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作為新媒體的自媒體與電視民生新聞有著怎樣的相互關系,電視民生新聞該如何應對新形勢,這是媒體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自媒體的定義和特征,闡明了自媒體與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之間的關系,即自媒體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了沖擊,自媒體的缺陷性又為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提供了突破契機。
【關鍵詞】自媒體 民生新聞 電視
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新媒體的異軍突起,自媒體極強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電視媒體的線性傳播方式,為全民皆信息傳播者提供了可能性,這對傳統的電視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不得不應勢而為,積極探索與自媒體的關系,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一、自媒體概念及特征
1.自媒體的概念。自媒體,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它是以微博、博客、博客、論壇、微信、QQ等新媒體形式為載體發布信息的個人媒體的總稱。
2.自媒體的特點。首先,信息傳播不受時空和職業身份限制。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只需借助一個手機移動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記錄事發現場的實況,發表自己的觀點,發信息、曬實況,而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也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其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自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群體參與感,能夠在媒體平臺上自由地參與討論、分享,從而提升了受眾地位。第三,信息傳播零門檻、草根化。網絡傳播以“零門檻”的方式吸引了眾多的用戶,能夠輕松讓用戶成為信息傳播者和制造者,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只由專職身份的人來做這些事。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概念及其現狀
電視民生新聞播報的是百姓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或是與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熱點政策,其特點是充分體現了“民生民意民情”。其新聞采訪制作是以調查、跟蹤等多種方式為主,內容多是為百姓排憂解難、民眾關注的事件并以百姓的立場來播報各種新聞信息,是一種價值豐富的電視新聞。
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出現,記者不再是主宰整個新聞事件的身份,而是更多地作為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去了解人民各個層面的需求。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電視民生新聞只是反映了新聞事件,但卻沒有像自媒體那樣能夠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評論,這就成為了其重要的短板。現在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內容冗雜、重復、瑣碎化,而且過于娛樂性,對情節過于渲染、煽情,比較重視視覺沖擊而缺乏人文性和責任心。
三、自媒體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的沖擊
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無疑給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自媒體挑戰著傳統媒體的新聞話語權。2009年發生的“央視配樓失火”事件,最先發布火災現場的不是主流媒體,而是一位恰巧路過的市民拍下并發布到網上的,成為了先于傳統主流媒體發布消息的第一位。這條信息在半天的時間里就被訪問了37萬次,跟帖發表評論有1700多條。而主流媒體是在事件發生后一天才發布了這一消息。
第二,自媒體對敏感新聞具有很強的挖掘能力。“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這個事件最先是由社科院學者發帖在網絡傳播開來的,在受到關注后,一場“微博打拐”的互聯網行動蕩漾開來,在民眾輿論呼聲和關注極高的情況下,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才陸續報道了此事。
第三,自媒體的草根性,決定了其姿態平民化,更能吸引廣泛民眾的參與。自媒體開創的公民新聞,全民皆記者,對民生新聞的切入視角更獨特,用詞簡單質樸接地氣,更能引起廣泛的認同感,并吸引著眾多的人參與評論、轉發,從而使該新聞得到更廣泛、更快速的傳播。
四、自媒體的缺陷性又為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提供了突破契機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缺陷和不足,而自媒體的這些缺陷和不足反而會成為傳統媒體發展的突破口。
第一,自媒體在傳播新聞時是無序的、良莠參半的,而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卻有著較好的公信力。自媒體信息傳播速度雖快,但是呈碎片化傳播形式,其真假性、客觀與否都取決于用戶的自律,發布者有可能造謠,轉發者也僅是跟風,不會去考究其是否真實,因此一些造謠信息也隨之得到了廣泛傳播。這種誤導大眾、失信于眾的行為也就自然損害到自媒體的公信力。自媒體的這種缺失,就需要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來為網傳事件正名,還原事實、引導輿論,重新占領輿論制高點。
第二,自媒體僅限于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傳播,并不會對傳播的信息進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讀,這是遠遠無法滿足受眾對新聞事件來龍去脈了解的需求的,這也是自媒體的致命點。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這方面卻有著其優勢。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會通過實地暗訪走訪、咨詢專家或專業機構的專業意見、主持人的剖析解讀等多種方式相結合來對相關事件事實進行還原,這種專業的新聞素養和深刻紀實的報道風格成為傳統媒體的核心優勢,在以內容為王的媒體競爭中,專業、優質的新聞報道無疑成為了其制勝法寶。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制作是由專業設備、專業采編隊伍來完成的,不管是對深度新聞的把握還是對常規新聞的追蹤報道都是自媒體所無法企及的。
第三,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可以為傳統電視媒體新聞傳播服務。首先,自媒體可以成為原始新聞來源。縱觀不少熱點民生新聞事件,我們發現很多最先都是在微博、微信廣泛傳播的。比如2014年《機場如廁環境調查》這個民生新聞就來源于網友爆料,后經過專業采編、追蹤、暗訪,對新聞細節進行還原后才制作成完整詳實的報道。其次,自媒體為增強傳統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渠道。現在,不少民生新聞欄目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這就為受眾參與對事件的評論提供了平臺,而且開設了二維碼,方便手機用戶參與實時新聞互動。龐大的微信、微博用戶群在第一時間接收了解節目動態,因此有效提升了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形象。
借助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已經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媒體傳播形式,其以信息來源渠道多元化、受眾廣泛、傳播速度快的優點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呈現出了區別于傳統媒體與部分新媒體的新特征。因此,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制作團隊要辯證地看待自媒體與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關系,既要認識到自媒體的相對優勢,又要善于抓住自媒體自身的缺陷,并以這些缺陷和不足為契機來尋找突破口,從而重拾失地,更好地發展,以圖再現輝煌。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陳銳維.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J].新聞世界,2013(01):36;
[2]劉寬懷.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4(05):25;
[3]程章芳.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轉型策略探析[J].東南傳播,2011(11):51;
[4]余玉金.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改進策略探討[J].傳播與版權,2015(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