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北海 姜濤
道路建設同步考慮過街通道的探索與實踐以宜昌老城改造與新區建設為例
鄭北海 姜濤
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設基本是立足當前、量力而行,造成的結果便是立體過街缺位,極大地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給城市交通的管理帶來了難題。每年因人車混行引發的交通事故,更是讓社會和市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本文結合過去在老城道路改造中建設過街設施遇到的問題與付出的代價,就新區建設過程中同步考慮過街通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為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人車混行、交通擁堵等問題,在老城區道路改造過程中,我們修建了云集、解放、中山路天橋,桃花嶺、東站廣場、兒童公園、CBD地下通道及東山大道BRT公交專業道沿線的過街設施。對改善城市交通起到了顯著的社會效果,但也遇到了如下的問題:
1.修建技術難度大
通道施工多采用淺埋暗挖法,遇紅砂巖地層,城區禁止爆破,只能是一點點“摳”,施工艱難,如兒童公園通道;遇建筑垃圾廢棄土石填筑的路基,不能中斷交通作業時,車輛行駛沖擊地層,加之發育地下水,施工風險特別大,如三岔河排洪暗挖隧道下穿城市主干路城東大道,施工期間監控測量多次報警。
2.建設過程干擾多
通道受位置限制,不可避免與建成道路的各類綜合管溝、強弱電管道相沖突,建設中遷改協調難度極大,遷改費用驚人。
3.建設成本大、工期長
通道建設多采用暗挖方式,受地質條件、施工措施及人工成本等因素綜合影響,通道開挖成本昂貴、建設工期長,對市民生活影響較大,詳見表1。

表1 中心城區各暗挖通道建設參數統計表
4.過街設施落地難
中心城區交通量日益增加,交通壓力日益增大,2015年建設主管部門先后謀劃了多處過街設施,最終項目均因建設現場條件受限,不能落地實施,給市民出行及交通管理帶來改善的預期無法實現,詳見表2。

表2 不能落地實施的過街設施統計表
新區道路建設同步建設過街通道,結合城市路網規劃及地塊開發時序,考慮當前與長遠,將通道設施建設劃分為立建處及預留處。
1.立建處與道路一體設計、同步建設
立建處主要包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快速路、主干路公汽車站位置。公共服務場所如體育館、醫院、學校、車站、大型廣場、公園、中央商務區等人群集散場所。這些位置通道與道路須同步建設,結構一步到位,裝修根據開發時序分步實施,詳見表3。

表3 新區道路同步建設過街設施不完全統計表
依據現有規劃路網進行不完全統計,需要同步與道路修建通道達50處(每處長按40米平均計),共計2000米。若在道路建設中同步配套采用明開槽施工(表3延米造價平均值約7萬元/米),比將來用淺埋暗挖施工(表1延米造價平均值約16萬元/米),可節約投資近2億元,造價可以減半,工期可平均節省10個月。
2.預留處在道路建設時充分考慮空間
預留位主要指待開發的商業區、大型居住區等將來可能產生大量人群過街的位置。這些位置在新區道路建設設計時就要預先考慮,可采取綜合管溝、給排水氣、強弱電管位在平面和高程避讓預留通道,避開將來可能因建設帶來的干擾。同時,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對預留通道位路基進行加固,如通道預留位路基現澆鋼筋混凝土蓋板,避免以后暗挖隧道施工時發生的坍塌風險。亦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將來暗挖施工帶來的風險高、造價貴、協調難等后遺癥。
伴隨國家新一輪激活社會資本投資基礎設施政策的出臺,全國各城市已把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為新時期高水平、低代價一步到位配套好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建設過程中考慮過街通道已顯得十分必要,本文為行業建設者及決策者提供了部分技術參數及實踐經驗。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城建項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