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峰
摘要:本文介紹了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做法;建議
一、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
2004年以來,黑龍江省上下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持之以恒地加以推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城鄉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特別是2015年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后,各地迅速掀起了推進熱潮,農村建設進入了提速發展的新階段。
(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黑龍江省農村供水、供電、通村路建設水平已經邁入了全國先進行列,泥草房改造進入了收尾階段,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是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黑龍江省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通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9.95%,與2007年相比,分別提高了47%、57%;累計改造泥草(危)房173.18萬戶,農村泥草(危)房數量由2007年的233萬戶減少到不足60萬戶;村內道路硬化步伐加快,示范村主街路硬化率達到90%以上;農村電網覆蓋所有村屯,供電可靠率達到99.86%;行政村電話和寬帶覆蓋率超過97%,全光纖網絡覆蓋2171個行政村,占23.34%;農村污水處理率僅為0.8%、垃圾處理率為5.8%,與黑龍江省城市污水處理率85%、垃圾處理率90%的現狀比較,差距巨大。
(二)環境衛生持續改善。各地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推進綠色美化亮化工程,農村“臟、亂、差”局面得到初步扭轉。到2015年年末,黑龍江省6684個行政村建立了保潔隊伍,占行政村總數的72.8%,其中設施比較配套、日常保潔效果較好的村達到2460多個,占行政村總數的26.8%,慶安縣、海林市、方正縣、湯原縣等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體系,慶安縣民族村、海倫市百興村、富裕縣吉斯堡村、虎林市東興村等一批環境衛生整治標桿村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黑龍江省7800多個行政村已經實施了綠化工程,占行政村總數的85%以上,累計完成村屯四旁綠色面積超過20萬畝,村內道路邊溝、路燈、圍墻、柵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環境衛生設施正在向配套化方向發展。
(三)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各地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口,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5年,黑龍江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95元,是2006年的3.15倍;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75萬個,其中農機合作社1224個;經濟作物面積突破1000萬畝,飼料飼草作物面積達到150萬畝以上;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7309萬畝,實物總量3750萬噸;黑龍江省蔬菜面積達到432.9萬畝,產量983.4萬噸;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900戶,實現銷售收入2700億元。從區域上看,東寧市的黑木耳、五常市的稻米、海林市的珍稀菌、杜蒙縣的奶牛、青岡縣的蔬菜、蘭西縣的萬壽菊等產業發展良好,規模優勢、加工優勢、市場優勢和效益優勢顯著,逐步成為縣域農業結構優化的主導產業。
(四)公共服務有所提升。各地持續加強農村教育、文化、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加快。黑龍江省村衛生室達到13107個,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62.3%,農村醫療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看病有補助,醫療有保障”目標;農村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分別達到860元/年、1060元/年,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農村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面鋪開;兩年內建成和完善2604個村的文體活動廣場和活動室,覆蓋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村級文化書屋實現了全覆蓋,農民利用農閑、節日、集會,廣泛開展了廣場舞、運動會、民族節會、農民藝術節、農村文化大院文藝展演等文化活動,農村群體性文體活動日趨活躍。
(五)鄉風文明建設得到加強。隨著各地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視程度的提高,新型農民培育、村規民約建設、創評活動開展逐步普及,向載體化、長期化、群眾化的方向邁進。黑龍江省廣泛開展了“德禮滿龍江”文明禮儀普及、“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龍江·踐行五好”等道德實踐活動和創建文明村鎮、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得到農民的廣泛響應和參與。齊齊哈爾市重點打造了六條鄉村文明示范帶,形成了千里農村文化長廊;伊春市在農村廣泛開展“六個一”活動(建設一個文化講堂、一個農民書屋、一個文化廣場、一條文明示范街、一個宣傳欄、一支文體宣傳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方正縣深入實施“導德齊禮”工程,建設“德禮之家”,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評選活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力激發了農民建設家園、維護環境的熱情。
