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浩 李國成
革命老區建筑業的典范湖北東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吳龍浩 李國成
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湖北大悟縣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
而隨著近年來建筑行業的崛起,湖北大悟這片紅色土地也孕育出了一支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建筑團隊——湖北東新建設。

湖北東新建設成立于1975年,從一個偏僻鄉村的小建筑公司,成長為業務遍及武漢、沈陽、北京、天津等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注冊資本金5000萬元的優秀建筑企業,它的成長秘訣是什么?又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呢?
湖北大悟縣東新鄉位于丘陵地帶,全鄉18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人,國土面積134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談起公司如何發展壯大的歷程,董事長徐傳國感慨萬千,他說最初東新建設只是一支亦工亦農的建筑隊,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打入武漢市場,承包一些單位小工程。因為山里人純樸、技術過硬、信譽度好,武漢鐵道局、武漢郵電干部學校、長途傳輸局等許多單位,愿意將工程發包給東新鄉建筑公司。隨著市場的拓展、資金的積累、人才的培養,東新鄉建筑公司日益壯大。他們憑借著“干一項工程,創一流精品,樹一方信譽,爭一片市場”的企業精神,不僅占領了武漢、孝感建筑市場,而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公司迅速擴張,開拓了沈陽、天津等東北市場。
建筑產品是一種特殊產品,質量重于泰山。公司成立之初,徐傳國就把質量作為企業的興業之本,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誠取信,以質取勝”的宗旨,以優良的工程質量贏得信譽,贏得用戶。為此,公司采取了三條過硬措施,確保工程質量。一是建立嚴密科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各項目都建立了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形成了一個以經理、技術負責人為首,工長、班長及質檢員組成的質量管理網絡,并根據《建筑施工規范》制定了一系列質量管理細則,將質量監督保證的體系延伸到每一個工作、每一個工程、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確保萬無一失。二是健全質檢、專檢、互檢的“三檢”制度,變事后控制為事先預防。質檢生產科每月對工程進行檢查評比,對質量、工期、安全效益、文明施工等五項指標進行考核,作為評定項目部工作業績的依據。專檢:工地設有專職質檢員,有一票否決權,質量檢查驗收合格后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質檢員做到每道工序都檢查,每項檢查有記錄,工程質量的好壞同質檢員工資掛鉤。互檢:各班組之間開展互檢,在施工中嚴把質量關,真正做到全員參與。三是嚴把材料、資料“二關”。嚴把材料關,積極采用新材料,各種材料均從正規廠家購進,兩證俱全,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嚴禁先用后檢。嚴把資料關,如實作好每天施工記錄,要求資料能準確反映施工情況,嚴禁弄虛作假,閉門造車。
正因為狠抓工程質量,東新建設所施工的大悟縣人民檢察院技術偵察大樓被評為湖北省優質工程,分包施工的平頂山市行政服務中心大樓獲得“魯班獎”,平煤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綜合樓正在申報“魯班獎”。
榮譽是對實力的肯定,也是對企業的鞭策和鼓勵。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標準化文明施工,東新建設一直這樣要求著自己。成立四十余年來,東新建設曾先后被湖北省住建廳授予“湖北省優秀建筑企業”,被湖北省工商局和孝感市工商局聯合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被孝感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授予“孝感市先進建筑業企業”等榮譽稱號。董事長徐傳國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企業經理”,被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企業家”,被大悟縣委、縣政府、縣人大授予“十佳創業先進個人”、“優秀縣人大代表”,并獲得“大悟縣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這一項項榮譽,是東新人堅持“質量興業之路”的有力佐證。“工程創優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創優工程,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而想要創優,就必須加強管理。”談及企業管理,徐傳國深有感觸。對于這個把管理看作是企業發展壯大“原動力”的董事長來說,徐傳國經常組織公司員工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等有關建筑法律法規,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專業技術知識。這些學習不但提高了員工的綜合業務素質,在政治上也能胸懷大局,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除了認真學習黨的路線及政策,對于公司內部各項管理工作,徐傳國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一是財務管理,堅持做到統一賬戶管理,統一印件結算,開支有計劃,用錢有審批,有效控制了一切不合理的開支和資金挪用現象。二是人員管理,對本公司正式員工進行登記造冊,建立檔案,為他們辦理了社會保險,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由于公司管理有序,機制靈活,技術精湛并且工程質量好,經營規模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連年提升。2016年全年完成施工產值1.2億元,向國家交納營業稅800余萬元,實現利潤800余萬元,各項經濟指標比上年有了明顯的增長。并連續兩年被東新鄉人民政府授予“納稅企業貢獻獎”。
湖北省大悟縣東新鄉黨委書記黃艷紅介紹說,鄉建筑業的崛起,給東新鄉農民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黨委提出建筑強鄉,建筑富民的工作目標。據統計,建筑產業已帶動本鄉8000余人及周邊4000余人脫貧致富。現在,在東新鄉,家家戶戶買了小轎車,蓋起了漂亮的小樓房,還有不少村民靠著建筑行業的收入將孩子送到孝感市區讀書,并在市區購置房產。
為反哺家鄉,這些建筑業老板無私援助,累計投資450萬元建學校、修公路、建水泥打谷場、修塘整堰、架線安裝電燈電話,每一項工程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同時公司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式,投資800余萬元開發了1000畝油茶基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作為連續五屆被評為縣人大代表的徐傳國,他撰寫的議案 《把建筑業作為本縣支柱產業,才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果沒有建筑業的經濟帶動,東新鄉可能到現在還是一個交通困難的山溝溝。”徐傳國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不忘初心、奮力前行”是將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石所在。
東新建設在爭做建筑工程“領頭羊”的同時,還持續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善盡社會責任,借以回饋社會,從而實現品牌理念的升華。2016年,東新建設為湖北省抗洪救災捐款十多萬元。并為12名退休老黨員每人每年補助500元。
只有不忘記從哪里來,才清楚要到哪里去。東新建設秉持著這樣的信念立足于湖北大悟這片紅色土地,用磐石般的品質,精益求精的理念,鑄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建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