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在2015年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示會上,有28所國家示范院校集中展示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但是相對于國外校企合作的模式來說,我們國家的合作模式總體還是比較落后,培養出的人才,相對于企業的需求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從而提出合作模式創新的措施,為后續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字:高職院校合作模式創新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簡介
(一)“企業配合”模式
這種模式中,對人才的培養是以學校為主體進行的,企業處于輔助地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主要由學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擔大部分培養任務。企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任務。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資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設備和資金幫助學校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利用企業資源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專家兼任學校教師,設立獎學金、獎教金等。目前,我國多數高職學院的人才培養中都采用這種合作模式。這與我國高職人才培養中以學校本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的現狀直接相關[1]。
(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在高職人才培養中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實施與產業部門結合的那部分培養任務。這種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部分高等學校中試點。目前全國試點院校128所,其中部分高職學院參加了試點工作。實踐證明,合作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三)“校企實體合作型”模式
企業以設備、場地、技術、師資、資金等多種形式向高職學院注入股份,進行合作辦學。企業對高職學院承擔決策、計劃、組織、協調等管理職能,企業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過程,分享辦學效益,企業通過參與辦學來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所以,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成為企業的一部分工作和企業份內之事。企業對學校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整體參與、深層參與,管理上實行一體化管理。
二、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辦學理念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當前高職院校表現出“以工代學”,簡單地認為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實習就是“工學結合”,最常見是“放羊式”的頂崗實習,以及“以學代工”,把“工學結合”等同于以往的實習,仍然強調以課堂學習為主,學生的綜合技能難以得到提高。
其次,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產業部門由于尚未認識到合作教育帶來的益處,把培訓學生視為額外負擔,有些企業只盯著名校、名專業,合作的內容也僅僅停留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讓等方面。企業只對能立即帶來利益的成熟技術和新產品感興趣,沒有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大多數企業認為培養人才是職業院校的責任和義務,導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單純選擇人才的層面[2]。
(二)運作問題
傳統的學校管理不適應校企合作的要求。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學校管理體系。由于在教學管理運行中,有了行業企業的參與,工學交替進行,要求做到工學過程銜接合理,傳統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無法適應校企合作的要求。教師習慣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下企業、進車間指導實訓有抵觸情緒,因此校企合作常會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業指導教師的業績考核、工作量難以計算等原因,對校內的業績考核、津貼分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質量監控上,由于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其實習成績的考核很難統一標準,缺乏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3]。
三、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建立基于校企共同發展的動力機制
建立引導、推動產學研結合開展的機制。產學研結合大多是在校企雙方自愿基礎上開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應該有足夠的推動力。只有激發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同發展的需求與愿景,才會形成合作的動力,校企合作才會更有生命力[4]。
(二)建立基于互惠多贏的利益驅動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紐帶。因此,必須注重構建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
(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能否長期合作,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而能否使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則取決于長期合作中雙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種保障機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關鍵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和政策激勵機制。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要求學校設立校企合作專項資金,支持校企合作活動的開展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
(四)建立基于優勢互補的共享機制
學校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校企合作就是要整合不同資源,促使雙方資源、技術、管理與文化的互動、滲透,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人才。因此,學校要密切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職工培訓、技術開發應用等領域的合作,通過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資源、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服務,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實現其經濟效益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分享企業資源中,實現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5]。
總之,校企合作模式是促進科技、經濟以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人才,幫助高職院校邁出學校走入社會的重要舉措,雖然現在校企合作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是相信日后,在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讓校企合作模式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義平,潘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職業》,2014(36):47-48.
[2]萬偉平.公辦高職院校政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2(3):8-11.
[3]寧軍勝,王墀錫.關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29):32-33.
[4]李志輝,楊海英.校企合作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才智》,2011(14):313.
[5]陳忠仁,黃健,何業軍.校企合作模式創新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旬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