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明 劉文浩
摘要:對齊魯電視臺《每日新聞》的交通事故報道的內容分析顯示,交通事故報道是常規性報道,數量常隨著極端惡劣天氣升高;以四分鐘以內的消息類事故報道為主;視頻素材的來源多樣;報道基調多為中立。電視新聞中交通事故報道的創新路徑包括:重視事故后續跟蹤報道,采用多元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報道交通事故,改進交通事故報道機制,報道方向逐步向公共新聞轉型。
關鍵詞:交通事故報道 電視 民生新聞
人們對于交通出行、物流貨運的需求逐年加大,然而交通事故發生的數量居高不下。交通事故是廣播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不可忽視的報道題材,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
作為中國地面頻道四小龍之一的齊魯電視臺,一直以民生新聞類節目為龍頭,其收視率、節目創優、廣告創收等各項均位居全國省級地面頻道前列,堪稱領軍全國地面頻道的“民生TV地標”。《每日新聞》是齊魯電視臺老牌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山東省內具有較高的收視率和影響力。鑒于齊魯電視臺《每日新聞》的民生定位與品牌影響力,筆者特地選擇該節目為樣本,抽取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這4個月(以下簡稱10月、11月、12月、1月)的交通事故報道進行統計和數據分析。之所以選取這4個月的交通事故報道,主要是因為自2015年10月入秋以來,地處華北地區的山東,多次遭遇大霧、霧霾、大雪、低溫霜凍等極端天氣,對道路交通產生了較大影響,交通事故頻發。因此在被選取的時間區間內,交通事故報道的數量較多、密度較大,報道的交通事故類型也較多,對本文的研究起到了較好的范例佐證作用。
齊魯電視臺《每日新聞》交通事故報道的內容分析
一、報道數量。在4個月的樣本報道當中,關于交通事故問題的報道共有93次,其中10月24次,11月14次,12月32次,1月23次。根據每月的報道次數可以初步得知,前兩月相較于后兩月的報道數量少。其原因根據報道的具體內容來看也較為明顯,12月到1月山東省內經歷了多次嚴重霧霾侵襲、暴雪以及寒潮天氣,導致視線受阻、路面打滑等狀況,路面出行條件極差,極易發生交通事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氣情況和出行情況相似的1月,相較于12月的報道數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因為山東省“兩會”于1月24日至29日在濟南召開,這段時間正值寒潮來襲,對于“兩會”的報道明顯成為《每日新聞》的重頭戲。從數據角度來看,12月24日前交通事故報道數量為20條,1月24日前交通事故報道數量為24條,在數量上前24天還是很接近的。
通過對數據的觀察可以得知,交通事故報道在《每日新聞》中屬于常規性報道,在每個時間段都有涉及,在極端惡劣天氣情況下,由于交通事故多發,報道數量也會跟著明顯增多。但由于該新聞節目在熱點話題編排上的偏重,特定時間內會相對減少交通事故報道的數量。
二、報道體裁和長度。在4個月的樣本報道當中,消息報道占到報道總量的75.27%,有70條;其次是通訊,占報道總量的16.13%,有15條;再次是特寫,僅有5條,占到報道總量的5.38%,調查報道有2條,占到報道總量的2.15%;而新聞評論、新聞專題、人物專訪則完全缺失。從報道長度上看,也與報道體裁所反映的情況相對一致。在樣本中,有26條報道時長在1分鐘到2分鐘之內,41條報道時長在2分鐘到3分鐘之內,19條在3分鐘到4分鐘之內,僅有7條在4分鐘以上。
《每日新聞》報道交通事故,絕大部分報道體裁為消息與簡單通訊。報道時長也較短,在深度報道和新聞專題等體裁方面出現了缺失情況。雖然這與《每日新聞》的節目定位有關,但報道體裁的單一易造成觀眾的厭倦,無法豐富報道的內容和方向,也難以提高節目的整體檔次。
三、視頻和圖片來源。電視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視頻及圖片來源,對報道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多樣性的素材來源可以豐富報道畫面,提高報道可信度,提高收視效果。在4個月的樣本報道中,4條報道使用了現場直播形式,22條報道使用了監控視頻,18條報道使用了事故目擊者拍攝(當事人、交警、路人)的視頻,49條報道使用的是記者采訪拍攝的視頻,也就是說52.69%報道單純是由記者在事發后到現場采訪、實地拍攝來還原現場的。
在沒有使用現場監控視頻或相關人員拍攝的視頻、圖片的情況下,記者在事后到事故現場采訪、實地考察,無法真實、生動地還原現場情況,造成該報道內容乏味,可看性不高,真實性也有可能受到觀眾質疑。
四、馬賽克處理。對事故相關人員的畫面進行必要的馬賽克處理,是涉及到報道倫理規范的一項重要工作。必要的馬賽克處理,對相關人員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也是一種尊重。交通事故中馬賽克的使用,除了使用在相關人員的面部,還應使用在畫面中出現的車輛號牌上,防止車輛信息被不法分子盜取。在4個月的93條樣本報道當中,15條報道中使用了馬賽克,78條報道沒有使用馬賽克。《每日新聞》的后期編輯需要注重馬賽克的使用,避免觸犯新聞倫理和法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由此可見,《每日新聞》在交通事故選題上對主觀原因造成的事故是有一定側重的,相對來說主觀原因造成事故的報道數量也遠遠高于客觀原因事故的報道。另外,客觀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報道數量,與天氣狀況聯系比較密切,直觀體現為霧霾、雨雪結冰等惡劣天氣出現較多的12月、1月,報道數量遠比10月、11月要多。
電視民生新聞中交通事故報道的創新
通過以上對《每日新聞》的交通事故報道研究不難看出,以往電視民生新聞中的交通事故報道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那么,電視新聞在報道這類交通事故時,如何進行創新和改良,使其迎合廣大觀眾日益挑剔的口味?
