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體益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供應鏈金融對農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后,從P2P模式、供應鏈金融、農資消費分期、農業全程服務等四個案例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農業互聯網金融產品模式的不斷創新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最終將改善涉農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
關鍵詞: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金融;供應鏈金融
一、引言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近年國家統計局數據推算,在我國近14億人口中,仍然有接近6.2億人口居住在農村。但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并不能滿足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新農村建設過程的一大難題。
農村金融現狀來看,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從農村金融服務資源分布情況看,不論是金融機構的密度還是提供服務的種類都難以和城市相比,村一級組織的金融機構覆蓋幾乎空白。其次,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種類和創新能力看,存在著種類相對單調,創新能力較弱的特點。農業經濟非標準化特點(區域性、季節性、無抵押),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意味著風險高、管理難度大,農村金融機構不愿意或者是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來滿足農業企業和個人的需求。最后,從資金提供能力和吸收資金情況看,大型金融機構支農力度總體上處于弱化的局面,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投入資金規模滿足不了需求,同時農村資金也存在大量往城市流動的情況。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和農村機構的融資需求,支撐農村改革事業。當傳統金融機構的改革速度跟不上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成為必然。
二、供應鏈金融與農業
農村金融面臨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有了改善的基礎,這是因為互聯網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一定范圍、一定程度化解了農村信用體系孤島的局面。產業鏈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在概念上有很大相似,實踐中,兩者也有經?;煊玫那闆r,在此不做深入的區分。
目前中國農村經濟興起的“互聯網+產業鏈”的金融產品模式是在市場供求刺激及宏觀引導下,由社會、產業的內部因素經過博弈而逐步衍生出的內生性金融創新活動。預計基于產業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將是未來農業領域的主流金融模式之一,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供應鏈金融通常選擇的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細分產業,對產業的風險和收益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容易針對產業的特點設計金融產品(模式),實現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領域。
第二,通過“(核心企業)1+N”等模式,將上下游企業通過核心企業串聯起來,控制向下游的資金流,掌控原來掌控單一企業難以控制的風險,某種程度上實現風險向上下游分散。
第三,農業產業在中前端(種子、種植-植保、糧食)基本是在廣袤的農村,機構完全覆蓋底層的農民個體,從效率上來講是不理性的。通過核心企業來間接覆蓋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第四,農村在商業傳統上的“熟人”才合作的習慣,實際上熟人間已經積累較多的非數字化信用資料或信息。通過對這種熟人關系中過往借貸、交易狀況的數字化,有利于金融機構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客戶,也為缺乏信用數據的農業產業從業者提供了基礎信用信息。
三、農村供應鏈金融創新及案例分析
本文重點研究的是種植業中前端的種子、植保、糧食的環節,這是目前農業供應鏈金融較難規模化的環節。而種植業的后端(糧食的再加工、精加工-釀酒業、食品業、飼料業等)則基本上是現代化企業參與,金融服務已經較為完善。種植業的產業體系框架見圖1所示。
從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模式的代表中,總結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新模式。
(一)“P2P”模式對接農戶(大戶),解決農資購買資金困境
這種模式的主要代表是上市農藥企業諾普信。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注冊成立,以科技創新、經營創新和為農民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作為企業的宗旨,企業因此獲得快速成長和發展。先后參股或發起設立田田圈、農集網、農金圈、農泰金融等公司,意圖通過母公司在農藥化工領域多年的積累,在農業互聯網領域取得先發優勢。
