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近日,海淀區區長于軍做客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北京發布”時介紹,“三大科學城”之一的中關村科學城,范圍擴大至海淀全域。
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北京將以“三大科學城”建設為主平臺,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記者了解到,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海淀區將全面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圍繞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國家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兩大定位,加快建設世界知名科學中心。以海淀全域范圍為重點,以中關村大街街區為主脈,加快形成貫通南北、融合東西的中關村科學城大格局。
一城四區
此前,中關村科學城占地約75平方公里,主要指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周邊區域。在北京,它早已被打造為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幾乎成了“科技創新”的代名詞。
于軍說,中關村科學城的范圍日前正式擴大至海淀全域,將北部生態科技新區和“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全部納入其中。
擴大后的中關村科學城是指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周邊地區為中心,東起海淀區東部邊界、南至海淀區南部邊界、西至五環路、北部與“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和山后生態科技新區交界的地區,總面積約134.8平方公里。這一區域集中了138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間獲得了全國17.9%的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北京市科教資源最為密集、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
2010年9月,為有效盤活這一區域的空間載體資源、激活科技創新資源,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的重大戰略決策,通過資源優化整合、體制機制創新、城市規劃管理創新,旨在把相對稀缺的空間資源盤活利用起來,把相對封閉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起來,把密集的創新要素與產業發展對接起來,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轉化、輻射發展等創新環節有機銜接互動,將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地標。
2017年3月,《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實施方案(2017-2020年)》已編制形成,其中提出,要以“三城一區”(三大科學城、亦莊“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為主平臺,以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為主力軍,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把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設計圖”變成“施工圖”,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打造自主創新主陣地。
擴容后的中關村科學城,以中關村大街為主脈,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產業特色,劃分為北部、南部、東部和西部四個產業功能區,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務鏈條完整,功能協同融合的“一城四區”產業空間格局。
北部地區包括大上地地區和北部四鎮平原地區,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地帶和標志區域,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的戰略腹地和重要支撐;南部地區包括清河五環以南建成區、四季青地區,重點發展以國際創新理念為核心的科技服務、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現代服務業,打造成為高端創新要素聚集區、國際化創新企業總部集聚區;東部地區包括八達嶺高速以東區域,西三旗、東升城鄉結合部地區,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軟件與信息服務的研發、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打造北京市智能制造創新中心;西部地區包括“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以及陽臺山、鳳凰嶺、鷲峰形成的西部歷史文化帶,重點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高標準布局建設一批高端文化旅游項目,建設若干以生態休閑產業為主導的特色村莊。
三街聯動
在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中,三條大街的作用不容小覷。
從三十年前伴隨改革開放春風以“電子一條街”聞名的中關村大街,到幾年前因聚集各種高端創業要素而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雙創風向標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再到去年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關村“智造大街”橫空出世,中關村不斷刷新自我,一次又一次成為北京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200多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聞名全球。
截至2016年12月,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其入駐機構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581個,其中海歸和外籍團隊超過194個,655個團隊獲得融資,總融資額65.34億元。
作為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共同打造的我國第一條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特色街區,中關村創業大街自2014年6月12日開街以來,著力打造“平臺的平臺”,不斷探索創新創業服務升級,在強化街區兩大核心功能——創業投融資和創業展示的同時,突破空間限制,從機構集聚向產業資源、全球資源聚合升級,打造以產業創新和全球創新為特征的創新生態。
近三年來,街區入駐創業服務機構已從最初的11家發展到現在的45家,累計吸引投資機構和個人2200余個,創業團隊近千個;日均舉辦創業活動2.2場、孵化科技企業1.4家;每1.5天有1個團隊在街區獲得融資,平均融資額約700萬元,累計融資近3.4億元;中關村創業大街不僅成為全國雙創風向標,還著力引領全球創新創業風尚。通過跨境孵化、全球路演、全球創新青年領袖計劃等方式,中關村創業大街與來自美國、以色列、芬蘭、法國、韓國、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亞、印度等10余個國家的20余個機構開展多方位合作,吸引全球創新人才項目匯聚,聯手打造國際創新資源落地的窗口和平臺。
記者了解到,當前,海淀正在把創業大街生態體系進一步延展至清華西門到白石橋路7.2公里的中關村大街,努力打造首都創新創業發展新的增長級。
全長7.2公里的中關村大街是中關村科學城的主軸線。
根據“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中關村大街沿線將分五大功能區。分別包括“創新核心功能區”、“協同創新功能區”、“專業創新服務功能區”、“金融創新功能區”以及“特色創新功能區”。在5億元改造基金的推動下,至2017年底,中關村大街將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到2020年底,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綜合創新生態環境完成升級,產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改造后的中關村大街不僅形象提升,內涵也將更加豐富,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關村科學城主軸和支撐骨架。
全長380米的中關村“智造大街”主打“硬科技”孵化。
