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亮
摘要:福建省財政結合本省實際,從確保有效供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補齊發展短板、培育農業新業態等多方著手,推進農業發展。
關鍵詞:財政;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要把推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財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看,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農產品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福建省這幾年龍眼、荔枝、水蜜桃等水果豐產后滯銷,果賤傷農,豐產不豐收。財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從財政工作角度看,支持農業發展要做到政策貼近實際,切實有效。
一、確保有效供給
(一)抓住關鍵環節。要通過財政扶持政策,抓住關鍵環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引導農業生產者調整種植結構,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2008年,福建省開始實行的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就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財政資金支持茶業關鍵環節是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和茶葉初制加工清潔化改造。通過改善茶園種植條件,改善茶葉生產制作環境,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帶動了整個茶產業的發展。2015年,全省茶園面積375.17萬畝、位居全國第五位;毛茶產量40.23萬噸、毛茶產值204億元、茶產業年綜合產值650多億元,毛茶產量、毛茶產值、茶產業年綜合產值均位居全國第一。茶產業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斷顯現。
(二)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滿足于吃得飽,要求的是吃得好、吃得放心。提供的農產品應在質量安全方面有保障。這時財政資金應支持農資監管信息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能力建設,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監管體系。通過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
(三)支持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要求實現標準化生產,這樣才能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因此要改變原有的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走向適度規模經營。在這方面財政資金要通過支持土地流轉,補助政策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等經營主體傾斜,通過示范帶動,形成規模經營。如,2016年出臺《福建省財政支農項目形成資產轉交農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暫行辦法》,支持各地將農民合作社培育成建設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四)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條件,決定了適合發展特色產業。財政補助政策應考慮各地的自然優勢、產業特色,以縣為單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將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7個全產業鏈超千億元的優質特色產業,財政扶持政策應圍繞產業發展規劃,精準發力,形成與市場消費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五)實現可持續發展。農產品的生產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達到65.95%,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方面,財政給予重點支持,如支持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支持發展綠肥、有機肥,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等。
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種糧的比較效益低,要穩定糧食生產,必須幫助種糧農民降低成本。2016年,福建省正式啟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即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將直接發放給農民的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實現“藏糧于地”,使政策目標指向更加精準,政策效果與政策目標更加一致,進一步拓展了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同時,統一原分散的三項補貼資金審核和發放程序,減少了工作環節,減輕了基層負擔,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016年,福建省成立了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通過強化銀擔合作機制,著力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在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降低生產成本。
三、補齊發展短板
福建省目前仍有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其中有勞動能力的扶貧開發對象45.2萬人(國定扶貧標準25.3萬人,省定扶貧標準19.9萬人);貧困村221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3個。這些區域和人口是發展中的短板,要建立面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實現政策全覆蓋,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有力保障。資金分配要充分考慮扶貧對象數量、貧困深度、脫貧難度等因素,突出支持重點。目前,福建省已出臺產業發展、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農村低保兜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扶貧政策,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役打下堅實基礎。
四、要培育農業新業態
目前農業發展呈現很多新業態,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比如,利用農業和農村資源,發展鄉村生態休閑和旅游觀光。又如,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為農產品打開銷路、增加農業經營收入創造了機遇,“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前景廣闊。財政部門要積極探索財政支持的具體方式,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注重培育新興產業,福建是海洋大省,但不是海洋強省,可結合福建省海岸線長、海灣海島多、海產品資源豐富等優勢,有針對性地制定財政政策,加大對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單位:福建省財政廳農業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