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楠



摘 要:隨著地鐵線路的不斷延伸,乘坐地鐵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地鐵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凸顯,其中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尤為突出。文章針對廣州地鐵近年發生的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進行分析,從源頭探討,提出切實有效的防范應對措施,以保障乘客乘車安全。
關鍵詞:屏蔽門;車門;夾人夾物;防范措施
1 概述
2008年9月29日,一名年屆八旬的老伯在廣州地鐵1號線東山口站乘車時,意外被夾在站臺屏蔽門與列車門之間,之后又順著站臺與列車之間的空隙墜至軌道上,站臺工作人員發現后立即叫停已啟動的列車,老伯隨后被送往醫院救治,幸無生命危險。2014年11月6日,北京地鐵5號線惠新西街南口站一名女孩被夾在安全門和地鐵門中間,發生意外,隨后女孩被送進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從上述本公司案例及同行業案例可以看出,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一旦發生,將會造成乘客受傷、死亡等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別是廣州地鐵日均客流量達700萬人次,日均客流強度達2.8萬人/公里,在如此龐大的客流情況下,如何確保乘客人身安全,防止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發生就顯得更為重要。
2 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分析
廣州地鐵近年發生乘客受傷安全事件共695起,其中,乘客因屏蔽門、車門夾人而受傷事件89起,占總受傷比例12.8%,是僅次于扶梯造成乘客受傷安全事件的第二大原因。
2.1 發生次數與客流量相關性分析
地鐵因屏蔽門、車門夾人而受傷的安全事件較集中發生在車站客流高峰時間段,發生事件數與車站的客流量走勢基本吻合,可見圖1,表明地鐵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數與客流量呈正相關性。
2.2 發生時機分析
近年發生的因屏蔽門、車門夾人而受傷的安全事件中,50起發生在乘客上車的過程中,27起發生在乘客下車的過程中,12起發生在列車在站臺停穩開門的過程中,可見圖2,表明屏蔽門、車門關門時是發生夾人安全事件的高發時機。
2.3 發生原因分析
對89起因屏蔽門、車門夾人而受傷的安全事件進行分析發現,乘客因屏蔽門、車門夾人受傷的原因主要有5個:一是當屏蔽門、車門關閉時,乘客未關注燈閃鈴響,強行上、下車導致受傷,占57%;二是乘客手被帶入屏蔽門、車門縫隙,導致乘客夾傷,占34%;三是其他原因,占5%;四是由于自身原因夾傷,占2%;五是第三方因素導致乘客受傷,占2%,可見圖3。
2.4 受傷年齡段分析
針對近年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分析,三分之一以上的乘客屬于7歲以下兒童。兒童被夾發生起因80%是由于監護人照顧不當,導致兒童手夾入屏蔽門、車門縫隙中而受傷,可見圖4。
3 產生原因分析
在地鐵實際運營中,導致屏蔽門、車門夾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列車滿載率高,乘客安全意識、文明候車行為有待提高,乘客上下車效率有待提升等原因。
3.1 列車滿載率
通過對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的發生站點進行分析發現,屏蔽門、車門夾人導致乘客受傷的高發車站均集中在換乘站、大客流站點,而這些車站所在區間的滿載率高。這表明屏蔽門、車門夾人發生概率與的滿載率成正比。
3.2 乘客安全意識及文明乘車行為
乘客的觀念行為直接影響其乘坐地鐵的安全性。一些乘客安全意識和安全意愿不強,當屏蔽門、車門準備關閉時,依舊不顧后果的沖門;站臺候車時,不注意屏蔽門、車門的關門廣播和指示燈提醒,燈閃鈴響時無退回到站臺黃色安全線外;攜帶大件行李搭乘地鐵時,無到站臺人較少的地方候車,上不了車導致被夾;國家二胎政策實施后,懷抱嬰幼兒搭乘地鐵的乘客增多,部分成年乘客忽略對小孩的監護,導致7歲以下兒童將手帶入屏蔽門、車門縫隙中夾傷事件飆升。
