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41004]
趙秉文詩歌風格淺析
⊙王 鵬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41004]
風格多樣,作詩多變是趙秉文詩歌的顯著特色,他不囿于同一種體式同一種風格,而且其詩歌風格隨詩體變化而變。古體詩多學習效法前人,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是他學習的對象;律詩詩風壯麗放縱,語言工麗,用典豐富;絕句則清新自然,含蓄雋永,真實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大多寫得情思真切而又不流于言表,是趙秉文詩歌中成就最高的部分。
趙秉文 詩歌 金代文學
趙秉文是金章宗后期文壇的金石巨擘,他的文論和作品在當時影響頗巨。元好問在《中州集》中將他的作品風格歸納為“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則沉郁頓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淵明”。這一評價已十分精切,筆者在此基礎上略作補充,并結合閑閑趙公其詩來做具體闡釋。
風格多樣,作詩多變是趙秉文詩歌的顯著特色,他不囿于同一種體式同一種風格,而且其詩歌風格隨詩體變化而變,不一樣的詩歌體裁往往被趙秉文賦予相應的情感內涵和表現手法,可見趙秉文對于不同詩體的功能和運用是有自己明確的理解和劃分的。趙秉文詩歌創作數量頗豐,《閑閑老人滏水文集》所存趙秉文詩作就有六百多首。不同詩體風格各異,同一種體裁有時也能夠顯示出風格的多樣性。
一、古體詩 趙秉文作詩提倡學習和效法前人,他在《答李天莫書》中說:“為詩當師《三百首》《離騷》《文選》《古詩十九首》,下及李杜”“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專師古人,亦非有意于專擯古人也。”他的這種創作理念在古體詩中表現最為直觀。



這首詩仿擬阮籍《詠懷詩》而作,感情基調悲慨沉郁。由絕望哀傷引發出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感嘆可以說是《詠懷詩》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不僅體現在趙秉文的《雜擬》詩中,在其他多首古體詩里如《花下墓》“今人看花昔人墓,昔人栽花待邀賓“”今年花盡復明年,今人復為后人憐”等詩句中也感慨人世變遷,時光流逝,十分痛切。趙秉文仿擬阮籍的情感內蘊作詩,表現手法上卻不似阮籍平淡質樸,語言精麗,用典頗多。善于用典也是其古體詩的普遍特征。

此詩學習蘇軾豪肆疏縱、清健奇峭的詩風,多用比喻和典故的表現方法,且有以文為詩的韻致,并且在詩歌內容上勸勉友人為國立功消滅強虜,反映出作者對金國嚴峻現實的關懷和考量。

趙秉文擬古詩中有的擬體,有的擬意,有的二者兼備,可以說各體皆工,得原詩神韻,而又能融入己意,即內容和形式完好結合在一起,是趙詩中成就較高的部分。不足之處前人也早有論斷,李純甫曰:“不免有失支墮節處,蓋學東坡而不成者”,即是說趙秉文有意無意地仿效一些著名詩人的體格,很多詩句是幾乎搬用前人成句,未能融會成自己獨創的新意境,在“自成一家”方面火候不到。
二、律詩 趙秉文律詩涉及題材范圍較廣,登臨、紀行、詠物、應制等都包括,內容上多懷古或抒發人生感慨,感情基調沉郁深刻,形式上語言工麗,典故豐富精恰,詩風壯麗縱放。
寄語雪溪王處士,年來多病復何如。/浮云世態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情知不得文章力,乞與黃華作隱居。
(寄王學士子端)
此詩作于趙秉文尚未及第時,秉文幼年書法學王庭筠,少嘗寄此詩給王,王稱曰:“非作詩千首,其功夫不至是也。”此詩可說是趙秉文的成名之作,結構渾然緊湊,句式工整,用典準確卻并未流俗,自然流露出作者對王黃華的真摯仰慕。可見閑閑趙公少時即聰穎過人,富于文采。

(效王右丞獨坐幽篁里)
這又是一首仿古之作,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十分類似于王維在《辛夷塢》《竹里館》等詩中所構建的“禪境”,王維“詩中有畫”的風格特色也被趙秉文很好地借鑒吸收,在此詩中有所體現。
三、絕句 七絕在趙秉文諸體詩中的數量是最多的,《中州集》所收的趙氏七絕詩均十分精美,即元好問所謂“小詩精絕”。趙秉文主張多師古人,兼學諸體,七絕偏重學習盛唐詩風,含蓄蘊藉,意境淡遠,對李純甫提倡的奇怪峭硬之詩風深致不滿。這種含蓄雋永的風格在七言絕句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趙秉文的七絕詩都似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情境渾然,意蘊深長。
無數飛花送小舟,蜻蜓款立釣絲頭。一溪春水關何事,皺作風前萬疊愁。∥樹藏修竹竹藏門,門外清流幾股分。行過小橋人不見,背陰花氣隔墻聞。∥煙外絲絲風柳斜,春光也自到天涯。太平有象村村酒,寒食無家處處花。
(春游三首)
既能準確捕捉轉瞬即逝的有意義的景象,又能跳出這些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抒發獨特的感受。意象跳脫,情思連綿,言有盡而意無窮。
病來杯酒懶重持,強為花殘折一枝。/人老易悲花易落,東風休近鬢邊吹。
(戴花)
玉堂睡起苦思茶,別院銅輪碾露芽。/紅日轉階簾影薄,一雙蝴蝶上葵花。
(夏至)
樓頭不見暮山重,遙認青林雨意濃。/一陣風來忽吹散,斷云還補兩三峰。
(即事)
這幾首絕句融入更多的個人情感,感觸雖多,卻并不直言,而是把對人生的感悟和淡淡的憂傷縈繞在平凡的意象之后,讀來或閑適或疏淡或悲摧,十分動人。語言不求典雅華麗,平實自然,質樸純真,深得盛唐詩風含蓄蘊藉之氣象。
趙秉文畢生從仕,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儒者,同時他也是一位佛家、道家的欣賞者,他對于佛教的熱忱從深戒殺生、中年即斷葷腥的行為中可見一斑,道教思想在其詩歌中的滲透也處處可見。因此趙秉文詩中的情感基調既立足于當時社會現實,關心疾苦,不乏現實主義情懷,但閑閑趙公又始終向往得道隱逸的佛、道之精神歸宿,追求閑淡自適的人生態度。
趙秉文的詩歌風格多變,善于師古,能得前人之長為我所用,這一點在所有詩體中都有體現。此外,趙秉文讀書穎悟文采復麗,其詩語詞華美,文典精切,這一點在擬古詩和律詩中體現得更加突出。絕句在趙詩中數量最大,含蓄雋永,意境精絕,最能反映趙秉文的創作心態和精神追求,可以說絕句詩是趙秉文詩中藝術成就最高的部分。
① 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52頁。
② 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附補遺》,中華書局1985年版。本文所引趙秉文詩文均出于此,后文不贅注。
③ 王錫九:《論趙秉文的七言古詩》,《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④⑤ 劉祁:《歸潛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7頁,第86頁。
作 者:王鵬,博士研究生,山西師范大學教務處,研究方向:民間戲劇。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