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青松 李楠楠 童張夢子



關鍵詞: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適應;羞怯;中介作用
摘要:研究采用中學生情緒智力問卷、青少年害羞量表、簡版社會適應評估問卷對770名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5.17歲,SD=1.91)進行測試,探討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并分析羞怯在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間的中介作用。階層回歸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學變量后,情緒智力對積極適應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對消極適應具有負向預測作用;羞怯在情緒智力與積極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羞怯在情緒智力與消極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檢驗發現間接效應95%的置信區間不包括0(P<0.05)。這說明情緒智力不僅能直接預測社會適應,還通過羞怯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B84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135(2016)05-0646-09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依賴于國家的綜合國力,高素質人才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增強高素質人才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意義重大。社會適應是人類與社會環境發生交互作用中達到平衡的過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幫助有機體獲得獨立成長和承擔社會責任。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隨之而改變,使之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過程即是社會適應。有國外學者從社交技能、學校歸屬感、孤獨感及社會不滿情緒四個方面來測量學生的社會適應狀況,并認為社交技能的缺乏會導致個體出現社會適應問題,如同伴排斥、孤獨感、對學校缺乏歸屬感或出現退學問題。持社會學立場的研究者將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作為衡量個體社會適應狀況的兩大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適應一般指個體從心理層面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的狀況,可以從自我適應、人際適應、行為適應及環境適應四個方面去理解其內涵。個體在面對新情境時一般有三種反應方式:改變環境以適應自身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觀念以接受新情境、采用心理防御機制以克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焦慮。
Salovey&Mayer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之后,許多國外學者著重強調情緒智力伴隨著情緒的人際特征而出現。社會功能觀認為與社交有關的情緒信號有助于個體了解在與他人交往中如何做出恰當的反應。情緒智力是個體識別、運用和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的能力,包含個體感知潛在的情緒信號,適應不同情緒和社交情境的能力。準確感知情緒信息的能力與個人對環境刺激的反應靈活性有關,情緒智力包含了個體注意、接受情緒線索以提取刺激的固有信息的能力。準確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可以幫助個體覺察潛在的互動及對社交關系的維持。情緒智力較高的個體會體驗到極少的孤獨感,同時他們能夠很好地維持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平衡狀態。也有研究認為情緒智力包含個體精確分析情緒的能力,運用感覺、情感與情緒知識提升思維水平的能力,可以把這些能力看作是一般情緒智力的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具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與行為表現,相應地,他們還會具有融洽的人際關系;情緒智力對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與掌握感具有獨立的預測作用。因此,準確識別、覺察他人情緒的個體常常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水平,較高的情緒智力可以促使個體獲得更加豐富和多樣的社會生活。
羞怯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廣泛性。從個體的情感和行為表現角度來看,羞怯是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個體感到不自在或壓抑,并害怕受到他人的消極評價,這種沮喪或消極的情緒體驗會明顯減弱個體對人際目標和職業理想的追求。作為氣質或者人格特質的羞怯,本質上是發生在社會情境下的社會現象,常表現為猶豫,或者面對社交情境特別是陌生場所時感到不自在。一些縱向研究表明,羞怯是一種穩定的遺傳結構,它可以預測個體成年后某些重要的生活成果,如人際關系,職業成就與精神病理癥狀。同時,羞怯的社會適應模型認為社會適應主要強調個體對社交活動的適應性,包括生理反應、行為表現、情緒體驗與心理狀況四種成分;而羞怯個體的心理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接近或進入到社交活動階段、避開社交活動階段、憤恨階段。在學校生活中,羞怯與教師拒絕、內化問題呈正相關,與老師的親密關系和沖突呈負相關,而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親密、沖突與信賴可以緩解幼兒的羞怯及個體社交能力與適應不良的水平。
近年來,國外探究了情緒智力對羞怯個體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及人際關系管理等的影響,情緒智力可以顯著預測個體的羞怯水平。情緒智力影響個體的羞怯程度,羞怯個體在人群中會體驗到恐懼與壓力,進而試圖避免不熟悉的人群和社交關系。Hajloo和Farajian還認為羞怯個體缺乏足夠的能力控制情緒,他們不能合理地理解與控制情緒或者做出正確的決定。就個體社會適應狀況而言,生活適應、友誼質量、孤獨感等內化問題受制于羞怯水平。羞怯與孤獨感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并且羞怯能直接正向預測個體的孤獨感體驗。作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情緒特質,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敏感性羞怯對個體的社會與心理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縱向研究也表明,兒童早期的羞怯壓抑行為可以預測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社會適應問題,如同伴排斥、孤立、學業失敗、職業穩定與心理健康等。隨著中國發展成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敏感性害羞的兒童很容易發生適應性問題,羞怯能正向預測兒童發展過程中的孤獨、抑郁及教師評價等內化問題。可見,情緒智力作為一種“熱智力”影響著個體的羞怯水平與社會適應狀況,而羞怯作為“自我施加的心理枷鎖”對個體的社會適應具有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
依據已有研究可知,高情緒智力可以促進個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承受與應對挫折和壓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情緒智力究竟如何作用于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是直接作用還是通過其他變量的間接作用?目前鮮有研究探索個體消極的人格特質在情緒智力與社會適應之間的作用機制。由此,本研究選取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期通過探討情緒智力、羞怯與社會適應的關系,進一步理清情緒智力與羞怯對社會適應影響的作用機制,為提高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供理論依據。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假設情緒智力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還通過羞怯的間接作用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即羞怯是情緒智力作用于社會適應的中介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