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辰
摘要:企業資金鏈、信貸擔保鏈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風險的熱點問題之一。2011年信貸擔保鏈風險率先在溫州爆發,受限于行政級別、政策工具、財政能力及司法裁量等方面的不足,如何采取救助措施成為考驗溫州市政府執政能力的一道難題。文章在肯定了溫州市政府成立應急處置辦公室、構建企業信用體系、幫扶民營企業融資等政策的同時,更著眼于分析當前溫州擔保鏈危機筑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通過多元化的創新融資方式化解溫州經濟危機。
關鍵詞:資金鏈;擔保鏈;民間資本;民營企業
一、“兩鏈”危機發生的背景
一直以來,溫州民營企業由于產權結構不清晰等因素制約,直接融資的比例甚微,主要通過民間借貸和銀行貸款融資。中小企業因抵押物不足,信用評級低,難以獲得銀行低息貸款,因而銀行往往鼓勵中小企業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關系增信來獲得銀行貸款。據估算,溫州企業涉足擔保的比例超過60%,“互保聯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企業貸款量不斷攀升,隨著物價和通脹率高啟,央行不得不收緊銀根,實體經濟遭遇釜底抽薪,溫州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飲鴆止渴”,轉向了民間借貸,供求關系導致民間資金利率高啟,企業利潤率持續下降。2011年4月,溫州企業擔保鏈風險集中爆發,互保聯保的融資增信方式導致借貸風險骨牌倒塌式蔓延,企業資金鏈、擔保鏈(后文簡稱“兩鏈”)斷裂,引發區域性經濟危機。
二、溫州市政府應對“兩鏈”危機的舉措
溫州“兩鏈”危機引起了政府高度關注。溫州市政府通過金融改革積極介入化解危機,但應對金融風險的經驗有限。應對舉措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立風險處置辦公室,為陷入危機的企業注入流動性
危機發生后,銀行迅速抽資壓貸,企業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局面,出現企業賴賬、惡意轉移資產等現象,銀企互相不信任。溫州市政府直到2011年9月底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迅速組織公安、財稅、人行、法院、銀監會等11個機構成立應急工作協調組,為銀企交流創造平臺;通過設立處置辦公室,運用并購重組、司法和解等多種處置措施,提供解決方案;通過成立應急轉貸基金,給企業注入流動資金,對風險可控企業啟封抵押物、成立國有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短期償債資金。同時,號召銀行暫時延遲起訴,通過擔保置換等方式解救困境企業。
(二)重構民營企業信用體系
2013年人民銀行設立了溫州征信分中心,建立了涵蓋企業信用信息、企業信用評級信息以及民間金融信息在內的綜合征信數據庫。溫州市政府還對企業風險等級進行分類,將低風險的A類企業白名單提供給銀行,鼓勵給予信貸支持;對陷入擔保危機的B類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資產重組、債務置換、擔保平移等,幫助企業脫困;對C類瀕臨破產的僵尸企業盡快啟動清算程序,盡量減少負面的影響。此外,政府一方面開展追逃“老賴”,打擊企業惡意轉移資產、逃廢債的行為;另一方面,對銀行隨意抽資壓貸,給予批評和懲罰。
(三)放寬民間融資平臺準入門檻,拓寬民間資本進入民營企業的渠道
一是簡化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審批流程,使民間資本更好地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二是放開銀行準入門檻,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通過激活銀行間競爭達到緩解民營企業貸款難問題。2015年3月,溫州民商銀行開業當天,就為一家小企業發放了純信用無抵押的貸款;三是發展新興融資渠道,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融資平臺,像溫州貸、溫商貸等規模較大、借貸情況較好的網貸公司也吸引了很多民間資本,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資金供應渠道。
三、當前溫州化解“兩鏈”危機仍面臨的主要問題
溫州化解“兩鏈”風險初有成效,銀行不良貸款率四年來逐年降低,但此次風波給溫州帶來的沖擊極為沉重,溫州經濟的發展陷入了谷底,當前仍面臨著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的意愿不強
1. 民間資本運作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溫州民間借貸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針對民間借貸方面僅有些原則性的規定,使得法規在操作層面容易陷入混亂,民間資本很容易被歸入非法集資的范疇。很多投資者吸取教訓采取保守策略,造成資本浪費。其次,民間借貸缺乏明確的稅收制度。企業民間借貸支付的利息不能計入企業成本享受稅前抵扣,資本成本高。
2. 民間資本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不夠完善。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數量少、實力弱,無法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民間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的路徑不暢。其次,溫州本土的金融人才不足,商業環境、基礎設施及綜合條件制約了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的途徑。
3. 民間資本外流現象突出,投資脫實向虛現象加劇。溫商在外投資資金退出后大都滯留于大城市,在溫州轄內募集的投資基金也大都投向市外項目,由于資本的規模性跨區域外流,2009~2013年溫州地區銀行貸款與GDP的比為1.85:1,遠高于同時期全國平均的1.2:1。其次,民間資本熱衷于賺快錢,民間資金利率高達20%,遠高于工業經濟5%~6%的平均利潤率。在經歷房地產市場調整和國家全面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后,部分游資轉向投資P2P、場外配資、股票投機等領域,投資脫實向虛現象嚴重。
(二)正規金融機構有效供給仍然不足
溫州很多民營企業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組織結構、管理機制都不符合上市的要求,企業融資往往依靠內源融資、民間融資和銀行貸款,直接融資占比很低。正規金融機構的“所有制和規模偏好路徑”根深蒂固,無論出臺何種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金融機構僅處于“政治意愿”與“形象工程”來服務中小企業,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有效供給不足。企業“擔保鏈”風險爆發后,各銀行的展業風格紛紛由激進轉為保守,銀行信貸管理從“送貨上門”快速轉向“上門催債”,大量企業貸款到期后被要求打折續貸,甚至直接不予續貸。部分出險企業利用抽逃資金、設置司法障礙等方式,逃避銀行債務,導致溫州企業信用大幅降低,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三)民間金融主體發展遭遇困難