與已有的中關村大街、中關村創業大街等特色街區不同,“智造大街”打出的是實打實的“硬科技”牌,以全鏈條服務和孵化為特色,幫助原創硬科技實現從0到1的過程。
目前街區聚集了幻境時空、國承萬通、精唯信誠、漢唐自遠等創新型科技企業,涉及物聯網、傳感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3D打印、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重點領域,入駐企業產值已達30多億元。如果按照街區長度計算,街區平均每米創造產值近800萬元。
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表示:“中關村‘智造大街面積不大、意義重大。”這條街又為北京推出一個新的專業化創新平臺,為中關村打造創新創業升級版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中關村“智造大街”在智能硬件產品創新,智能制造標準創制,國際技術交流和科技成果輻射推廣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將成為海淀產業升級的新支點,向北延伸撬動西三旗地區持續轉型發展,與中關村大街、中關村創業大街三街聯動。未來3年,中關村“智造大街”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將突破10000項,技術交易額超1000億元,其中50%以上輻射京外。
南北共融
目前,海淀已經初步形成了南部建成區“孵化”—北部地區“加速”—京外地區“轉化”的跨區域創新合作鏈條,正在形成南北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近日,創新型企業走進北部對接會暨北部地區空間和平臺資源發布會舉行,向外界全面展示了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的產業發展總體情況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產業發展方向。發布會通過“亮家底、綻魅力、繪藍圖、展胸懷、釋誠意”的方式,展示海淀加快南北創新要素融通速度、推動創新創業協同發展的新戰略。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北斗與空間信息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產業、云計算產業等“6+1”重點產業所占比例高達95%,高精尖產業布局已然形成。區域企業年收入超過3000億元,保持了15%以上的快速增長,已逐步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新的增長極。
北部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巨頭入駐。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兩大產業,北部地區擁有全球排名前列的IBM、Oracle、聯想、華為等全球巨頭,還擁有騰訊、百度等全球互聯網巨頭。這些企業要么是總部在這里、要么是研發中心在這里、要么是中國區總部在這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全球的產業走向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眾多企業巨頭的聚集,現在北部地區已對企業巨頭形成一定的吸聚效應,將總部設在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和國際巨頭相鄰而座已成為他們的熱切盼望。
結合2016年底地鐵16號線開通、中關村壹號和北部服務大廈即將啟用,區域住宅商業配套逐步完善等實際情況,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的吸引力近一步增強,加快了創新資源不斷向該地區集聚,一大批重點項目紛紛落戶北部。2016年12月27日發布會上,北大石墨烯、航材院石墨烯、維德維康、華米科技、樹根互聯、合銳賽爾分別與中關村翠湖科技園、中關村軟件園、云中心簽約入駐。
未來,北部生態科技新區將打造“高精尖”產業集群發展區、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和生態宜居示范區,將加快對接北大、清華等中關村科學城知識創新成果,聚焦北部四鎮“一鎮一園”建設,形成支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嫁接型產業集群。
可以預見,作為中關村科學城的戰略腹地、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研發基地、最具專業經驗的科技園集聚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隨著軌道交通的貫通、人才公租房及自住型商品房等配套服務的完善、核心區域科技地標——中關村壹號區域的全面建設,將給中關村科學城的發展帶來新的支撐。
愿景2020
中關村科學城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積極探索建成區突破空間資源瓶頸再開發的新路徑,探索釋放科技資源的新方式,探索有效引導產業集聚的新方法,探索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模式,通過打破大院大所圍墻、不新征土地、內部協調拆遷和自籌建設資金,實現了建成區空間資源釋放、科教資源釋放,切實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開創了政府、企業和高校院所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新局面,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批國家級重大項目紛紛落戶,中關村科學城區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其中中國航空發動機“中國心”戰略有望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項目有助于搶占行業發展先機;北航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成功推動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產業化應用,將使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型金屬構件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高校產業化項目快速發展,中科院在海淀區落地轉化4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到7.57億元。其中中科院理化所大型低溫制冷系統項目已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低溫制冷核心技術及系統,有望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夢之墨3D打印項目提出的電子打印模式為發展普惠型電子制造技術、重塑傳統電子及集成電路制造規則提供了變革性途徑。
在核心區重點產業領域內,篩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產業化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支持。2010-2015年共支持項目199個,支持資金總額4.18億元,項目累計實現投資187億元,累計實現銷售收入938億元。圍繞華勝天成、航天科工、北斗星通等行業領軍企業設立了13支產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81.83億元人民幣,已開展投資工作的7支參股基金共投資項目50個,投資總額11.53億元。
下一步,按照把中關村科學城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戰略定位,市區兩級將通過機制體制創新,著力聚集產學研創新主體和產業高端要素,著力支持原始創新,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集中建設新型特色園區和技術研究院,實現基礎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形成國家知識創新和戰略性新興技術策源地,將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為領跑世界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世界知名科學中心區。
力爭到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區域總收入超3萬億元,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000家,打造面向前沿技術的企業研發機構1100家左右,高端創新要素聚集效應凸顯。在重點產業和優勢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國際標準,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海淀全區GDP比重達65%,對全國的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總收入超100億元的創新型企業達到30家左右,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