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云 李倩
2016年9月19日,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法院一審審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原告程某通過宣傳單購買了打折促銷彩電,后發現其折扣幅度與實際不符,構成欺詐,遂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某銷售公司進行賠償。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程某的訴訟請求。
2015年6月27日,原告在被告某銷售公司處購買了一臺電視,價值3599元(該公司出具的發票為2015年4月24日)。2015年7月6日,原告以購買的商品折扣幅度與實際不符,且涉嫌虛假宣傳,向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進行投訴。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15年9月10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被告某銷售公司在銷售上述訴爭商品過程中,未按照宣傳單頁上的6.5-8.5折扣給予原告優惠,存在虛假宣傳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二十四條規定,責令被告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并處以罰款10000元。現原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五條之規定,要求被告賠償原告3599元,增加賠償10797元請求,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另查明,原告家住武漢,無固定工作,經常往返南昌。在南昌期間,原告頻繁向省、市、區工商稅務等國家機關舉報眾多企業以及銷售公司的不法不當行為。自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原告就購買的商品舉報企業和公司后向法院起訴相關行政機關的行政案件8起,索賠賠償的民事訴訟案件3起。
法院經審理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保護范圍為“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消費者應該是“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這一方是為了個人或者家庭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職業活動的需要來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原告對購買到存在瑕疵的物品或服務進行舉報,協助行政機關履行監督管理行政職責應予鼓勵,但舉報訴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利,通過法律的手段獲取賠償已經背離法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本意。縱觀原告近年來的行為,原告不斷舉報的目的是為了不斷獲取賠償,已經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被告為了銷售商品搶占市場份額使用了“品牌第一……”虛假宣傳用語,相關部門已對被告的違法行為予以行政處罰10000元。原告為訴訟而“消費”再索取三倍賠償的請求不予支持。原告購買的彩電尚在正常使用未提交質量有問題的證據,原告要求返還購買電視機款的請求不予支持。遂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點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本案系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原告未提交其購買的彩電質量有問題的證據,因此,其要求返還購買電視機款的請求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