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次暴雨襲擊,眾多城市均成澤國,城市內澇已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一大難題,雖然極端天氣是導致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排水設施的軟肋才是關鍵因素,防澇已成為城市夏天的“必修課”,文章以桂林市內澇為視角分析了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城市內澇;排水工程;排水設施建設
引言
近十年,城市發展速度驚人,至2016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已達到338個,不完全統計有87%的城市會發生內澇,強降雨過后,街道成河、水漫車頂等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甚至不少網友調侃:去武漢看海、坐北京地鐵看水簾洞、坐車就是坐船……暴雨雖可以使得悶熱的天氣暫時離開,但其帶來的內澇使得城市狼狽不堪,城區積水、道路癱瘓,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正常運行。
1 近年來桂林市內澇發生情況概述
桂林作為國內外著名旅游城市,近十年來發展速度非常快,但城市的環境破壞嚴重,地貌、地質、河流等產生了變化,也導致城市內澇屢屢發生。在經過1998年特大洪水后,桂林市政府各個部門對防澇十分重視,采取多種方式解決這一難題,這兩年逢雨必澇的安新小區內澇得到解決,但鐵西、凱風路、萬福路等地段發生內澇的情況不可小視。就在2016年的夏季,桂林雨水偏多,市內多個地段頻繁發生內澇,不僅給市民工作生活帶來不便,也造成數百萬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們的傷亡,由于桂林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地理位置,排水設施建設尤為重要,目前桂林落后的排水設施是產生城市內澇的關鍵原因,合理的城市規劃、完善城市排水設施是解決城市內澇的主要舉措。
2 桂林市排水設施建設存在問題
桂林市處于南嶺過渡到云貴高原的地段,多丘陵地形,漓江又穿全市而過,特殊的地形與漓江水的倒灌使得桂林防澇形勢尤為嚴重,這時,人們就會把視線轉到地下--排水設施,但目前的排水設施建設已完全不能適應。
2.1 城市的盲目擴大
城市要發展就要擴大城市的規模,由于城市用地有限、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處理向老城區往外延伸外,還會將水塘、泥地等原本具有蓄水調水功能的天然調節物進行大肆破壞,如桂林市紅嶺路,該路段本來就處于低洼地段,原本有個大魚塘,后為了城市建設,填平建房,從此之后,每年都會多次內澇,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大面積的濕地、泥地被硬化,而且均使用柏油這種不滲水的材料,這樣就阻礙了水的下滲循環,路面摩擦力減小,流水速度加快,使得大量的雨水只能通過有限的排水設施進行排除,因此,城市內澇層出不窮。
2.2 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標準低,日常維護滯后
由于桂林市屬于喀斯特地貌,地下河、暗河多,每年雨季漓江水會發生倒灌,這大大增加了排水設施建設難度,同時桂林的城市排水工程的規劃不合理,現已經完全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在最初建設排水設施時是以十年一遇或幾十年一遇的標準建設,按以前的情況完全足夠的,但現在城市熱島效應顯著、全球變暖的實際下,這樣低標準的排水設施完全無法充分排除雨水,雨水泵站設施老化、泵站數量少,這使得內澇頻發。同時,城市內外對接不上,城市的污水處理管道與雨水排水管道二合一或者交錯混亂,使得雨水得不到充分的排除,另水利部門與排水部門的設施標準不一,設施建設的標準偏低,這也會對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帶來阻礙。在前期設計建設已經存在不足的情況下,日常的排水設施維護也不到位,一是專項資金過低,二是人員配備少,三是市民亂丟垃圾現象使得管道堵塞,四是政府部門多頭管理。目前桂林市用于排水建設及維護的資金很少,難以定時定量的進行維護,都是在出現問題事后處理,而不是事前預防。
2.3 城市規劃與排水設施建設不符
城市排水設施建設都是以城市的總體布局、規劃為前提,所以,排水設施會受到城市道路等規劃的影響,同時地下管道設施眾多,涉及的部門也多,欲修改排水設施建設的難度是很大的。現在城市排水設施的服務年限是50年,但城市的發展增加了城市排水設施的修編難度,頻繁的修改道路、快速的建設房屋等導致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的服務范圍變小,最終變現出來的就是排水能力減低,城市內澇易發。
近幾年,國家大力發展海綿城市,力在減少城市內澇的發生,充分利用排水設施使得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但80%的海綿試點城市均發生內澇,這就是城市排水設施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的結果。
3 對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的改善建議
每年雨季都會有洪澇災害,在最近幾年,全球環境惡化,極端天氣增加,洪澇給各個地方都帶來不小的危害,影響了城市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這已經警示著大家應認識到排水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在我國只有青島市是百年不澇的城市,但位于海邊的城市為何不澇,歸根結底就是那150年前德國修建的排水設施,可見,排水設施對防澇有極大的作用。
3.1 合理擴大城市大小,城市規劃與排水設施規劃相符合
經濟要發展、城市要擴大,這是發展的定律,但城市的規劃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僅局限于眼前。現階段,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的落后主要歸咎于城市發展與規劃不一致,因此,要梳理好城市整體總布局與城市排水設施的規劃之間的密切聯系,結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布局的需要,合理確定排水設施的規劃,以確保城市排水工程的合理建設與長久的使用。同時,減少城市擴大道路硬化的使用,多使用透水好的瀝青、沙石、滲水轉鋪路,注意水生態、水循環的自然規律,像桂林這樣的年降雨總量大、雨季長的城市,應當建立海綿城市,將城市排水與水的自然循環相結合,提高水塘、洼地、河流、湖泊的排水、蓄水能力,合理運用水資源。
3.2 提高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完善日常維護制度
面對暴雨強度增大的情況,以前的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已不適用了,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多部門的專家對城市降水的概率、程度進行重新科學計算,恰當的提高排水設施的標準,更有效的防止城市內澇的發生。根據各個城市獨特的發展方向及特點,使用不同的排水設施建設的標準,盡量達到標準范圍的較高值,而不是達到標準即可。同時,要與其他需要建設地下設施的單位部門協調好,不能獨自規劃、獨自施工,這樣不僅浪費資源,也對市民生活帶來不便。在建立了排水設施后,日常維護不可少,在降雨少的秋冬兩季,對排水蓋進行維護、管道進行疏通,在降雨多的春夏兩季,加大巡邏力度,及時排除排水不暢隱患。另在大多數城市的老城區,雨水與污水管道是二合一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管道改建,否則應提高相關泵站的使用率,實現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3.3 轉換政府的管理理念,明晰各部門之間的權責
目前,我國大多數市政府都關注于地面上的設施建設,而忽略了地下的排水設置建設,然而排水設施對一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城市排水設施主要承擔著污水處理與雨水處理,因此,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人員的支配,明確各部門的權責,制定好防澇的應對措施,同時要加強教育宣傳,讓更多市民了解排水設施的重要性,自覺維護排水設施。
4 結束語
城市內澇日益嚴重,是城市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它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但更為突出的是人為原因。防治城市內澇是一項專業的、復雜的工程,采取了合適的、恰當的方法,建設好合理的排水設施,可以減少內澇發生次數,降低內澇程度。
參考文獻
[1]張云波.加強市政給排水工程質量管理對策[J].才智,2009(17).
[2]王毅.城市防洪能力建設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J].特別關注,2010(17).
[3]李志斌.試論市政給排水管道的施工質量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9).
作者簡介:周曉亮(1990,02-),男,本科,山東廣饒人,現工作于廣西桂林市排水工程管理處,主要從事項目前期、采購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