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又倡導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而某些地方在政企關系上,還存在糾纏不清,有時甚至越界或失控的局面。
3月24日,輝山乳業股票突然斷崖式下跌,股價由2.81港元跌至最低0.25港元,跌幅一度超過九成,創下港股市場單日股票跌幅的最高紀錄。市場隨即有消息傳出,輝山乳業大股東挪用30億元賬上資金投資房地產,資金無法回收,公司涉及債權銀行多達23家。
在輝山乳業這只“黑天鵝”背后,是地方政府曖昧的身影。
危機發生后,遼寧省政府當即出臺五條措施大力支持輝山乳業,包括政府通過花9000多萬元購買輝山的一塊土地來為輝山乳業注入資金,幫助輝山乳業渡過難關;要求各金融機構把輝山乳業這次欠息作為特例,不上征信、不訴訟;成立債權委員會,并由最大債權人中國銀行擔任主席,第二大債權人九臺農村商業銀行擔任副主席,等等。
如果地方政府為了保護一家企業直接介入其債務糾紛,則有地方保護、過度行政、過度干預之嫌,這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而如果地方政府為企業債務背書埋單,則更為不妥。這些都有悖于中央有關政企改革的大方向。
長期以來,官員們對市場資源配置具有無可否認的決定性影響,土地、銀行資金、項目審批、稅收優惠等,其中任何一項都對企業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在官商利益共同體之下,會導致腐敗,政企關系有可能進一步扭曲,市場公平、公司治理也必然受到影響。
政府如何厘清與當地企業的關系,扶持企業發展又不干預到企業經營,還要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這個邊界在哪里,“剪不斷、理還亂”,成了最為考驗政府執政智慧的關鍵一環。
首先,在政府與所要扶持的產業關系上,政府應不應該主導產業發展,需處理好“有形手”和“無形手”的關系。初期看,戰略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需要政府“扶上馬、送一程”,但從長遠來看,政府不可能主導產業發展,對企業事務大包大攬,應對其適時放手。如此的前車之鑒是存在的,比如政府大力扶持或補貼的鋼鐵產業和光伏產業就是明證,因此,在輝山乳業問題上,當地政府應該保持理性態度。
第二,在政府與核心企業的關系上,政府干預經營,官員搞權錢交易,都是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也是不利于企業家成長的,是害了彼此雙方。企業家的培養靠市場競爭。瓦特發明蒸汽機,本茨·戴勒姆發明汽車,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愛迪生發明電燈,貝爾發明電話,IBM發明PC,蓋茨發明Windows,喬布斯創辦蘋果,馬化騰培育微信,馬云培育淘寶,等等,都與政府扶持關系不大。
政府如何扶持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一是要厘清政企關系,不可伸手過長,規避權力尋租;不可有“父愛主義”,包括對國企和知名民企。須知,僅靠扶持是扶持不出支柱產業或企業的。更不能為企業融資背書,背上一身債務——多地發生的“國投”或“城投”債務危機,已經是教訓滿滿了。打造公開透明的投融資環境是可以的,但不能介入其中,既當“裁判”又當“教練”。二是要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公平透明,簡政放權,減稅清費,減輕企業負擔,這在當下有著緊迫的意義。三是規范監督,一旦發現問題絕不護短,絕不搞地方保護主義,讓法律法規公正地判別,為良性商業生態提供一個清明的保障,這樣“鳳凰”們自然會不招自來。
只有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才能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再配以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才能提高中國經濟運行效率,實現提質增效,平衡發展。
我們希望此次輝山乳業債務危機能為某些地方政府處理政企關系時敲響警鐘,讓“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成為主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