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才的培養有重要作用。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具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變革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職大學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能用、好用、實用”,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重點。因此,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變化與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十分的有必要,有利于推動教育進一步發展。基于此,文章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探究
一、建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性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對該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美國的社區學院職業教育體系等,對其自身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國目前對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也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這說明,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眾多的科學理論研究者,也需要各類型具體操作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這就離不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為適應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需求,高等職業教育面向市場培養新型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和企業都是獨立的個體,之間并無關聯。為了能夠讓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更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政府職能部門轉化不徹底,分配機制不科學,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主體辦學自主權申請批復難度大,工作進展緩慢,未能從現實角度形成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戰略。
(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協力合作,實施有效職業教育的形式,是職業教育實現以就業為導向服務社會的最佳途徑。學校和企業之間是一種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關系。一旦在某一方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下,這種合作的局面就會瓦解。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對實用性技術方面研究肯定不比企業強,在校企合作中沒有自己的地位;同時企業在和這種院校合作過程中往往都是看不到結果的投資,企業依靠學校培養人才,時間過長無疑會增加投資成本,而且所培養的人才最后真實能夠為本企業服務的很少,大半部分都是中途跳槽或是各種原因離開企業。校企合作無論是從關系的建立還是從人才的有效長期使用角度都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嚴重影響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校企合作保障機制是高職學院和企業能夠長久的合作下去的保障。
(三)學校對實驗實訓教學重視不夠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期觀念轉變的過程,由于教育的復雜性,新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在短時間內很難被教師所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在傳統觀念上就是一個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對于在傳統觀念下培養學生的教師突然轉換到新的教學改革浪潮中,由于新環境重視對實踐教學的實際應用,而這也是很多教師所缺乏的。很多高等職業院校以教育部門規定“實踐教學必須占到總教學課時的30%以上”為借口,在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學到一定程度或是一定時間就將學生直接輸送至實習崗位匆匆了事,更不用談指導學生實踐教學,實訓教學內容缺乏。
三、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措施
(一)國家宏觀層面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積極的引導
國家有關部門,要搞好高等職業教育的宣傳教育工作,讓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要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對整個國民經濟、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劃定本科與高等職業院校錄取學生的合理比例,不能讓高等職業教育單獨承受高考生源人數減少的壓力。目前我國參加高考絕對人數的下降,高等職業院校最先感受到生源的危機。但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目前已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未來十幾年后,隨著我國青少年人數的增多,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又要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同時,隨著目前我國的產業經濟升級轉型,我們要淘汰一批產能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而要新上一批高科技、綠色環保、低耗能、零污染、效率高、科技附加值高的產業,這就產生了對大量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要迎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戰略轉型,培養新型產業、高科技產業需要的大量適用性高技術人才。
(二)規范辦學、調動師生積極性
現實中,許多高職院校由于建校歷史較短、領導不夠重視、人治的色彩比較濃厚等原因導致職稱晉升、獎勵激勵、教學科研等內部的制度比較混亂,嚴重挫傷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而根據《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決定》、教育部《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綱要》,以及《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等法律、文件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堅持依法辦學、走規范發展之路。而大學章程作為學校的“憲法”,是學校依據規定結合自身實際,為學校規范發展的需要,制定的總章程。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盡快制定和完善大學章程,并以章程為依據,通過“廢、改、立”制定完整的治理規則體系,并保證章程和規則的有效實施,做到依法辦學、規范辦學。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證學校發展的動力,吸引更多有用人才。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認同
高等職業教育與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作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最主要的兩種類型,由于在人才培養的模式、手段、途徑、方法以及目的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使其二者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亦對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發展產生著不同的影響。但是,從客觀上說,以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與以文化學習和理論研究為代表的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應該僅僅是教育類型上的區別,而不應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高職教育不是“末流教育”,而是“類型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決定》也強調要“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傳統認識,卻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歸根結底,還是傳統“官本位”思想,以及高職畢業生“滿意就業率”偏低所造成的。因此,必須在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逐步改變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末流教育”看法,真正使高職教育有機融入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
(四)差異辦學、培養特色人才
根據《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決定》的定位,高職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與本科教育存在:人文情懷和職業情懷的傾向差異、理性光輝和經世濟用的選擇差異、以及自由獨立與開放協作的態度差異等諸多不同之處。因此,高職院校不能像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求全”,而應該抓住社會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求新”。同時應避免固守本院校“傳統強勢專業”,避免重復建設“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如南京某高職院校,此前并無醫療、服務等專業,但是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實際,該校舉全校之力,投資近3個億開辦面向老年人醫療、服務等工作的,所謂“面向夕陽的朝陽產業”專業,學校其他所有專業都要向該專業“輸血”,這種瞄準“冷門”建設“熱門”的差異辦學、培養特色人才的發展思路,對解決高職教育的發展問題提供了良好借鑒。
當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但是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惰怠。但高等職業教育本身也有許多缺陷,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自身努力改進、政府的正確引導、社會民眾的支持,才能將高等職業教育辦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朱雪梅.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管理,2015,02:114-118.
[2]馬玉梅.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35-36.
[3]王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252-253.
作者簡介
田豐(1988-),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碩士在讀,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