二、主要做法
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各地在示范村建設、集群化推進、資金整合和環境管護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機制。
(一)示范先行,探索路徑。各地以示范村建設為重點,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海倫市向榮村、慶安縣保安村、賓縣三合村等近郊村和鎮中村,采取宅基地置換的辦法,整村上樓、園區就業,供暖、供水、供氣、供電和排水就近接入城鎮管網,建成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民社區。七臺河市紅光村、穆棱市保安新村等遠郊村,發揮耕地面積大的資源優勢,引入農事企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帶動產業轉型和美麗鄉村建設。穆棱市太和村、海林市哈達村、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等行政村,依托田園風光、民俗特色、鄉土文化等旅游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開發休閑觀光體驗農業,以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寧安市盤嶺村、青岡縣禎祥村、綏化市北林區永興村等村屯,用鄉情感召本村在外創業能人回村建設家鄉,扭轉村屯落后局面。寧安市盤嶺村村民關強在外創業成功后,回鄉擔任村支部書記,個人先后投入450萬元,帶動村民投入200萬元,僅用一年時間就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帶領村民建設了野豬飼養場、玫瑰種植園、千畝南瓜園,全村7000畝耕地實行了合作化規模經營。佳木斯市組織全市120家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開展了“百部(門)聯百村”活動,為美麗鄉村注入了外部助力。各地通過多元化、多渠道引入社會資本打造高標準示范村,緩解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
(二)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為了釋放出示范村的帶動引領效應,各地按照以點連線、以線拓面的思路,有所側重地開展示范村建設,梯次擴張、循序漸進地建設美麗鄉村。哈爾濱市以哈五路、鐵通路、哈肇路沿線為重點,著力建設美麗鄉村精品示范帶;齊齊哈爾市以哈齊高速沿線和齊甘、齊碾、齊訥、齊泰、齊克公路為重點,強力推進“六帶百村千屯”文明帶建設;牡丹江市以海長路、杏鏡路、穆綏路三條公路及四個整鄉推進區域為重點,開展了“三線四區”精品示范集群建設;綏化市以十三條公路沿線為重點,推進示范村和達標村建設;佳木斯市圍繞中心村、沿交通干道和沿江鄉村、環繞城市縣城周邊農村,啟動了“一心兩沿一環”規劃建設;雞西市級財政投入784多萬元,在公路沿線30個示范村開展了分布式能源建設試點,3199戶農民使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實現了室內如廁;黑河市以“三帶百村工程”為抓手,全面進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從黑龍江省看,美麗鄉村示范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典型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突出。
(三)整合資金,集中投入。一些縣(市)積極探索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整合辦法。針對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分散問題,五常市、樺南縣、富裕縣、龍江縣、梅里斯區探索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整合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則,整合國家扶貧、泥草房改造、少數民族發展、農村社區建設、文化設施建設、一事一議獎補等涉農資金,優先打捆投入示范村、示范帶建設。樺南縣整合資金8100萬元,富裕縣整合資金4000多萬元、龍江縣整合資金5000多萬元、梅里斯區整合資金3000萬元,改變過去項目分散投入的做法,集中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發揮了良好的撬動作用。
(四)多措并舉,常態管護。針對村級垃圾清運處理和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難題,一些縣(市)制定實施了環境保潔辦法,探索常態化、長效化管護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湯原縣縣鄉兩級每年投入400多萬元,全縣207個村屯全部設立了專職保潔員隊伍,實現了農村環境管理常態化;海林市為鄉村配備保潔車輛,每年列支村級衛生管護專項經費279萬元,其中市財政出資139.5萬元、鎮財政94.9萬元、村級44.6萬元,按照大型村3萬元、小型村2萬元的標準給予衛生環境管護補貼,在全市112個村屯建立了農村環境衛生常態保潔機制;寶清縣財政為75個村各安排1萬元,用于專職保潔人員工資補貼;慶安縣調動農民管護家園的熱情,實施了農戶“門前三包”、村屯統一清運制度;方正縣探索了生活垃圾村屯收集清運、鄉鎮進行無害化處理機制。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設計不到位。部分村屯規劃水平偏低,建設定位模糊,村莊資源、歷史人文和產業元素等挖掘不到位,村莊特色不突出,長遠性考慮不足,實用性不強。個別村屯建設隨意性強,有規不依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資金整合不到位。在缺少中央以及省級政策性或指導性文件的情況下,縣級政府作為資金整合使用的主體,面臨著阻力大、顧慮多、風險大的難題,資金整合效果不理想。另外,市縣財政困難也是難以整合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到位。一些村級“兩委”班子帶動能力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宣傳引導不到位,導致農民群眾參與度不高,存在“政府熱、農民冷”、“干部干、群眾看”現象,成為公共衛生保潔難、公共設施維護難、系統規劃堅持難的重要制約因素。
(四)工作激勵機制不完善。在沒有專項經費的情況下,各地雖然仍在努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但個別地方出現了積極性降低、投入力度減弱的苗頭。部分縣(市)美麗鄉村組織機制不健全,力量薄弱,普遍存在著無編制、無經費、無待遇的“三無”問題,不利于工作開展。
