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法學是基于建筑的經濟技術特點,并結合了法律基本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重要部門法學。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想要對建筑業實行法治,就必須要保證建筑法學的不缺位,當然也必須保證建筑法學人才滿足我國當前建筑行業的發展。但是國內法學教育界對于建筑法學并未給予應與其地位相匹配的重視,因此,我國建筑法學發展速度較慢,水平較低。本文將從當代我國建筑法學教育的不足之處,加強對建筑法學的建設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建筑法學教育的具體方法出發,試圖對建筑法學的教育思路進行充分探討。
關鍵詞:建筑法學教育不足意義方法
目前我國關于建筑法的教科書,相關論文主要都是停留在建筑法規的法條匯編,具體釋義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所頒布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民法刑法等部門法相對比,目前的教科書對法律制度進行法理解釋以及建筑法律法規中特殊規則的研究的相關論述還是比較缺乏的。
一、當代我國建筑法學教育的不足之處
建筑法學作為一門交叉型學科,而建筑與法律本身就分屬于工科與社會科學,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造成了很多法學工作者不懂得建筑,而建筑工作者又不懂得法律這一尷尬局面。原因如果就是判定一個作品侵權,那么其在造型,外觀方面就要與被侵權作品相近,但是只有對建筑學以及法學這兩門相差較大的專業都具有深厚的功底,才可進行判斷。另外,除了教育法學本身的性質之外,在我國法學教育領域對于建筑法學教育仍有幾個問題:首先,對法學的思想觀念有一定偏差,由于我國幾千年來封建時代的司法實踐帶給人最直觀的反應就是打官司,所以很多人認為法律職業與司法職業可以完全畫上等號,所以,建筑法學的目的,自然就是為培養專門負責建筑領域訴訟的司法職業者。在學習階段,學生大多接受的是訴訟實踐訓練,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狹義化了法律職業這個名詞。法律職業包括立法,司法,執法等很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教育階段就決不能只進行司法訴訟技能的培訓;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方式過于單一。主要以講授的方式為主,案例分析在教學活動中所占比例較小;課外實踐方面,如模擬法庭訓練,對校外建筑法學單位的學習都比較少。
二、加強對建筑法學的建設的必要性
首先,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各個行業對法學人才的需求不斷上漲,尤其是在質量方面,一個能夠在一個領域內獨當一面的法律工作者是全社會都急切需要的。為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對法律人才的需要,我國法學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本科院校百分之八十都開設了法學學科。在解決供需矛盾的同時,如此大規模的進行法學學科建設的弊端也日益顯露比如學生質量下降,在培養目標上不明確,導致了“千人一面”的局面;其次,當前建筑業的混亂狀況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相匹配。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建筑業已經逐漸發展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排名第四,同時在解決就業的問題上,建筑業也發揮了其重要作用,截止2015年7月,全國建筑業從業人數就達到了9000萬人。但是,與建筑業迅猛發展相對的是,我國建筑業未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并由此引發了嚴重的滋生腐敗問題。比如:工程質量與國外投資相同的工程相比,質量明顯較差;在建筑領域的腐敗行為愈發嚴重,近年來查處的貪腐案件中,設計建筑業的達到了案件總數量的三分之一;隨著投資主體多元化,很多建筑單位從中投機取巧,其不規范行為給市場秩序的形成帶來了很惡劣的影響,比如連環承包工程,惡意拖欠工資等;最后,我國建筑業市場的無序定程度上是由于建筑法學理論的缺位。現行建筑法主要是由法律條文堆積而成,嚴重缺乏法學理論的支持,這樣就導致了在建筑法實踐的具體過程中,立法,司法與執法相互脫節,甚至連法律適用的問題都經常出現,一旦涉及到法律理論層面的問題,司法人員更是無從入手,因此,加強建筑法學理論建設迫在眉睫。
三、改革建筑法學教育的具體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加強對法學生的職業教育。比如說在課堂中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律診所式教學,以及加強討論;在課堂外要增加實踐機會,如模擬法庭,對建筑法學實踐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學習參觀等等。另外,要增加經濟法,民法,行政法的課程比重,避免學生所學千篇一律;其次,筆者認為,實行案例教育實為解決中國建筑法學的問題的捷徑。從我國法學專業學生的課時安排上可以看出,關于建筑法學的專業課僅有兩三門,課時一般都不會超過六十課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教學目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去了解我國建筑業的法律法規,而更應該是培養學生能夠獨立解決法律實踐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多采用講解案例,學生討論,發言,最終由教師講解的模式。但是這個模式的前提就是教師能夠搜集到相當數量的經典案例,難度不能太大,同時又得設計主要法律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這對教師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在美國的法學院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案例教學一直就被擺在一個核心的位置。在建筑法學教學過程中,對案例教學方法的采用,當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的漫長道路。如果我們能夠把案例教學從建筑法學推廣到我國法學教育中去,那么我國建筑法學乃至整個法學教育界所面臨的困境將會迎刃而解,我國法學界的發展又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劉莉,尚濤,焦琰.建筑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
[2]尚濤.土建類高校法學專業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以建筑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為例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
[3]駱正言.法律通識課教學方法新探.《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4]劉曉君,郭振宇,張宇,構建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法學教育研究》.2011.
作者簡介
王杏(1986-),女,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