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
摘 要:森林資源的存在對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水土保持、節能減排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實現意義,森林同時也是林業文化建設的根本、野生動物生存之家、生活產生中的可利用資源,所以說森林資源的作用非常廣泛,于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生態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強林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文章針對加強林業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生產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同時最現階段生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作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林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生產;作用;問題;對策
生態環境逐漸惡劣,森林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速度加快,空氣質量下降,PM2.5值逐漸提升,霧霾天氣頻發,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所以,如何加強森林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是新時期發展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提高林業發展,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下面從林業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物質保障、社會基礎以及有著決定性作用等方面展開重要作用分析,并提出實現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可行對策。
1 林業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作用
1.1 提供物質基礎保障
森林資源作為林業經營管理中的主要管理對象,其規模龐大,是一項具有循環性的經濟載體,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林業管理的重視越來越高,對林業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不斷進入科學技術的融合,實現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主要管理形式為機械化模式,不僅能夠獲得了良好的勞動生產效率,還對林木資源有了更好的運用以及產出計劃,從而森林資源走向科學經營、合理開發的發展渠道,并且在林業快速發展下,生態系統的可循環高效率作用愈加明顯。使得林業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能夠滿足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要求。
1.2 滿足生態環境社會基礎要求
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并主動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陣列中,而這種保護理念與支持意識并不是從嘴上宣傳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經過實際的林業文化建設,利用有權威性的宣傳條件進行保護意識傳播。林業發展能夠有效的提高森林資源價值,促進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并將森林資源功能以循環式的形式發揮出來,讓人們真確的意識到森林資源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不由自主的傳播生態理念,相互感染、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保護森林資源、實現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創建美好家園”的意識。
1.3 對生態保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濕地與森林已經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生態環境有著保護與維持的作用,可以說承載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與主導性的重要作用,在森林中,有近70%的產業已參與到地球化學循環中,并對生態系統中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交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穩定、平衡、合理發展的關鍵。而要想提高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水平,首先就要加強林業發展,實現凈化空氣、水土保持、降低自然災害、供應工業化生產、節能減排、提高經濟,讓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森林資源存在的重要性。
2 林業發展中生態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森林資源短缺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森林面積占用量非常少,已經與國家相關規定的人均森林占用面積標準不相符,據目前森林覆蓋面與人口數量統計,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在世界的百分之十,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已成發展滯后狀態。我國森林資源的短缺并不是一時引起,而是經由長期森林管理不當,林業建設不積極,森林保護意識淡薄做引起,因此,解決森林資源短缺問題是促進生態平衡發展的關鍵。
2.2 林業生態建設保護政策不完善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建設保護意識非常薄弱,并且重視度也不高,因此相關的生態環境建設保護體制也不夠完善,還有很多地區認為生態環境建設只需要自然林的生長就可以,人缺少對林業建設、生態保護的環節,并且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也不充足,建設體制過于簡單、敷衍,也沒有采用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致使亂砍濫伐行為頻現,不僅保護不到位,反而破壞成分還非常大,沒有完善的管理政策,缺乏健全的生態保護激勵機制,更沒有對生態系統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看重,不注重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浪費資源,致使最終管理工作一塌糊涂。
2.3 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實施力度差
我國草原植被不斷遭受破壞、水土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森林資源浪費現象明顯、土地沙漠化、植被再生能力差等情況越來越普遍,這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也提出了立即整改的要求,并制定一系列改進方案,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也作出研究,并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出加強林業生態建設要求。而實際上,各地區對林業生態環境建社工作缺少的是落地實施,所以,就算有相關的改善政策與計劃,而不去有效實施,也就屬于形同虛設。同時在林業建設管理中,對森林植被結構的搭配與規劃也缺少科學性,管理中問題諸多,解決能力有相對較低,進而導致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效率低。
3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就意味著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資源基礎要有保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科學造林、育林、養林,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加強信息化營造林的實現,讓森林結構更加合理化,促進多樣性生態發展;第二是經濟基礎要有保證,加強林業發展,不僅要保證資源的充足,還要讓森林資源有利用價值,并且具備循環性高效率價值效果,借助科學理論知識,提高節能環保的木制產品研發與生產,以滿足綠色、環保的健康社會發展要求;第三是生態平衡發展基本要求,在促進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系統的平衡性、穩定性發展,借助科技發展的優勢,加大對生態系統中有利資源的開發,在開發資源的同時,要著重考慮資源的再生要求,使之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發展,同時要注重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多樣性發展,避免單一樹種的大面積培育,完善群落,實現合理的生態大系統。無論是在森林管理中、還是木制產品生產與利用中,都要加強科技的運用,實現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形成經濟生態共同發展的趨勢。
3.2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3.3 注重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時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生態效益經濟”這一概念,便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衛雄.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意義研究[J].農家科技旬刊,2015(10).
[2]張鐘芳.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