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玥
在新的一輪重度霧霾到來之前,北京的冬日午后萬里無云,我和一位創業初期就加入公司的同事吃完一頓有些傷感的散伙飯。他即將坐上火車離開這座奮斗5年的城市回到老家,去按照家里長輩對他要求的方式生活。
我問他離開北京有什么遺憾,這位身高185厘米、噸位有點大的小伙子笑著說:“一直忙忙碌碌,生活了5年連故宮和長城都沒去過。”
坦白地講,我是羨慕他的。因為起碼按照長輩要求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對他來說是一個清晰和確定的目標,而我更羨慕的是他能夠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和轉身離開的勇氣。
這已經是我廣投簡歷的第二周,除了一家知名攝影雜志社的電子郵箱自動回復,再沒有收到任何回音。我,85后,商學院“海龜”一枚,工作5年,正在找一份攝影師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非常幸運地只投了一次簡歷,就收到了長期占據世界五百強前五的跨國能源公司的越洋電話。3年后,由于厭倦了大企業小螺絲釘一樣的重復勞動和對傳統能源行業運作效率的失望,又趕上中國大批尋求改變的熱血青年投身互聯網熱潮,于是跟隨原企業的高管一起跳了槽,成為一名“創業狗”。
2015年年末,中國互聯網圈子的資本狂歡散去,沒有可持續商業模式和營利能力的公司紛紛倒閉,我所在的公司也面臨融資受阻、高速發展被叫停從而被迫轉型的困局。從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到業務停滯后有時間看看窗外二環的車水馬龍,我才真正停下來有時間去回顧和思考,這是否是我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和生活。
在和周圍同齡人聊過之后,我發現我的反思在我們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工作幾年之后,職場小白的激情退去,進入職業發展的瓶頸期,加上北漂一族關于房價、逼婚、生育年齡等社會問題的精神壓力。似乎每個朋友都跟我說過兩個字“心累”,每個人談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好似圍城。你羨慕他在北京買了房落了戶,他羨慕你工作沒那么忙工資還比他高。好像很少有人真的在從事發自內心喜歡并擅長的工作,能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
相信有很多和我一樣的85后,是在父母耳提面命的“正確”要求下學習和成長。例如高中分科,父母就常會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不是因為我的數學和物理成績實在是太慘不忍睹,我肯定進了理科班。實際上,在高三前的兩年暑假,我都是在美術學院后巷的畫室度過的,因為那時候畫畫是唯一一件能讓我這個“多動癥患者”專注五六個小時做的事,但是“學習不好的人才會去考藝術生”這個在當時非常主流的說法,讓我失去了父母對于我藝考的支持,最終我和百萬同齡人一起殺入高考獨木橋,以不算太慘烈的結局進入一所理工類大學的文學院。
出國留學其實是我可以調整方向的第一個重要的路口,可是在專業的選擇上,我又一次懵懂地聽取了過來人的建議,出國就去學金融,回國發展才有“錢途”。在那個中國學生占比20%的國際班里,我很少聽我的中國同學說自己因為熱愛金融行業而選擇這里,他們多數也來自跟金融毫不沾邊的專業:園藝設計、新聞學、廣告學,甚至是中醫針灸。雖然我不能盲目假設他們選擇金融專業的初衷和我一致,但就回顧自己過去這一路的經歷,在多次面臨重大選擇時,我好像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我真正擅長什么?想做什么?
2016年一整年,我開始試圖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我報名和一群三五歲的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因為要中考而半途放棄的鋼琴,也研究過最近幾年深受女生喜愛的多肉植物的市場,擦掉擱置許久相機上的灰塵拉著親友當模特拍了上萬張照片,周末跟著商業攝影師外拍當助理扛起很重的攝影器材。最終,在光影世界里,我找到了答案。攝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表達形式,又存在太多的可能性,在快門開合的幾十分之一秒內,即使同一個場景不同的人呈現出來的結果都是不同的。最令我著迷的是它像魔法一樣能夠定格時間,當時間流失、記憶不再清晰時,影像又成為我們為數不多能和過去對話的工具。身邊很多人都被我拉來當了免費模特,上到家中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不到半歲的小侄女,當被拍攝對象喜歡和認可我的作品時,那一刻感覺真的挺幸福。這種滿足感也是我在過去5年的工作中從未體會過的。
但是,現階段的我轉型之路卻走得異常艱辛。首先就是家人的反對,我來自一個傳統的大家庭,家中長輩聽說自己要辭去創業公司高管職位去做自由攝影師或從事攝影相關行業時,紛紛表示,“胡鬧,這樣太不靠譜了”,或者更多的是說“一天瞎折騰什么,還是趁30歲以前先生孩子吧”。特別是我那位不茍言笑、嚴謹保守、把一生奉獻給大型國企的父親,在他眼中自由職業攝影師和“不務正業”能畫上等號。再者,過去的工作經驗并不能為我新的職業選擇加分,甚至由于不再是“職場小白”,很難說服別人信任我對于重新開始所能夠付出的努力。
在歐洲讀書時,很多同學會在就業前給自己一個“gap year”,類似于國內現在流行的“慢就業”概念。進入職場之前,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學習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游覽從未到過的地方,發現自我,對未來有了更長遠規劃和目標之后再慎重選擇一份工作,也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當然,“慢就業”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不能成為我們逃避求職高峰或者“啃老”的借口。
臨近而立之年,我很慶幸自己已經找到了未來愿意為之奮斗的職業方向,但同時在很多現實問題面前,“never too late(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這樣的心靈標語也只能是我在眾多反對聲中堅持自我的一絲慰藉罷了。我知道,這是一場對于“政治正確”生活軌跡的出逃,我還有太久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