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濱州學院人文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00]
由《詩經·邶風·簡兮》中的萬舞言及衛地聲色
⊙王志芳
[濱州學院人文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00]
敬鬼神,則歌舞娛之,在諸多娛神的樂舞中常見于典籍的是萬舞。萬舞一直被先民經夏、歷商而舞至周代,《詩經·邶風·簡兮》對萬舞予以相對具體直觀的描述。衛地有殷人尚聲習俗的遺緒,且是貨財輻輳之地,經濟繁榮之鄉,則聲色生、聲色盛,衛地聲色具有較多大膽、自由、開放的氣息。
《詩經·邶風·簡兮》 萬舞 殷人尚聲 衛地聲色

今日萬,不雨。(《殷契粹編》784)
□乎萬無。(《殷墟文字甲編》1585)





殷商王畿是商代禮樂文明的中心地帶,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王都區域發現了大量種類眾多、制作精美的樂器,如塤、編庸、編磬、特磬、鼓、骨龠等,這些考古發現可作為殷人尚聲的實物證據。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這些能夠奏出美聲妙音的樂器還可以隨主人一起進入墓葬,伴其身后之時。在殷墟墓葬中,可以見到在同一墓葬中有塤、磬、庸等多種樂器,再證以《商頌·那》順序羅列的鼓、管、罄、鐘等諸種樂器,表明殷商時期在音樂這一藝術領域已具備大規模合樂的條件。有些樂器名亦見于甲骨卜辭,記載的是奏樂助祭,如:
辛亥卜,出,貞其鼓鄉告于唐九牛。(《甲骨文合集》22749)
莫其奏庸帷舊庸……(《小屯南地甲骨》4343)
而且卜辭中的“龠”正可與《邶風·簡兮》中的“左手

乙酉卜,即,貞王賓龠亡禍。(《甲骨文合集》25752)□卜,旅,貞王賓龠亡禍。(《甲骨文合集》25755)乙丑卜,貞王賓龠亡禍。(《甲骨文合集》25759)





吳公子季札在魯國欣賞到的詩三百,是詩、樂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由于時間久遠,其樂之妙我們已經不可得而知,但我們能夠通過文獻記載得知季札在聽聲觀辭后的精到評價,南朝劉勰言:
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好樂無荒”,晉風所以稱遠;“伊其相謔”,鄭國所以云亡。故知季扎觀辭,不直聽聲而已。

衛地乃貨財輻輳之地,經濟繁榮之鄉,則聲色生、聲色盛,歌舞美色甚顯,故被界定為聲色之地。魏源有一問:“鄭、衛皆以弱小介強大之間,一迫于狄,一迫于伯,民歲受兵,而風俗淫佚甲諸國者何?”魏源之言鄭衛風俗淫佚,實際上正是鄭衛風詩聲色表現出的比較原生態的未受或少受禮教浸染的自然淳樸之風,具有較多大膽、自由、開放的氣息。
①⑤? 《毛詩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8頁,第466頁,第271頁。
②?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第41頁。
③? 《尚書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7頁,第245頁。
④ (清)孫詒讓:《墨子間詁》,《新編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2頁。
⑥ 馮浩軒:《論鄭衛之音》,《音樂研究》1984年第1期。
⑦ 聞一多:《神話與詩》,《聞一多全集》(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13頁。
⑧? 《春秋左傳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81頁,第2006頁。
⑨ [美]約瑟夫·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11頁。
⑩ 裘錫圭:《釋萬——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之附錄》,《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期。
???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65頁,第1042頁,第1072頁。
?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8頁。
??? 《禮記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57頁,第1528頁,第1538頁。
? (元)劉玉汝:《詩纘緒》,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版。

? (清)范家相:《詩潘》,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版。
?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81頁。
?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5頁。
? (南朝)劉勰著,郭晉稀注譯:《文心雕龍注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4頁。
? (清)魏源:《魏源全集》,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509頁。
作 者:王志芳,博士,濱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山東省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兼職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先秦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