一、重視事故后續跟蹤報道。交通事故具有突發性,但交通事故的追究認定、善后賠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第一時間報道事件的消息無可厚非,但事后的跟蹤報道同樣需要引起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重視。對于一些交通事故,由于心理或是距離的原因,一些觀眾會非常關心,希望通過節目來獲知事件的后續情況發展,但節目無后續報道的結果會影響他們對節目的整體印象。從另一方面來講,把完整的事故事件過程呈現給觀眾,不僅能讓他們了解事件過程的本末,更能引起觀眾對交通安全問題的重視,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從而減少此類事件發生的概率。
二、采用多元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報道交通事故。通過技術層面的加強來推動交通事故報道方式的改進,是優化電視民生新聞中交通事故報道的一項重要舉措。首先是引進專門的動畫制作人才,在不能還原事故現場也沒有相關監控視頻的情況下,以3D動畫、FLASH動畫的形式展現事故畫面,相較以往交通事故后記者到現場采訪拍攝的方式更生動、直觀,也更有趣味性。其次是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合作、外包或者購買等方式,加強數據獲取能力。記者要提高自身的數據應用能力,提高“數據素養”,利用大數據挖掘新聞線索,利用大數據實現交通動態的預測性報道,創新報道視角,增強交通事故報道深度。
三、交通事故報道機制改進。交通事故新聞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媒體在報道這類重大的突發事故時,為了避免反應不及時和新聞報道組織策劃不善,應建立這類突發事故的報道應急機制。首先是報道的組織機制。在重大突發交通事故時建立應急報道小組,制定報道的方案,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職責,然后快速反應,有序利用相關資源,協調各方力量進行報道。其次是報道效果評估機制。效果評估機制參與到報道的整個過程中來,在報道交通事故的臺前幕后時,可以一方面針對各小組工作情況、進度進行監督和協調,一方面在報道的各個階段對報道效果進行評估,并繼續擬定下一階段的后續報道方案。①
四、扎根“大民生”,逐步向公共新聞轉型。電視民生新聞中報道交通事故多用消息體裁缺乏深度,對事故的善后處理和追究反思的忽視等,使得報道愈發僵硬化、模式化。近年來,隨著輿論宣傳環境的變化,各省級地面頻道紛紛提出了“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的口號,力求民生新聞從“小民生”向“大民生”轉變,全方位優化民生報道。②對交通事故報道的優化,是電視民生新聞亟待解決的問題,若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在報道時就必須把眼光放遠,從人們的柴米油鹽和市井百態,逐漸側重到對國計民生的解讀和探究,對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和評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綜合反饋等上來。
電視民生新聞在報道交通事故時向公共新聞轉型,首先是對交通事故的新聞線索挖掘,側重調查報道、跟蹤報道、深度報道,通過對事件的分析解讀,綜合利用新媒體平臺引導公眾參與討論,提高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針對熱點事件、特定時間內的多發事故做綜合性的交通專題報道,比如在寒潮天氣做綜合的交通情況通報、事故匯總報道以及防范措施宣傳。[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黨報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14BXW00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南昌大學)
注釋:①李 鐘:《道路交通安全報道的媒體作為》,湘潭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②錢 力:《2014年度全國省級地面頻道發展報告》,http://chuansong.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