(五)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垃圾和污水處理是影響農村環境最為突出的難題。黑龍江省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達到5.8%,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達到0.8%,與全國40%和10%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垃圾和污水設施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環境的重要短板。目前,農村垃圾以填埋為主、生活污水以自然排放為主的情況,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逐年加劇。
(六)鄉村社會管理面臨新課題。隨著“空心化”村屯增加,農村“人走屋空”、住宅“季節性閑置”現象不斷出現,很多無人居住的泥草房推不倒、拆不掉,影響村屯面貌,導致各地在一些“空心村”建設上進退兩難。少數人口外流嚴重的村屯,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組織美麗鄉村建設相對困難。此外,如何關愛服務農村留守人員也正在成為社會管理的新課題。
四、對策和建議
(一)加緊完成美麗鄉村規劃編制。搞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是前提。要由縣級政府聘請專業規劃機構,從村屯實際出發,著眼長遠發展,統籌考慮產業發展、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空間布局等內容,注重保護農村田園風光、民俗文化、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統一進行村莊建設規劃,明確村莊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避免無序化重復建設和大拆大建。
(二)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莊整潔干凈是創建美麗鄉村的首要任務。要盡快組織實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以公共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帶動庭院環境整治和民居環境整治,集中治理垃圾亂放、柴草亂垛、禽畜亂養、污水亂潑、糞便亂堆等“五亂”現象。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廣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探索完善農村環衛保潔隊伍,推進城鄉環衛工作一體化。積極推進改廚、改圈、改廁等工作,引導農民養成科學健康生活方式,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要先行。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整修道路、治理溝渠、綠化街巷、亮化村莊,全面推進改水、改廁、改灶、改圈,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支持示范村率先建成一批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并開展運行管理模式的探索。開展PPP、BOT等模式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試點,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驗結果。研究農村飲水工程后續管護辦法,實施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研究貧困人口泥草房改造的辦法,更加靈活地運用政策項目解決泥草房改造推進難題。
(四)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升中小學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深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和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藥品供應服務保障體系。加速整合城鎮和農村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間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覆蓋城鄉的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加強農村文體廣場和配套設施建設,為農民開展文體活動創造條件。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健康向上的鄉風民俗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源泉。要繼續深入開展“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創建十星級文明戶”、“創建五好文明家庭”、“尋找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評選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注重家風、民風、鄉風的培育。發動村民制定好、執行好村規民約,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作用,抵制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堅持保護、培育與傳承相結合,發掘反映村落個性的耕讀文化、民族風情、民間技藝,在有條件的村屯建立村史館、民俗館、民族博物館,保護農村的文化血脈,不斷彰顯美麗鄉村的鄉土特色。
(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從選好人、用好人、管好人、留住人的角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方面,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解決村級組織軟弱渙散問題,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另一方面,落實好基層干部工資待遇,從優秀村干部中考試錄用鄉鎮機關公務員,為奮斗在最基層的村干部開辟上升通道,激發他們的干事熱情。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財政廳農村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