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行業訴說遭遇資本寒冬的今天,在企業級產品市場一向出手謹慎的阿里云終于發聲了。1月18日,企業專有云、混合云市場的創新者——上海云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zstack)獲得了由阿里云領投,找鋼網胖貓創投、紫竹小苗基金跟投的數千萬元A輪投資。zstack,一家成立于2015年底的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為什么讓阿里云另眼相看?zStack的創始人&CEO張鑫為什么又被業界人士稱為將云計算看得最透徹的人?一切還要從混合云說起。
阿里的“云”+ZStack的“端”
2016年,本來十分紅火的公有云,似乎一下子被混合云搶了風頭,就連一向執著于公有云的AWS也開始借助本地合作伙伴的力量,在中國落地混合云。混合云兼具公有云的靈活與私有云的安全、穩定,這大概是眾多用戶青睞混合云的最直接的原因。
風險投資公司North Bridge在2016年針對1351家企業用戶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7%的被訪者表示已采用了混合云,選擇公有云和專有云的比例分別是30%和23%。數據說明,混合云正成為企業云化的首選,這一趨勢在中國表現得更加明顯。
從全球范圍來看,云計算正快速落地,不過由于歷史積淀、產業成熟度、企業應用需求、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云計算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比如,在歐美市場,由于契約精神的深遠影響,以及法律法規比較完善,用戶信任云服務商及其對數據安全的承諾,公有云的接納程度較高,AWS、Azure等公有云服務商得以茁壯成長。而在亞洲地區,用戶更希望自己掌控架構和數據,所以私有云往往是企業上云之旅的第一步。不過從目前的企業云化實踐來看,如果建立相對分散、孤立的私有云,最終還是會陷入“云孤島”,與企業采用傳統的物理架構一樣,不能充分享受到云計算簡捷、便利、靈活和成本低等優勢,也不能很好地支撐上層業務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混合云還是企業用戶比較理想的選擇。“當前,混合云的體驗并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公共云與專有云之間無法做到無縫銜接,兩者在軟件架構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可能導致資源無法實現統一管理。”張鑫一語道破,“真正的混合云一定是無縫的混合云體驗,滿足企業在云平臺應用中的資源優化利用、安全可控和靈活敏捷等全方位的需求。”
從成立開始,ZStack的技術專長,以及服務客戶的經驗都集中在專有云領域,從專有云向混合云進化,ZStack需要重要的“另一半——公有云的合作伙伴,這也是ZStack提出“云+端”戰略的前提。阿里云的公共云為“云”,ZStack的專有云為“端”,兩者融會貫通,可以為用戶帶來無縫的混合云體驗。在存儲、網絡、應用市場等應用場景,“云+端”的解決方案既能為本地數據中心賦予ZStack專有云的能力,叉能無縫獲取公共云的彈性擴展能力,且無需考慮軟件架構的差異。
人們經常用婚姻來比喻兩家公司之間的親密合作。對于這次與阿里云“聯姻”,ZStack表示,現階段主要圍繞阿里云打造混合云,雙方未來將在技術、商業等多個層面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我們不禁好奇,兩家公司緣分何來,叉為何能“情比金堅”?這還要從張鑫的創業史談起。
最理想的“抓手”
生長于成都的張鑫,沒有人們印象中成都人的那種“閑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愛折騰”。從成都到美國再回到上海,工程師出身的張鑫最終選擇了在云計算領域自主創業。
其實,早在2015年4月,ZStack現有的專有云產品的開源版本已經成型,并且在網上陸續發布了lO篇相關的技術文章。這些文章立刻引起了阿里云的興趣。作為云計算領域的技術專家,張鑫被阿里云專門從美國請回來進行技術講座和交流,一講就是整整7個小時。這就是張鑫與阿里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之后,張鑫經常來往于美國和中國之間,與國內的許多云計算廠商進行了頻繁的技術交流,也對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果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工作輕松,待遇優厚,但是這種波瀾不驚的生活狀態并不是張鑫所渴望的。看到身邊朋友回國創業成功的案例,同時叉被國內“雙創”的濃烈氛圍所感染,張鑫的創業信念更加堅定。
