為“全國十二大糧倉縣”“全國優質棉生產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100個水利技術推廣示范縣”“中國枇杷之鄉”“中國清見之鄉”等。
“黑龍灘的水大部分指標達到二類水質標準,個別指標達到一類,也有指標達到三類,但上游來水卻是四類、五類,枯水期個別指標甚至是劣五類水。”盧孝芳的話讓記者大吃一驚。原來,上游來水經由成都市市區、新都區、龍泉驛區等多地,區域人口密度大,開發程度大,加上農村面源污染、地表徑流、生活污染等因素影響,來到水庫的都是被嚴重污染的水。再加上上世紀80年代后期,水庫網箱養殖和90年代的旅游開發、水庫沿岸吊腳樓和分散餐飲業的興盛,也導致黑龍灘水體富營養化趨勢明顯。
2000年,黑龍灘水庫被確定為眉山城區、仁壽縣和井研縣城區唯一飲用水源后,水庫的水質狀況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省、市、縣先后對黑龍灘做出數十項規劃,2005年組建了黑龍灘水庫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水庫環保日常監管工作。
從四類、五類甚至劣五類的來水到二、三類出水,黑龍灘的蛻變得益于多方面的措施。
治污先治源。盧局長介紹,仁壽縣投資860余萬元,在東風渠入庫500米處修建了粗格柵攔污工程。這道“粗濾網”每年可攔截、打撈、處理漂浮物包括動物尸體600余噸,可減少20%以上的氮磷進入庫區。經初步機械打撈后的來水還需經過人工濕地凈化后再入庫。
盧局長介紹,濕地建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今年將投資300余萬元在東風渠入庫處安裝水質自動監測站,對入庫水質進行在線應急監測,目前已完成政府采購,預計4月份安裝到位。黑龍灘還將修建東風渠應急截污工程,在上游清水鎮柴桑河處修建應急分流閘,在來水受污染時,關閉閘門,不讓污水進入黑龍灘水庫。
面對庫區的面源污染,仁壽縣從2010年開始,就對庫區上游湖岸線200米范圍內的農戶實施生態移民,異地修建安置房,有效減少進入水庫COD(化學需氧量)300噸、總氮50噸,總磷10噸。盧孝芳特意帶記者參觀了黑龍灘四海社區安置點。一棟棟灰墻樓房整齊排列,面朝油菜花田,頗有田園意趣。盧局長指著社區附近的一處氧化塘說,“社區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沉淀后進入氧化塘凈化處理,之后再進入污水收集池。”
由于東風渠的入口在仁壽縣楊柳鎮,政府還在該鎮修建了兩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適用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修建了一處日處理量200立方米的人工濕地,處理80%的生活污水,可削減COD(化學需氧量)13噸、總氮1至3噸,總磷0.19噸。盧孝芳說,當地正考慮對楊柳鎮進行整鎮搬遷的生態移民,嚴防污水入庫。
據她介紹,當地計劃投入4億元左右,建設污水管廊8公里,收集多片區預計33.4萬人生活污水,改、擴建現有生活污水處理廠,確保黑龍灘庫區及其輻射范圍內所有生活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置達標后排放。
黑龍灘還調整產業結構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2013~2015年,將原有傳統農業的土地進行調整,種植1萬畝有機紅臍橙(畝均收入約2萬元)等,可降低60%的氮磷入庫。管委會環安局副局長陳濤告訴《環境與生活》,黑龍灘的水果品種多樣,比如有枇杷、橘子、橙子、丑柑、春見等,“有些農戶一年光是柑橘類的收入就有二三十萬元,水果品質很好,主要是出口。”

黑龍灘水庫大壩側邊立著一座高18米的三角形紀念塔碑,碑身有現代文學家郭沫若的題字“黑龍灘水庫”。葉曉婷/攝

黑龍灘將一些生態移民安置在四海社區。社區一角的垃圾箱上還放了盆栽,饒有情趣。葉曉婷/攝

鳥瞰黑龍灘長島國際旅游度假區。該度假區依湖而建,但污水需收集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不排入湖內。唐強/攝
“黑龍灘的網箱養魚,從2001年開始取締,于2004年絕跡,減緩了富營養化趨勢,現在是人放天養。”盧孝芳介紹,黑龍灘有護漁隊負責對水庫漁業資源進行日常巡查守護、清理釣魚留下的垃圾。“黑龍灘嚴格控制釣魚人員規模,每年發放的釣魚證在2000張以內。”
黑龍灘還在湖岸線建公廁、栽植行道樹、更換垃圾箱、添置花箱、拆除違建,杜絕湖岸線白色垃圾;組織專業隊伍常年打撈水面白色垃圾和漂浮物等;對景區范圍內賓館、酒店、農家樂及有污水排放的個體經營戶進行逐戶排查、清理整治。“政府針對環湖農家樂建了兩處大的污水收集管道,農家樂的商戶只需建自家的污水管道,把自己的污水引入這個大管道即可。”盧孝芳還介紹,黑龍灘所有下庫船舶都安裝了油水分離器。

黑龍灘景區內景點眾多,圖為景區中的華嚴舍利塔。 唐強/攝

黑龍灘水庫周邊春光無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黑龍灘的旅游是保守式的。以前有旅游公司想利用黑龍灘庫內的大小島嶼開發旅游資源,被縣政府拒絕了,因為在湖內開發必然污染這潭水。用農村的俗話說,這是我們的水缸子,讓你在自家水缸里吐口水,惡心不啦?這水還喝得下去嗎?”盧孝芳形象地打了個比喻。后來省市政府支持長島、中鐵等生態旅游項目入駐黑龍灘,是因為都在庫區外開發,并且環保優先,標配建設污水管網,將污水全部收集至污水處理廠。
眼下,“成都-黑龍灘-眉山-樂山”旅游環線已建成,將進一步促進仁壽縣旅游業的發展;水庫上游的視高鎮被納入天府新區的開發建設范圍,黑龍灘景區的旅游人量將逐年遞增,環境壓力也隨之增加。盧局長介紹,仁壽縣要充分利用眉山市政府與成都市建立飲用水源保護上下聯動機制,強化源水水質監測和銜接溝通,禁止沿線企業、規模養殖戶和場鎮生活等廢水超標或直接排入東風渠,從源頭上保障上下游來水水質。
“為保護這一泓飲用水源,黑龍灘景區要重新規劃繞壩大道、環湖西路、環湖東路等幾條道路,完善后將減少私家車通行,以后還可能根據旅游發展需要,啟用觀光車,不再通私人汽車。”盧孝芳說。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