3.3 乘客候車環境及上下車效率
通過對地鐵高峰期站臺秩序評估發現,部分車站因站臺較為狹小,乘客排隊候車組織較為困難,易導致站臺候車秩序混亂,上下車的乘客發生對沖,沖門、堵門的現象,導致乘客上下車效率降低。而乘客上下車效率不僅影響地鐵站內人群的活動,同時也影響地鐵列車的停車時間和服務水平,尤其在客流高峰時間段,一些乘客為了方便下車不愿意往車廂中部走,而是擁堵在車門口位置,導致在滿載率低于100%時,也容易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
4 防范應對措施
為確保地鐵行車安全,防止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要從兩個方面來遏制:一是人的因素,二是設備的因素。日常需加強人員作業管理,規范作業程序,做好設備維保工作,并在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的情況時提高處理效率,全面保障地鐵安全。
4.1 加強站臺作業管理,保障站臺安全
車站站臺崗在站臺需嚴格按照接發列車五部曲的要求,加強站臺的安全作業管理(見圖5)。當站臺發生緊急情況時,車站人員要立即采取緊急停車措施,嚴格執行“一按、二呼、三匯報”的程序,確保人身安全。特別是在客流高峰時間段,安排人員加大站臺秩序引導,防止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事件,確保乘客安全。
4.2 加強司機作業管理,做好聯控措施
司機在開、關門過程中,嚴把關門時和關門后這兩個安全控制關鍵環節,嚴格執行“手指口呼”的確認制度,重點關注大客流站臺和彎道站臺,密切留意站臺乘客上下車的情況,加強與站臺崗的聯控措施,發生異常情況時,及時配合車站處理。在彎道站臺,列車在關門時,司機除了要在立崗處確認空隙安全外,還要接收到站臺崗匯報“**方向站臺安全”的信息后,方能動車。
4.3 規范作業流程,提高處理效率
針對屏蔽門、車門夾人的情況,為確保行車安全,降低運營影響度,現場人員需按規范應急情況處理流程執行,做到“早發現、早判斷、早處理”。當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情況時,司機、站臺人員均能及時發現并趕到事發現場,按操作流程有效處理現場情況,防止人員發生傷亡,并提高處理效率,盡快恢復正常行車運營。
(1)司機處理流程(如圖6)
(2)站臺崗處理流程(如圖7)
(3)行車值班員處理流程(如圖8)
4.4 加強設備維護,確保功能正常
設備部門須定期對屏蔽門、車門進行全面普查,其中包含每個車門及屏蔽門的防夾功能測試。加強屏蔽門防夾功能的日常維修和檢測,發現問題立即整改。此外,設備部門須確保屏蔽門、車門開、關到位,報警功能正常,避免因設備自身故障導致的夾人事件發生。
4.5 關注特殊乘客,加強安全引導
在客流高峰時間段,車站站臺崗及行車值班員需加大對一些攜帶大件行李、老年乘客、兒童、抱小孩乘客等特殊乘客的關注,通過廣播及現場引導,提醒乘客關注站臺屏蔽門、車門門頭燈狀態,上、下車時注意安全,避免發生屏蔽門、車門夾人情況。
4.6 發揮媒體作用,加強安全宣傳
通過向乘客派發宣傳冊,站內張貼宣傳畫、警示標語等手段,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微博、微信等各類媒體,進行“安全文明搭乘地鐵”的宣傳。同時,利用多種形式的服務營銷活動,走進社區、學校等場所宣傳文明乘車的意義及要求,在乘客中營造良好的乘車氛圍,不斷增強乘客搭乘地鐵時的安全意識。
5 結束語
地鐵對于乘客的出行逐步由可選項變為必選項,目前已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地鐵客流量日益增加,如廣州地鐵近年客流量已超過公交客流量,成為城市最為核心的交通工具。為確保乘客安全出行,需要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技能和加大設備的檢修力度,同時也要對乘客進行廣泛宣傳,讓乘客掌握搭乘地鐵的基本安全事項和正確的應急處理方法,共同營造安全、有序的乘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