美國企業用戶的IT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也沒有“去IOE"的強烈需求,對IT基礎設施“大動干戈”相對較難。而中國市場是另一種狀況:基礎設施建設一直處于不斷完善之中,仍有許多空白點需要填補。阿里巴巴掀起的“去IOE”運動在中國得到熱烈響應,也說明中國的企業用戶對于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有迫切需求。現在漸入佳境的企業云化為像ZStack這樣的云計算創業公司提供了—個脫穎而出的契機。看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OpenStack,中國成了OpenStack開發者最多的地區,OpenStack基金會金牌會員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和用戶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IaaS在中國大有可為。ZStack正是從這個點切入。
阿里云以前也曾投資過一些云計算企業,但是ZStack是阿里云第一個投資的產品化專有云企業。“我們的定位是專有云、混合云軟件產品提供商,為用戶提供標準化的軟件產品。”張鑫說,“虛擬化、OpenStack、CloudStack等與云計算基礎架構相關的技術‘大坑我們都已經踩過,所以我們很快就推出了開源和商業化的專有云產品版本。”
從2016年2月1日ZStack開源版本10發布到現在,產品版本已經進化到18,平均每一個半月就會發布一個新版本,一年內總計開發了52個新功能。同時,其商業版本Mevoco也在快速迭代,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不斷增加先進功能,比如實時監控、秒級計算、主機HA、在線克隆、差量存儲鏡像等。
由于ZStack在網上提供可以免費下載的開源版本軟件,許多用戶都是先自行下載,經過試用,認為ZStack的軟件可以滿足其應用需求,才轉而購買其商業版本軟件。就是依靠這種口口相傳,在短短一年時間里,ZStack服務的企業客戶數達到350家,管理著超過5000個物理節點,社區用戶近1700人。其中,客戶部署的最大生產系統規模達到4個Zone,近700臺物理服務器。餓了么、大智慧等都是ZStack的典型客戶。
在決定投資ZStack之前,阿里云的一位負責人也親自下載了ZStack的開源版本試用,結果令他十分滿意。國內另一家知名的云服務商曾經到ZStack拜訪,看到整個公司只有三十幾個人,卻在搞如此大規模和深入的專有云研發,也感到有些吃驚。
ZStack優秀的軟件產品,以及專有云與公有云的互補性,是ZStack與阿里云一見如故、一拍即合的重要原因。另外,ZStack在眾多投資者中選中阿里云,也有它的一點“私心”。與ZStack類似的從事云計算基礎架構開發的“Stack”廠商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經完成了c輪甚至D輪融資,而ZStack剛剛完成A輪融資,起步相對較晚。除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以外,ZStack當前最欠缺的就是一個能夠在市場、品牌知名度,以及銷售方面對它有極大促進的“抓手”,阿里云無疑就是這個理想的“抓手”。
ZStaok的“進化論”
現在,很多企業云計算都是項目型的,云計算廠商要根據不同客戶的具體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開發、部署、運維和服務。這樣一來,云計算廠商獲得一個客戶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不利于在諸多行業中進行快速復制。云計算應用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是,從項目型向產品型進化。zstack的獨特基因正是它從成立之初就堅持的產品化發展思路,未來還將向基于IaaS的企業軟件倉庫分發部署方式進化。
作為產品型云計算產品,ZStack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可以實現5分鐘快速部署,而且是世界已知的IaaS產品中,唯一提供一鍵無縫在線升級的產品,大量用戶都是自行完成產品新版本升級的;在運維上,ZStack支持全UI/API交付、零手工配置,完全實現了部署、運維的產品化,極大地降低了對企業運維能力的要求,云計算的成本也大幅降低;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客戶,從一臺機器到十萬臺機器,ZStack為用戶提供的應用體驗是一致的;很多私有云解決方案對硬件的配置有特殊要求,ZStack軟件與硬件無關,即使是一些老舊的設備也能支持,可以有效保護用戶的原有投資。
ZStack除了致力于從專有云向混合云的進化、云計算從項目型到產品型的進化以外,還把應用的進化作為長期奮斗的目標。“傳統以操作系統為中心的應用部署方式將會向基于IaaS的企業軟件倉庫分發部署方式進化。應用不再以操作系統為中心設計,而是會通過Iaa,S捆綁的應用商店分發,用戶在統一的界面上實現一鍵部署、升級和維護。”張鑫表示。最終,IaaS平臺會像操作系統一樣,至關重要卻不被用戶感知。產品化的Iaas是這一切的基石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