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飛+李明+肖行+陳迪+胡夢薔+李媛媛



摘 要:在人民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解決交通的擁堵狀況成為一大難題。文章通過對三角湖路口的交通狀況進行探究,利用采集到的數據,如車輛的到達率和離開率,車輛的延誤時間等,建立良好的模型,對紅綠燈的時長進行相應的優化,達到優化等待時間的目的,最后將一些影響甚微的因素考慮進來,使得優化更精確。
關鍵詞:車輛到達率;離開率;延誤時間;紅綠燈時長
1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開始多樣化,但機動車通行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我國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多,交通事故和交通擁堵的現象也開始頻發,而交叉路口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優化紅綠燈配時不僅能緩解交通壓力,還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促進可持續發展。本文利用目前流行的紅綠燈模型優化實際通行道路。
2 模型假設
(1)車輛在通行過程中,無交通事故造成擁堵。(2)忽略人為造成的交通現象。(3)忽略天氣影響。(4)交通信號燈正常工作。
3 模型的建立
因為在不同的交叉路口,交通量呈現很大的隨機性,所以在統計不同方向和車道的車輛時要尤為注意(在本次試驗的路口有2個方向是無法左轉的)。通過對車流量信息的統計,為模型建立提供數據。因為路口交通情況復雜,有很多因素影響著交通,如:過馬路的行人數量,車輛的車速等等,那么如何來評定一個路口的交通狀況好壞呢,可以利用車輛的延誤時間的作為參考因素,因為車輛作為交叉路口通行情況的主要制造者,車輛因為各種因素造成的延誤時間越長,交通狀況就越差,延誤時間越短,交通狀況就越好,因為每個方向的車輛數,車道數存在差異,因此將4個方向的車輛延誤時間之和,即總延誤時間,作為評定標準。
通過實地研究發現,車輛的延誤時間和每個路口車輛的到達率,離開率以及信號周期有關。記d為交叉路口的車輛到達率(輛/s),c為交叉路口的車輛離開率(輛/s),T為交叉路口信號周期(s),t綠為綠燈持續時間,發現:t1時刻紅燈亮時,車輛陸續停留在路口等候,那么到達的車輛數就是車輛達到率乘車輛等候時間n1=d×t等,等到t2時刻綠燈亮時,車輛安全通過路口,當然不一定所有的等候車輛都能一次通過,有的車輛可能要等待2次紅燈,那么在綠燈亮到t3時刻,即等候車輛都能安全通過(本文為優化交通狀況,故視為一次均通過),通過車輛數為n2=c×(t3-t2)。當然離開率要大于到達率(不造成擁堵)。可以知道:滿足等候車輛數和通過車輛數相同時,達到目的。
實際上:車輛的等候時間包括了等待紅燈的時間和離開路口的時間(即等候的最后一輛車離開路口),可以說車輛的等待時間就是車輛的延誤時間,因為在這一時間段,車輛要么速度為0,要么速度很慢,對交通的正常通行會造成影響。
因此考慮到4個路口,得出總的延誤時間為:
記由東往西為方向1,由西往東為方向3,由南往北為方向2,由北往南為方向4。又因為調查發現:在每天的不同時間段,情況又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時間時,由東往西和由西往東的車輛同步,由南往北和由北往南的車輛同步,故綜合只考慮2個方向。
通過對三角湖交叉路口的車流量進行調查記錄得到:
c東西=0.62輛/s;d東西=0.32輛/s;c南北=0.35輛/s;d南北=0.21輛/s
受交叉路段影響,只有從西往北有左轉道,其余方向禁止左轉。
獲得數據如表1:
經計算得:總的延誤時間為:286.5秒
當然這個總的延誤時間包含了車輛數
統計在相同車輛數的情況下,即到達率和離開率相同的情況下:
列出表2方案:
計算得:總的延誤時間為195.2秒(小于286.5秒)達到目的
當然在有些交叉路口,信號周期是一定的,那么可以適當增大綠燈時間,使延誤時間變短。
4 模型應用
此模型可應用于多個領域,找到一個明確的影響因素(如本文的總延誤時間),分析其影響因子(如本文的信號周期,車輛到達率和離開率),從而得出其最優方案,通過方案和模型得出的數據和實際的統計數據和調查結果相比較,可知方案是否可行。在通行能力小的路段和通行能力強的路段都可采用此模型,單方向和雙向的道路也行。
5 模型評價
本模型能一定程度上達到優化交通擁堵的情況,即緩解了擁堵情況,又減少了尾氣排放,優化環境。同時在其他參考的資料中發現,很多時候大家忽略了黃燈給交通帶來的影響,實際上,黃燈亮時,車輛是可以通行的,但由于一些人存在闖紅燈的心理,故會選擇加速通過,此時對交通擁堵是會造成影響的,故本文考慮到了黃燈的影響。本模型并不像其他模型那么復雜化,同時的的確確能夠達到緩解的目的。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它并非適用于所有的交叉路口的交通配時,不具備普遍性,沒有考慮到高峰期的影響。且每天某一時段車輛的到達率和離開率不一定會相同,因此延誤時間也會產生波動,盡管最后的模擬結果可能與實際設置情況稍有差別,但優化結果確實達到了降低平均總延誤時間的目標,總的來說,此模型考慮的因素充足,具備強大的說服力,能夠達到緩解交通壓力,提高交通通行率,減少交通污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嚴欽豪.紅綠燈交叉路口優化模型[D].華中師范大學,2016(1).
[2]林荷靜,高甲,劉雪靜,等[Z].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