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茗
三十那天,七點多,微信里突然增加了一個新的群:春晚語言類吐槽群。
趕緊捏完手頭最后一個餃子,打開電視,翹首以盼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
大家看完我這段話,可能已經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這是準備第一時間向群里總結匯報,交代材料。其實,真的沒有這種想法。每一個坐在電視機旁守候著春晚的觀眾,誰不是對春晚抱有極大期待的。尤其是看到語言類節目時,誰不想看得滿意盡興,被逗得前仰后合。吐槽,此為何物?
近些年來,有些語言類的節目確實難如人意,倒讓吐槽成為了一種習慣,漸漸成為了春節的新時尚。
今年春晚,當收看語言類節目時,手機振動頻率較往年下降了61.3%;發言表揚與吐槽占比達到了2.3:1,創下新高;節目總體好評率上升了27%。請原諒理工科出身的我喜歡用大數據說明問題的習慣。
誠然,數據本身具備娛樂性和片面性。但實事求是地說,這一次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確實沒有讓多數觀眾失望,這道開年的文化盛宴讓人又嘗到了久違的年夜飯的香味。我們甚至欣喜地看到,語言類節目再一次回到了最初的模樣:描摹世間萬千姿態,體悟人生酸甜苦辣。塑典型的形象,講流傳的故事,說入情的道理,品回味的文化。
塑典型的形象
趙連甲老師在談到曲藝創作時曾經說過:好的作品,要有人有事兒,有情有趣兒。這句話反映了每一個優秀的曲藝作品都具有的同一特性,要先立人。一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可以讓觀眾對作品有一個形象的認識,也可以使作品的發展延續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很多春晚作品就是因為一個經典形象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從《賣拐》里的“大忽悠”到《五官爭功》里的“腦袋”,再到《虎口遐想》里的“小青年”等歷屆春晚呈現的經典形象不勝枚舉。這些典型形象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體,而是社會中的一類群體。他們亦正亦邪,身上的故事也是非交織。總之,通過他們往往能夠發現值得品味與探究的人性特點。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能發人深省。曲藝是一門善于濃縮提取的藝術,它將表現內容最核心的部分提煉出來,通過典型形象的塑造引起觀眾的共鳴。為大家送去笑聲的同時,引發觀眾對人物的討論,對事物的思考。正所謂“說書唱戲勸人方”,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恰恰可能在填補觀者思想空隙的同時使之受到啟發,使之得到教益,這正是曲藝作品的優勢之一。
今年的春晚中,既有延續之前經典形象的例子《新虎口遐想》,又有創造新的具有特點的人物的作品《大城小愛》。三十年前《虎口遐想》中被改革開放大潮沖擊的青年,到如今卻要面對新的問題:社會輿論的壓力、人性的綁架、偽科學的束縛等等一系列新時代所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一個節目以點帶面,用白描的手法、鮮活的人物勾勒出社會“民聲”。《大城小愛》則同樣將“小人物,大夢想”的主題通過高空清潔工的形象傳達給觀眾,不需要深奧的寓意和冗繁的講解,這樣平凡質樸又真實的人物形象就能引起我們情感的共鳴。
講流傳的故事
我的父母常常跟我說,青少年時代,他們最愛聽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他們說聽得有滋味。一個好的故事胚子經由曲藝形式精雕細琢,便可能呈現溫潤的質感,跨越時代歷久彌新;換作一個生搬硬套或者牽強附會的故事,即便再加修飾,恐怕也難脫滯澀之感。
