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豐
摘 要:農業信息化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下的必然所趨,新疆建設生產兵團作為全國農墾最大的墾區之
一,將農業信息化發展作為實現兵團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文章以兵團農業信息化為主題,通過文獻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實證分析法,借鑒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結合兵團自身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兵團農業信息化進行了分析,并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兵團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找到相應的策略,推動兵團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兵團;農業信息化;體系;對策
引言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活動和農民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等搜集、整理、開發、利用各種信息,給農業生產服務的信息技術[1]。農業信息化的實現有助于拓寬農業發展的市場,有利于農業勞動者及時有效的了解市場需求動態,便利了政府的市場宏觀調控,實現了社會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2-4]。
新疆建設生產兵團(簡稱兵團)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下設14個師、185個農牧團場,其面積約占全國農墾總面積的1/5,是全國農墾最大的墾區之一,故兵團的農業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方向及中央新疆工作會談精神,兵團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是今后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想要發展兵團農業信息化,必須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目前,兵團的農業信息化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并取得成效。但由于兵團基礎條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仍存在問題,文章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借鑒、總結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提出相應對策,從而推動兵團農業信息化向更科學、優化、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
1 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在國家和兵團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已經發展了30多年,農業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各師、團場農業信息化發展不均衡。兵團的農場遍布全疆,農業信息化應用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水平差異大。條件較好的農場和墾區已著手建立自己的信息網絡系統,而條件相對較差的師、團,信息技術應用較少。而已建成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信息資源數據庫又出現了數量少、質量低的狀況,且數據庫專業分布不合理,商業化水平低,數據信息過時等現象,所以兵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信息化的道路還很長。(2)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信息化的建設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且資金投入應連續。國家農業部信息中心每年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資金的支持,但對于兵團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因此資金的短缺,造成信息化設備硬件、軟件的更新緩慢,信息技術的落后、信息設備的陳舊、信息網絡速度較慢,這些基礎設施條件的薄弱制約了兵團的信息化發展進程。(3)信息建設服務保障體系不健全。兵團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對農業信息工作十分重視,但基層因為環境、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信息化意識較為淡薄。同時,信息化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技術體系不甚了解;沒有將信息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建設,如場體系建設、信用體系構建、政策法規制定等提上日程。造成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發展規模小、地區差異大,數據資源安全性、可靠性低等問題。(4)信息技術研發人才缺乏。農業信息化的開發與應用是需要精通網絡、計算機、專業科學知識的人才,這一人才的缺少恰恰對兵團的農業信息化發展形成了制約。信息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農業信息研究型人才相對匱乏,研究團隊不完整,導致大量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停留在低水平開發狀態。
2 國外農業信息化建設
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使得發達國家在農業信息化發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對農業信息化成功發展的國家進行經驗上的總結,為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借鑒。
自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美國、日本、法國及德國的信息化技術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1)美國,采取以政府為主線,構建國家、地區與州的三級農業網絡體系的模式發展農業信息化;在財政方面每年對信息化的設備投資達到15億美元,充分的財政投入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農業部門及統計部門承擔農業信息化的智能化、個性化的質量,及時有效地對市場的經營提供指導、決策等服務。(2)日本,主要以政府主導進行農業生產,首先將重點放置在都市綜合性的都市農業信息建設;其次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根據系統提供的精確農業生產、運營信息,使生產處于一個高度透明的有序狀態;最后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促進農業經濟與技術的共同發展。(3)法國,地方政府幫助農民學會計算機,通過支持培訓、裝備及活動促進信息網絡在當地的發展,以此提高農民勞動者的科技水平;建立農業合作社作為法國農業生產和銷售中的民間自發機構,為成員提供了簡便的行政手續服務,提供市場產品的信息動態;信息網絡及產品制造商,以優惠的價格鼓勵農民購買信息設備及產品,以此改善農村信息的基礎設施條件。(4)德國,首先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系統,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其次建立農業信息網絡服務系統,讓各種各樣的信息網絡深入到農場,為農業信息的服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再者建立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廣泛地使用的是電子自動控制設備,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生產要素進行自動控制和檢測,使德國農業信息化技術走向高度自動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通過上述描述發現,發達國家的信息化建設經驗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有充分的保障,政府起主導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數據系統建、信息服務體系,保證農業市場的運營狀態高度透明。
3 兵團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農業信息化數據庫建設。兵團農業信息化數據庫的建立是將兵團各方面分散的信息、數據等收集起來,經過分析整理,最后編號建檔,為后續兵團農業信息化科研人員及院重大科研項目提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地區的系統規劃、農業整體設計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資料數據。此外,兵團農業信息化數據庫的建立并不是是單獨存在的,它要與中國農業部建立的農業數據庫連接起來,實現兵團與中央緊密聯合。(2)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方面政府作為農業信息化進程中宏觀上管理者和決策者的角色,農業信息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兵團各級單位和部門應該投入資金建設公務服務的網絡體系,免費為農業消費者、生產者、經營者和經營者提供公務農業信息服務;另一面應讓市場引導機制充分發揮出來,積極引進外資,調動社會力量,實現多元化的農業信息投入體系。(3)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兵團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是為兵團農業資源管理,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及信息化的網絡環境。兵團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應以科學觀發展為指導,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數據庫結合農學、經濟學、水文學、地質學等學科,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營和管理等信息進行集成,構建全方位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4)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想要把兵團的農業信息化發展好,人才隊伍是關鍵。一方面是針對團場職工,團場職工是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將農業知識和科學技術進行培訓和宣傳;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對信息化的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實現“缺什么,補什么”,讓從事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人員也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
4 結束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產業,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種植方式、管理概念及交易方式,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面對農業信息化的時代,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抓住機遇,面對挑戰,探索一條具有兵團特色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盧麗娜.農業信息化基本理論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9(1):168-173.
[2]吳寶華.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構想[J].農業網絡信息,2001(11):36-37.
[3]馬雪.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天津農業科學,2008,14(5):79-81.
[4]黨玉梅.新疆兵團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和問題[J].農業網絡信息, 2008(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