不論是農金圈的農發貸還是農泰金融,諾普信系采用的最主要模式就是“P2P”模式給農戶購買農資提供貸款。即將農戶采購農資的需求在P2P平臺上發標,籌集的資金用于向農資經銷商付款。當農戶糧食銷售后,再向P2P投資者歸還本息。由于幫農資經銷商解決了過往主要靠賒銷農資給農戶、資金被占用嚴重的問題,再加上經銷商和農戶較為熟悉,因此經銷商對農戶的P2P貸款提供了擔保。產品結構示意圖見圖2所示。
(二)“類小貸”模式對接經銷商,給農資經銷商提供流動資金
在P2P模式提供農資貸款中已經提到,農資銷售大多采用賒銷的方式。根據中國農資網的數據(2015),農資賒銷的比例大概在70%左右。因此針對賒銷的習慣,除了P2P模式提供農資貸款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農資經銷商的債權給農資經銷商提供類似小額貸款的金融產品。
這種模式在市場上有一些初創公司嘗試,但目前執行金額均不大,可能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難。產品的結構示意圖見圖3所示。
(三)基于“管庫”供應鏈金融對接繁種經營者,提供收購糧種資金
這類產品模式和商業銀行靜態抵質押授信產品是一致的,以客戶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擁有的動產為抵質押的業務。此處不同的是,銀行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對客戶的抵質押商品進行監管,而農村供應鏈金融大多由提供資金的公司參與到倉庫監管。這種產品通常要求批量進貨,分次銷售,要求抵押物具有很好的變現能力。
在農業領域,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廠家)通常會委托農場或大戶進行預約生產,生產種植結束后廠家需要批量購置糧種,同時支付大筆委托生產資金。糧種在倉庫中暫存(熏蒸),分批次進入加工車間,經過篩選、烘干、包裝等程序后進入銷售。目前市場上部分資金雄厚的國有企業參與這樣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比如安徽糧油運輸公司。這與該公司在當地有倉庫,有糧食(種子變回商品糧)處置能力有關。產品的結構如圖4所示。
(四)基于“全程服務體系”對接大戶,全面解決種植戶資金困境
隨著農業的發展,土地流轉之后,種糧大戶成為數量龐大的群體。服務大戶的現代農業全程服務大致包含以下內容:產前規劃(平整、產品選擇等)、產中技術指導(施肥、除草、用藥等)、提供生產資料(種肥藥、農機具等)、農機服務(收割等)、產后服務(烘干、倉儲等)、附加融資服務等。依托全程服務公司可以用類似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解決很多的融資問題。
在種植業中,本質上糧食銷售收入是最終還款來源,農戶賒銷了農資、從銀行貸款購置設備、融資支付包地成本等,最終是靠糧食銷售來還款。而全程服務公司具備了收割、倉儲的能力,也就具備了控制糧食銷售收入的條件,從而實現資金閉環。具體結構如見圖5所示。
四、結語
農業產業供應鏈金融,從理論上和基于電商、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金融沒有區別,理論基礎完備。最近幾年,經過模式的創新和風險、產業資本的介入,農業(農村)供應鏈金融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事農業方向的2B、2C電商的崛起,使得銀行對這些原來難以介入的農業中小企業改變了態度,借助平臺的力量,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手段擴大了銀行的客戶源。本文所涉及的案例均有以上特點。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和實際運作中,有以下一些建議,希望推動農村(農業)金融模式創新和發展。
第一,農村金融需要對內生性創新進行扶持,與過往對國有金融機構的行政推動相結合。
第二,農業(尤其是種植)領域,重大自然災害(系統性風險)成為所有金融服務的重要風險點,大災保險補貼制度可以借鑒。
第三,加強監管,防范部分非法機構打著農村金融創新的名義擾亂農村金融秩序。
第四,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仍需加強,要符合農村地區跨越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趨勢。
第五,參與到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組織,需要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完善而易用的農業信息管理系統將為未來農業互聯網金融的再次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雪.我國農村金融現狀及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金融建設中的應用[J].中國經貿,2015(15).
[2]吳玉宇,楊姍,張蔚怡.“互聯網+產業鏈”:農村金融內生化的新路徑[J].西部論壇,2015(05).
[3]張萌.農業供應鏈金融:農業金融服務的創新融資模式[J].當代經濟,2013(24)
[4]吳文君,王淑珺,雷霄霄.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P2P小額信貸融資模式研究[J].商,2015(33)
[5]深發展、中歐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聯合課題組.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