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特朗普在對外經貿問題上,在對華關系上,究竟會出什么牌,目前仍有觀察和準備的空間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僅兩周,便打出一套行政命令“組合拳”,漸次兌現選戰承諾: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啟動在美墨邊境筑墻,暫時禁止七個穆斯林國家居民進入美國等等,令世人震驚,并引發強烈反彈。其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尚待觀察,然而,這些舉措足以表明,他有著較強的執行力,其選戰言論并非純屬虛張聲勢。特朗普的政策將如何影響中美關系,特別是中美經貿關系,業界須當清醒認識,做好準備。
特朗普在競選中頻頻提及中國。不過,迄今,他并未直接針對中國采取行動,中國政府也正冷靜觀察其動向。現在,業內不少人對特朗普仍存有幻想,認為其對華政策是宗“生意”,不會太強硬,候選人在選舉中說的話未必兌現。這些人應當清醒起來。從目前局勢看,特朗普政治上強悍又不按常理出牌,外交上傾覆美國傳統價值觀并遵循機會主義路線,經濟上則全面回歸保護主義。中美建交38年來所有顯規則和潛規則都可能受到特朗普沖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應當有所準備了。
經貿關系素稱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特朗普將“美國優先”作為明確的執政理念,與此相適應,其貿易和經濟政策的主線將是:“就業至上,重構美國的中產階級,重建偉大的美國。”美國貿易政策將經歷重大轉折,從長期堅持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主義,轉向以實力為基礎的雙邊主義。
特朗普政府目前尚未在經貿上對華動手。這一方面由于中美關系事關重大,另一方面,也是時日尚早,從制定行動方案到執行有一段時間。然而,觀察其經歷與個性,特朗普性喜沖突和對抗,冒大險求大利。其用人班底在國際貿易上是“三駕馬車”——提名貿易代表的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執掌新設機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的“疑華派”學者納瓦羅(Peter Navarro)以及商務部部長羅斯,這些人過往在對華問題上均系鐵桿“鷹派”,未來對華是何主張令人難以樂觀。
準備應對特朗普帶來的保護主義沖擊,首先要深入思考其當選和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原因。不少人士對全球化大潮受挫憂心忡忡,但未深思緣由。應該看到,確有不少美國人在全球化分工中利益受損。在美國這樣一個開放社會,他們遲早會表達自己的不滿,政治家必有回應。特朗普這樣一名超級民粹加反建制的候選人,可以應運而生,超常規地為其張揚;不過,其他人,比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桑德斯也與其持相似立場,甚至希拉里也在競選中收回了對TPP的支持。
對中國而言,應對特朗普帶來的保護主義沖擊,核心還是對內繼續改革,對外持續開放。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贏得主動。對照特朗普反全球化言論,習近平主席在瑞士發表的關于全球化的發言,表明了擴大開放的意愿,給烏云籠罩下的全球化前景投上一縷陽光。今年5月即將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又將成為跨區域國際合作的盛事,它必將推動中國構建以我為主的區域貿易網絡。
內因是根本。中國應不懈追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目標,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國企改革、戶籍改革等領域盡早取得突破,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轉型。當前,還應有效保護產權,維護公平競爭,營造有利于改革與開放的輿論環境,并旗幟鮮明地反擊反對改革開放的錯誤主張。這樣才能兼顧“迎進來”與“走出去”,在未來國際雙邊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中開創有利局面,抓住歷史機遇,使中國真正成為全球化的新旗手。
維護中美經貿關系,雙方固然應相向而行,中國亦應以具體成果來回應貿易伙伴的關切。
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已有多年,惜乎在奧巴馬任內并未達成。如今不少人對其前景感到悲觀。其實,如專家所言,特朗普并不全盤反對貿易自由化,而是反對引發美國產業轉移的區域和多邊的貿易自由化,雙邊談判反而是其突破口。特朗普一定會利用其他問題作杠桿,抬高談判要價,但如果一味與中國對抗,他確定的擴大美國出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目標也很難實現。未來,在雙邊經貿關系分歧中,美方哪些主張屬于蠻不講理、導向雙輸的貿易保護主義,哪些屬于與中國改革開放方向一致的“外部壓力”,中國可加以區分理性待之,若能在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框架內尋求解決,則不失為雙贏結局。
(摘自《財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