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遼寧錦州渤海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ORACLE數據庫遷移解決方案
李勝男 遼寧錦州渤海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在許多的信息系統中,Oracle數據庫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用戶數據遷移中通常會選擇的工具是EXP/IMP工具,尤其是Oracle 8i和9I比較低的數據庫版本,應用EXP/IMP工具比較多。本文主要是介紹了數據遷移的相關原理和遷移Oracle數據庫所用到的工具等。結合現實中的企業的一些數據遷移的方案從而對Oracle數據庫的遷移進一步深入了解。
Oracle 數據庫遷移 EXP/IMP
引言:作為將在線存儲和離線存儲結合的一種技術,數據遷移在現實的很多企業中都是用來保護數據,其中優先選擇的方案是數據備份,數據備份指的是企業整理以往的歷史數據,經過轉換之后再把數據裝到新系統中的一種操作。由于Oracle數據庫在保持數據的完整性以及數據的安全性方面都有著很大優勢,另外Oracle數據庫可以實現跨硬件平臺、跨操作系統等功能,因此受到很多企業的支持與推崇,大部分的企業紛紛將Oracle數據庫應用到處理數據以及數據應用領域中。
通過EXP/IMP工具Oracle數據庫成功實現了從8i到9i的數據庫遷移。即使從現今的情況看的話,Oracle數據庫正在穩定地運行,然而依然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其中這些問題主要是涉及到了仍存在多個數據庫用戶同時共用一個表空間。當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之后,這個表空間中所存儲的數據文件就會慢慢地增多,從而最終形成一個企業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通過相關的技術人員討論之后,最終確定了方案是把表空間中的重要數據遷移出來。該數據的遷移的主要的任務為:在同一個Oracle數據庫里面,把表空間tss1中的A用戶遷移到表空間tss2上,同時不可以刪除表空間tss1。
這個工作的完成所依賴的步驟具體如下:
(1)通知A用戶,需要在一個時間段里面對數據庫進行維護處理,在這個過程中無法訪問A用戶數據;
(2)同時這個過程中能夠加鎖A用戶進行;
(3)exp system/system_passwor files=a.dmp log=a_ exp.logo owners=a;
(4)將A用戶的權限以及用戶角色記錄下來;
(5)drop users a cascades;
(6)create user a identifid by a__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s tss2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s;
(7)grant 將上面的角色、權限分配給A用戶;
(8)revoe unlimitd tablespaces from b;
(9)alter user a quotaa 0 on tss1;
(10)alter user a quotaa unlimitd on tss2;
(11)alter user a quotaa unlimitd on temps;
(12)imps a/a__password files=b.dmp log=b_imp.log fromuser=b touser=b。
通過上面的這些步驟,可以將表空間tss1中的用戶A的數據遷移到tss1上了。
關于數據的遷移還可以有其他的方法,通過運用工具Ultra Edit對a.dmp進行編輯,把a.dmp里面的tablespaces“TS1”都用tablespaces“TS2”代替,接著再根據修改后的a.dmp進行遷移工作的實現。但是由于a.dmp中只有20G空間,當將其中的文件放到PC機里面的時候就會出現死機的現象。這個方法的適用對象是當dmp文件的容量比較大的時候。
根據采用工具Ultra Edit從而對dmp文件進行修改的這種方法,能夠實現不同表空間的數據遷移。目前的主要問題主要是針對dmp文件里面的文件大小。EXP命令的選項有一個是ROWS,在一般的情況下,這個值是為Y的,這代表著導出數據行。如果將ROWS進行設置,改為N,那么dmp文件就會只有表的結構,表中的數據就不存在了。將上面的選項添加進去后,a.dmp文件里面的大小就是10M了。通過采用Ultra Edit工具可以實現a.dmp表空間名的代替工作,尤其是要確保2個表空間中的名字以及字節的大小都是一樣的,不然當dmp文件進行修過之后,dmp文件就不會派上用場了。由于a.dmp中是沒有數據存在的,因此通過EXP命令實現將dmp文件a_data.dmp中的數據導出來。
a.dmp導入工作的完成是通過IMP命令實現的。其中數據導入的除了是結構之外,不涉及到實際數據。當IMP完成以后,相應的信息就會輸出來。
2.1 oracle數據遷移工具概述
oracle提供的數據遷移工具有很多種:
第一,expdp/impdp:該工具可以完成通過查看數據庫表空間,表中的不同方式,從而將數據存儲到保存到二進制格式形式的文件里。第二,數據庫與DBlink連接:通過網絡從而實現數據庫的遠端連接,進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復制數據復。第三,RMAN:該工具多用于數據庫的恢復,備份以及還原中,能夠對多種文件進行遷移。