講一個好的故事,既需要大量生活素材的積累,又需要精良的藝術加工。在這方面,有兩位前輩做出了榜樣。一位是馬季先生,他的貢獻是卓越的。馬季先生在創作《畫像》這個節目時,深入生活將近半年。他用心觀察體驗勞模的生活,并最終憑借熟練的相聲技法使整個作品成為一件藝術品呈現于觀眾面前。另一位是梁左先生,他的工作也是讓人敬仰的。將細膩的故事情節藝術地搬上舞臺,時至今日,他的創作仍然可以看作是曲藝創作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能流傳的故事必然具備富有層次的內容和獨具匠心的敘述技巧,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今年春晚的作品《老伴兒》就真的讓人為之眼前一亮。從老人更需要關懷的角度入手關注老齡化社會,設計了因老伴兒失憶而導致的一系列沖突,最終反轉的情節令人于意料之外更體悟到一份感動。該作品主創之一潘斌龍老師,在第二季《歡樂喜劇人》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他的團隊就創作了關于敬老院題材的節目。在萬眾矚目的春晚,他再度選擇了這樣的題材。通過切身實地去敬老院體驗生活,他從平常所見中提煉汲取創作靈感。應該說,是作品飽含的人文關懷打動了觀眾,使作品在格外挑剔的春晚觀眾面前獲得了認可和好評。好的故事要經得住舞臺的檢驗,更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說入情的道理
有一句俗語云:“書文戲理。”其實,在傳統藝術范疇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名言。“說書唱戲勸人方”,一部書一出戲,既是對人生經歷的高度凝煉,也是對人生感悟的充分總結。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沒有嚼勁,能夠讓觀眾領悟出自覺接受的道理才是藝術形式所應追求的更高境界。
在近年春晚中,相信有不少觀眾對《送水工》這個節目記憶猶新。孝敬父母這樣的道理,如果以平日的言詞說教,定是鮮有人聽聞,但將這樣的道理用恰當的藝術形式展現,則更容易打動人心,說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春晚中的很多語言類節目深挖思想內涵的意圖十分明顯,但實事求是地說,要做到潤物細無聲的說理尚需努力。如《真情永駐》《一個姑爺半個兒》都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作為觀眾也感受到了作品本身想要傳達的內涵,但仍然有很多有待完善的細節,畢竟精益求精才是促使藝術更上一層樓的態度。
品回味的文化
語言是文化傳承最具象的一種傳播方式。社會信息爆炸,信息的傳遞更加偏向于娛樂化、碎片化。固有文化在新文化的沖擊下,逐漸產生淪為人們心中一抹衰落記憶的危機。新文化的優勢在于能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受眾的心理需求,加之更新速度快,可以不停地為人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因而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成為當今文化的一股主流勢力。不可忽視的是,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是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通過挑揀、遴選、淘汰等步驟匯集而成的一批帶有華夏文明特質的精粹文化。它之所以歷經幾千年風雨仍然留存至今,一方面,是因為其中傳達的很多價值觀仍然為當下所適用;另一方面,這些文化具有相當強的適應性,與時俱進,為不同時代人們的認知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今年春晚的相聲《姥說》令人印象深刻,它將文化的傳承意義巧妙地與“姥姥”平實樸素飽含生活哲理的話語相照應。我們的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它視若無睹,似乎它的延續是不需要任何人呵護的。即便再有生命力的文化,沒有精心的呵護,終有一天也會凋敝消亡。《姥說》這樣的作品既讓觀眾領略到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溫暖,又發揮著警醒作用——在歡迎新文化的同時不要忘記屬于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這樣的節目,怎能叫人不愛?
寫了這么多,停筆再去看微信,有一位朋友深夜給我發來了一段話:我知道,你在寫評論春晚的文章,寫出來的話一定要字字斟酌。我們都是業余愛好者,有四句話要牢記在心:平和的心態,學術的作風,親身的實踐,堅守的底線。希望你將心比心,不要吐槽事物的表里,而要探究藝術的本源。
對啊,每一個春晚的語言類作品都是作者和演員嘔心瀝血的結晶。吐槽固然痛快,然而看到事物的缺點后一味發泄心中不滿的做法并不能促進藝術的進步,我們需要的更多是能夠彌補遺憾的智慧。
讓我們收起戾氣,集思廣益,慎行慎言,為藝術的進步勤于思考,敢于實踐,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