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淑薇
摘要:本文是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對1例高三考生考試焦慮問題進行心理咨詢的案例報告。求助者涂某,男,17歲,因高考壓力產生焦慮不安、失眠等癥狀,通過測試和癥狀了解,診斷為考試焦慮的一般心理問題。經過合理情緒療法,改變了求助者的考試焦慮癥狀,達到了咨詢目標。
關鍵詞:考試焦慮;合理情緒療法;案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涂某,男,漢族,17歲,發育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某高中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好,自我要求嚴格,性格內向,精神面貌一般。求助者家庭情況:父母親是農民,家庭經濟較差,家人對他寄予較高期望。經詢問調查,父母兄姐身體健康,家疾中無精神疾病史。
1.2主訴與個人陳述 主訴:學習狀態不佳,聽到考試就不由得緊張,睡眠不好。個人陳述:還有1個月就要進行高考了,我有從未有過的緊迫感。父母對我期望很高,他們都是農民培養我讀書不容易,不考取對不起他們;而且在村里我讀書好是有名的,如沒考上,我無臉見江東父老;想到這些我就會胸口發緊。我每天都想,一定要抓緊時間,做好最后沖刺,一定要考取名牌大學。可越這樣想我越緊張,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最近學習效率下降,有二次小考都沒考好,照這樣下去,大學是考不上了。近期為此焦慮不安,并有失眠現象。很想恢復到以前的學習狀態,希望咨詢師能幫助我。
1.3咨詢師觀察和他人的反應 咨詢師觀察:求助衣著整齊,舉止得體,講話條理清楚,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求助的要求,但情緒低落;在談及目前的學習狀態與高考,表現出明顯的煩惱和焦慮。
1.4心理測驗結果與分析 ①選擇的心理測驗工具:《焦慮自評量表》(SAS);②測驗結果:《焦慮自評量表》:粗分45分,標準分56分,屬輕度焦慮。
2 診斷和鑒別診斷
2.1診斷結果 考試焦慮的一般心理問題。
2.2診斷依據 ①求助者在高考壓力前,存在緊張焦慮情緒,表現明顯。②求助者表現出緊張焦慮癥狀,但能堅持學習。從嚴重程度標準看,無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從病程標準看,病程1個月。③有自知力,智能完整。
2.3鑒別診斷
2.3.1與精神疾病相鑒別 根據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心理學原則,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3.2與抑郁癥相鑒別 求助者雖有情緒低落,但不是主要癥狀,沒有自罪自責、興趣缺乏、自殺意念等癥狀,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癥。
2.3.3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僅限于考試,反應內容未泛化,未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病程<2個月。
3 問題原因分析
3.1生物學原因 求助者男性,17歲,既往健康,無軀體疾病,可以排除軀體的原因。
3.2社會學原因 ①考前氣氛緊張,面臨高考壓力;②自小學習成績好,父母寄予很高期望;③缺乏社會支持:與老師、家長、同學無溝通。
3.3心理原因 ①求助者自我要求嚴格,追求完美;②存在不良認知,認為未考取名牌大學對不起家長,在鄉人面前失顏面,考不上大學就一切都完了。
4 心理咨詢
4.1咨詢目標的確立 咨詢目標依據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接受、屬于心理學范疇、可以評估及多層次統一的原則,結合求助者的實際與求助者及家屬共同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①近期目標或具體目標:穩定心態,面臨高考不再出現緊張焦慮,能安心復習,緩解失眠現象。②長期目標或最終目標:改變不良認知,強化自身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其行為和社會適應能力。
4.2制定咨詢方案 ①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緒療法。本案例求助者不能適應高考壓力,存在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的非理性信念,外在表現為焦慮不安。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合理情緒療法,這種理論強調情緒來源于個體的想法和觀念,個體可以通過改變這些因素來改變情緒[1]。合理情緒療法正是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辯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行為上的問題,促進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發展,最終使其達到自我完善[2]。該療法布置家庭作業很重要。②雙方的權利和義務。③咨詢次數、時間與收費。
4.3咨詢過程具體咨詢過程
4.3.1第一次咨詢 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4.3.1.1任務 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探求改變意愿;收集資料,進行心理測量,找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商定咨詢目標與咨詢方案,向求助者解說ABC理論。
4.3.1.2方法 在咨詢開始時,充分尊重求助者,用開放性的提問收集求助者的詳細資料;通過傾聽、共情、無條件地積極關注,讓求助者盡情傾訴,與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并完成心理測驗[3]。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使求助者認識到A、B、C的關系,并能結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
4.3.1.3過程 完成咨詢記錄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有關事項,強調保密原則。通過平等、認真負責與真誠關注的交流與求助者建立積極的同盟關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與配合[4]。
4.3.2第二次咨詢 心理幫助的領悟階段。
4.3.2.1任務 繼續加深咨詢關系,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認識到,引起其情緒因擾的并不是高考的壓力,而是他對高考的看法、評價等認識內容,是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緒困擾。并幫助求助者進一步尋找并確認不合理的信念,作進一步分析。
4.3.2.2方法 根據以往的談話,找出求助者的A、B、C,并對B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