在企業中通常會采用oracle的數據庫技術,企業中幾乎是天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數據產生,同時很多的公司都附帶其自己的子公司,員工辦公一般會選擇不同的位置。根據企業業務的相關需求,可以選擇多種數據庫遷移的方案。
方案1:根據企業的要求,每天的核心數據都要備份,把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或者是磁帶中,便于保護數據。通常這個時候通過RMAN完成數據的備份。
方案2:企業員工的辦公城市不同,由于工作的需要,要用到原office的業務數據,在這種情況就要把數據進行遷移,從而保證員工可以在當地馬上用到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數據。此時的數據遷移工具選擇的是數據泵,需要先把原單位的用戶數據導出來,進而再借用網絡導入到本地的數據庫中。
方案3: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發展,目前已有的配置無法適應企業的業務需求,所以需要升級、更新服務器等設備。此時分析新舊數據庫,在新服務器上配置數據庫管理以及操作系統。當軟件保持不變的時候,能夠新建新的配置環境,但是這個環境是和已有的數據庫是相同的。當升級了服務器之后,通常服務器的OS也需要進行升級,檢查操作系統中的環境以及服務器物理環境,將彼此之間的映射關系找出來,進而通過腳本的編寫完成數據的遷移。
方案4:在企業的運用中,數據的調用一般是用到了數據倉庫,通過分析數據庫的軟件統計分析企業中的各種各樣的業務數據。此時就要用到數據的遷移。因為在數據倉庫中數據的存在形式是一個個數據文件,所以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通常這個時候,需要通過ORACLE包將表空間之間的關系進行查找,例如表的索引會保存到另一個索引表空間中。當表空間之間是不獨立的時候,就可以把表空間遷移出來。
3.1 平臺不同結構相同的數據庫遷移
通常情況下,2個服務器會有不同的型號,那么對應的不同的操作系統。進行數據的遷移過程中,分析以及檢查新舊系統。先是應用disk_configs腳本對舊服務器中的磁盤空間進行分析,同時對磁盤的分配情況進行檢查,接著數據字典的整理就通過server_config命令實現,將管理的設備創建在新的服務器上是通過disk_init. pdlc腳本實現的,同時也對其狀態進行檢查,倘若檢查的狀態結果顯示為正常,那么就能夠進行數據庫的創建了,該功能通過crtdb. pdlc實現。當數據庫創建成功以后,就進行數據的導入功能,這個過程需要用到dumpdb.Pdlc,數據的導入指的是將數據從舊數據庫取出導入到新的數據庫里面。當數據遷移的時候,一般情況下2臺服務器在不一樣的網段中,那么就要在公共存儲設備中存儲數據。當導入數據之后,數據庫就會變為是在線的狀態。
3.2 表空間遷移
表空間的模式僅僅是只讀的,接著把遷移表里面的數據文件copy到遠程的數據庫林中,接著新建DBlink完成遷移表空間。表空間的遷移也可以通過impdp命令實現,這種方式下表空間的查看會比較簡單。
結語:目前企業中數據庫技術充當著重要的作用,是企業穩定發展的核心內容,企業中十分重視數據遷移,把其列為企業的重點工作。企業中數據遷移的實現需要借助于oracle數據庫遷移工具,進而實現遷移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介紹了數據庫遷移的背景,數據庫遷移的方案以及數據庫遷移的方案規劃等等。并且給出數據庫遷移的具體實現。
[1]Heng Lian,Yongdai Kim. Nonconvex penalized reduced rank regression and its oracle properties in high dimensions[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2016,143
[2]B. Patra,B. Pradhan. Design of 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onitoring water and air quality in urban areas[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5,143
[3]James K Batcheller,Bruce M Gittings,Steve Dowers. The Performance of Vector Oriented Data Storage Strategies in ESRI's ArcGIS[J]. Transactions in GIS,2007,111
[4]Groupware Technology, Inc.; Groupware Technology Now Offers Proof of Concepts and Migration for the Oracle Exadata Database Machine in Its California Lab Facility[J]. Computers, Networks & Communications,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