溫州民間金融主體在2011年數量達到1900多家,大部分參與民間借貸活動。局部金融風波爆發后,溫州的小貸公司損失嚴重,慎貸、惜貸現象明顯。2012年來,溫州共受理了小貸公司借貸糾紛案637件,立案標的額7.19億元,占溫州營運的小貸公司的76%。民間借貸規模急劇萎縮,民間金融主體只剩680余家。此外,小貸公司不能享受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稅負較重,影響了小貸公司試點的積極性。
(四)信用關系尚未修復,金融環境難以根本改善
民營企業管理不規范,企業信息缺乏真實性。企業為了成功獲得融資,常選擇性做賬,多報、虛報經營收入等,使得投資人無法獲得真實準確的信息。雖然人民銀行征信溫州分中心已經將企業及與其相關的各政府部門資料進行整合供投資人查閱,但企業與其所有人的信用信息未實現互聯互通,想要了解更具體的信息仍然費時費力。
四、化解當前溫州“兩鏈”遺留問題的方法探究
“兩鏈”危機本質上是資金流動性危機,要阻止風險繼續發酵、扭轉經濟下滑趨勢,就要疏通資金流通的渠道。只有破除融資壁壘,系統建立融資服務體系,才能使資本愿意進入民營企業,進入實體經濟。
(一)要拓展運用直接融資渠道
1. 積極推進企業股改,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溫州市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股份制改造規范試點,但絕大部分公司并沒有因“身份轉變”而積極對接資本市場。因此,政府除了鼓勵企業實施改制外,還應培育優秀企業掛牌交易和上市。我國新三板市場準入門檻低、發展迅猛,體現的是民營企業“小步快跑”的融資風格。溫州市政府要加大對“新三板”優勢的宣傳,對有資質的民營企業上市進行培育輔導,對成功登陸“新三板”等市場的企業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要給予獎勵等,調動民營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積極性。
2. 發展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其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借助核心企業的優勢地位,通過應收賬款、訂單、保單、倉單質押等流動資產作抵押,為企業提供融資和消費金融服務,從而解決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困境。供應鏈金融的另一個形式是行業核心企業憑借其對上下游企業的深入了解,為其提供靈活的融資服務,有效地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物流企業有機結合起來,解決陷入資金鏈困境企業的融資需求。
(二)完善間接融資渠道
1. 支持發展民營銀行,大力推廣社區銀行
溫州市政府應加大對民營銀行發起設立的支持力度,成立更多類似于“溫州民商銀行”這類專門服務于民營企業的金融機構,形成國有股份制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并存的銀行業體系。社區銀行是指資產規模較小、主要為經營區域內中小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商業銀行。社區銀行重視對小微企業社會化軟信息和數據化硬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如泰隆銀行總結出的多渠道檢驗客戶“人品、產品、押品”狀況,配合企業“水表、電表、海關報表”作為信貸投放的重要評價依據,為民營企業提供信貸資金。
2. 擴大傳統金融機構抵押(質押)物范圍
銀行的風控體系單一,一般以土地、房產等重資產為抵押貸款,而中小企業可抵押物有限,要積極推廣包括知識產權、排污權、林權、大宗商品庫存等作為抵押(質押)物貸款。如倉單質押擔保模式,特別適合外貿型經濟較發達的溫州地區。開展動產抵押(質押)貸款,盤活企業動產價值對于溫州中小企業融資具有重大意義。
3. 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
結合浙江省互聯網、電子商務方面的優勢,支持互聯網金融產品研發、創新,鼓勵互聯網金融利用大數據技術降低資金尋找優質投資標的交易成本,加快資本運行的效率。堅持包容的態度,發展P2P、網絡理財、網絡小貸等公司,發揮其在吸收、配置民間資本方面做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要加強監管,嚴防互聯網金融風險。
4. 出臺民間金融參與主體減免稅政策
稅收問題是阻礙民間資本進入民營企業的原因之一。對在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登記備案的出借人,可以減征或免征其利息收入的營業稅和個稅,減征或免征的營業稅可以在日后的應納營業稅稅額中抵減或退稅。對于登記備案的借款人,可以免征印花稅,并憑借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的合法憑證,讓利息費用在稅前扣除。通過減免稅措施,降低了企業融資的成本,推動了民間借貸規范化、信息透明化。
結論
四年來,溫州堅持金融改革和金融風險化解兩手抓,減緩了民間金融風險向正規金融的傳導,“兩鏈”危機逐步得到化解,金融體系功能逐步得到恢復。當前,溫州民間信用關系尚未完全恢復,正規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不足,而民間資本尋求高回報的特性導致資金大量外流,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無法真正服務民營企業。溫州要扭轉經濟下滑趨勢,就一定要疏通資金流通的渠道。通過引導、獎勵有潛力的企業股改上市融資,或者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來拓寬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通過大力發展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擴大銀行抵押(質押)物范圍,發揮自身優勢發展互聯網金融,并出臺民間金融參與主體減免稅政策來吸引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從而完善企業間接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周文泉.溫州企業“兩鏈”風險化解創新途徑的探索[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2).
[2]鞠海亭.溫州“兩鏈”金融風險司法化解與破產審判實踐[J].法律適用,2016(05).
[3]杠桿水平略有回落 風險挑戰比較突出——一季度全省萬家樣本企業專項監測報告[J].浙江經濟,2016(08).
[4]孫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之“資金鏈”和“擔保鏈”風險分析與對策[D].浙江工業大學,2016.
(作者單位:溫州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