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涵
摘 要: 傳統典故蘊含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若能將傳統典故運用得當,則定能讓學生在文史樂園中遨游,提高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
關鍵詞: 傳統典故 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應用
一、傳統典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幫助學生培養堅韌的毅力、強烈的責任意識,促進其自由健康全面發展。崇高的道德精神是中華傳統典故的特征之一,我國素以友好鄰邦而馳譽天下。《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1]中華傳統典故與思想政治教育將人作為直接教育目標,二者在目標的最終指向屬性上都一致歸于政治屬性。傳統典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形成了求真務實、崇德善人、修己慎獨、篤實寬厚、包容進取等內蘊淵博的社會價值理念,我們理應承襲批判與繼承的立場區別看待和運用它們。
(二)堅持發展原則,樹立自我完善理念。
從教學思想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易忽略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交互式的引導作用。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以說課法為主,教學方法單一,應該引導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將傳統典故穿插到教育過程中,增強教育內容的重要性和實效性。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教材內容老套枯燥,缺乏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及學生所關注的社會輿論和焦點熱點問題,不能從學生所面臨問題的根源處尋求解決方法,很難滿足學生需求,難以讓學生在情感上達成共識。
(三)堅持引導原則,構建科學價值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高校教學應該不斷探尋教學方法的新思路,促進教育教學內容對大學生的陶染與教化,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穩步推進教育創新,加強教育生機,將大學生凝攏在中國革命旌旗下,通過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的昂揚斗志。要堅持將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精神文化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的強大精神依靠,通過課堂引導,指導大學生認識國家的發展和前途與他們實現崇高遠大的理想密切相關。大學生對于精神文化需求較為迫切,要求我們做到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不斷滿足高校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教學過程中,老師希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的品德素養、心理素質、遵紀守法和行為活動等方面取得優良的效果,對于先輩們的經驗教訓要學會繼承和創新,老師要利用新媒體等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彰顯教育內容的感染力,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積極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增強學習者的創造力、想象力、實踐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問題,拓寬視野,使學生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人。教育活動是雙向的,只有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在備課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將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關懷與教學內容相融;第二,堅持科學精神,將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突出學習內容的重點性、層次性。
二、傳統典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特點
(一)傳統典故的真實性,使教學內容科學化。
傳統典故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濃縮,大到治國安民,小到為人處世,在一個個故事中,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背水一戰”讓我們見識了韓信的誘兵之計,背水布陣使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戰略方案;“齊人有好獵者”告訴我們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定要不畏艱難險阻;“將勤補拙”讓我們學習到白居易認真負責、拼搏奮斗的精神;“千里送鵝毛”的真誠情義值得我們深思。這些經典的傳統典故中蘊含的哲理具有科學性,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內容之一,中華傳統的歷史文化為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真實的理論指導基礎和理論依據,使學生可以學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內容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學生的需要不斷創新思路,只有這樣,教學內容才會更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和發展性。
(二)傳統典故的趣味性,使接收方式簡單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四章主要是關于錘煉大學生個人道德素養的內容。一些傳統典故具有趣味性,例如《史記·魏世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魏成子和翟璜是魏文侯選相時的兩名優秀人選,魏文侯不知道該選誰為妙,躊躇不決。李克對魏文侯發表了看法,說道:“平日觀察與他交往密切的人,享有榮華富貴時觀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時觀察他引薦的人,窘迫貧困時觀察他不做的事,艱難貧窶時觀察他不要的東西。”李克為魏文侯選拔人才的方法提出了見解,即看一個人的品性德行如何,主要是看他面臨貧寒與富有、卑賤與發跡時為人處世的態度。只有言行一致、表里相符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使之安定,才能擔負起撥亂興治的重任。同樣的道理沿用至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要落實到每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肩膀上,努力提高個人道德品質,陶冶道德情操,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成為道德品質高尚的君子,擔負起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三)傳統典故的滲透性,使教學要領多元化。
一些傳統典故具有滲透性,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八章的主要內容是領會法律體系,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管子·明法解》中對于法律的認識較為深刻,“法者,天下之程序也,萬事之儀表也”[2]。可以講述《史記·秦二世》中的典故“約法三章”。劉邦受命,西征暴秦。劉邦進入咸陽后,貪戀好色,盡享榮華富貴。樊噲、張良勸說:“秦皇荒淫無道,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你為的是替天下掃除殘賊。你卻在宮室中享樂,這豈不是助紂為虐?”劉邦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是一時糊涂,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3],諸吏人皆安堵如故。歷史的發展具有真實性,真實性讓學生以史為鑒,記憶更加牢固,有助于課本知識的內化。
三、傳統典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一)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目的。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4]。教學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通過領悟書本知識,增強自身的判斷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師要結合課本知識,創造性地進行教育,中華傳統典故中蘊含著追求理想信念、崇德尚仁、腳踏實地、誠信奮斗為人、嚴謹求真為學等優秀傳統思想,面對每一章節的核心思想,有針對性地選取傳統典故,開發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理性精神、育人功能。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亞文化思潮的作用下,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漠然,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模式單一枯燥,使得受教育者對于學習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將中華典故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讓學習者化被動為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遵循“三貼近”的原則,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解決內在訴求,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解決大學生的實際思想問題當做課堂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降低知識點的記憶難度。
傳統典故具有敘事性、趣味性、形象生動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具有趣味性的歷史事件容易被牢牢記住,我們總是給學生講述一些課本當中生硬的內容,他們很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識與知識之間缺乏關聯,導致學生對重點知識難以銘記于心。傳統典故作為課本知識的擴充,起到橋梁的作用,不僅可以通過敘事的方法簡化教學重難點,而且可以使學生樹立以史為鑒、嚴謹做事、誠懇待人的態度。
四、傳統典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教學中運用的積極意義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傳統典故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我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各種道德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最高的思想目標是“仁”,指引著萬千中華兒女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志士仁人。“和”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具有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政治教化功能,成為一種價值趨向。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尚中貴和”、“貴和持中”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某些學生喪失了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中華傳統優秀典故的使用,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二)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認同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一章的核心思想是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授課時可以講述《宋書·宗愨傳》中著名的“乘風破浪”,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5]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牧羊北海,《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一》中李白曾這樣形容過蘇武,“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6]蘇武饑吞氈,渴飲雪,與牛羊共度十九個春秋,這種民族氣節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終身受益。在授課過程當中,有意識地將傳統典故融入教學內容當中,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極具引導性。
(三)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雙贏”。
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育人為目的,教書育人離不開所處的文化環境。在新的時期我們有必要、更有責任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闡釋清楚[7]。中國的“德性文化”與西方的“智性文化”有所區別,中國傳統文化重視教化人、鍛煉人、培養人,注重道德教化。中華傳統典故擁有深厚的道德色彩和道德特征,為我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進步營造了良好的“以文育人”、“以文礪人”、“以文服人”的文化學習環境。兩者不斷交融、滲透,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有助于提高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參考文獻:
[1]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管子.李山,譯注.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司馬遷.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顧友仁.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