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玉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論語》“而”字研究
⊙李欣玉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虛詞,對于語言學家來說是一個各執(zhí)己見的特殊詞,虛詞“而”在《論語》中主要被用作連詞、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等,本文通過分析《論語》中“而”字的語法和語義問題來闡釋“而”字所表達的遞進、轉(zhuǎn)折關系等。
《論語》 虛詞“而”
我們都知道《論語》作為一部語錄體的先秦典籍,記錄了孔子以及部分弟子的言行,是由其弟子編錄整理而成,通過簡短的語言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在教育、政治、文學藝術等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作為一部先秦經(jīng)典,相比其他文獻而言,《論語》因其成書時間早而有很高的真實性,又是語錄體散文著作,口語化程度高,語言現(xiàn)象十分典型。因此,在專書研究上,《論語》有很強的典型性價值。
在《論語》里,“而”字主要被用作連詞,并且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很常見,我們熟悉的有“似是而非”“無疾而終”“樹欲靜而風不止”等成語或俗語,都體現(xiàn)了“而”的這一用法。“而”字還被用作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作指示代詞時可理解為“此”,清吳昌瑩在《經(jīng)詞衍釋》卷七中提到“而,猶此也”,可譯為“這,這個”。人稱代詞是“而”字最初的假借用法,由表示絡腮胡演變成指代有絡腮胡的人,最后是單純的人稱代詞,表示第二人稱,可以做單數(shù)也可以做復數(shù),譯為“你”“你們”等義。《論語》中,“而”字用作人稱代詞只出現(xiàn)了一次,“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載?”在這句話中,“而”同“爾”,譯為“你”,借助上下文可以知道,這里的“而”字指代的是孔子的學生仲由。這種情況也充分說明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字的實詞意義已經(jīng)消失。“而”還可以單獨存在于句末做語氣詞。語氣詞(也稱語氣助詞),常常在句中充當著陳述、疑問、祈使和感嘆等不同的感情色彩成分,分別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當然這種用法并不常見,在《論語》中也只有以上兩個例句。事實上,在兩漢以后,除仿古文字之外,“而”已不再被當作語氣詞使用了。
古漢語的虛詞中,“而”被運用得極為頻繁,在用法和釋義方面也很靈活。“而”字究其源,最初指的是人的絡腮胡,是個實詞。清代陳昌治刻本的《說文解字》指出,而字“頰毛也,象毛之形”,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以頂上的曲線代表人的臉頰,而曲線下的幾筆就代表長在臉頰上的絡腮胡。后來字形發(fā)生演變,首畫一橫表示鼻端,次筆的豎指代人中,再依口上口下的胡須形象定字形,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而”字,所以字的本義也由表示絡腮胡變成了表示口上和口下胡須的總稱。但是“而”字被指作絡腮胡的意義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罕有,秦漢時期已不復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本義被“須”字取代,“而”成了一個假借詞,可以用在句首、句中、句末,解釋為“然”“如”“汝”“能”(古時“能”與“而”讀音相同)。從語法上講,“虛詞‘而’作為假借詞,在句子中可充當代詞、連詞、語氣詞的成分。中古以后,‘而’的其他用法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只有連詞、助詞的用法沿用至今,變化不大”。
關于“而”轉(zhuǎn)化為連詞,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由原義“胡須”假借為代詞,代詞進一步虛化為連詞;而另一種則認為“而”不存在代詞,是直接由名詞假借而來充當連詞成分。因為“而”字的代詞用法例句太過少見,且沒有明顯的名詞假借為代詞、代詞再虛化為連詞的語言痕跡,所以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的學者還是持名詞假借為連詞的觀點來解釋“而”連詞用法的來源。在連詞“而”的眾多關系表述中,順承關系是最為常見也最重要的關系。《馬氏文通》將“而”的特點總結為“用以為動、靜諸字之過遞”,把它歸為“承接連字”。
“而”在《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百零八次,在句中主要充當連詞成分。
(一)單句里的連詞“而”
1.連接詞與詞
①謹而信。(《學而》第6章)(連接形容詞)
②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公冶長》第19章)(連接動詞)
2.連接詞與短語
①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季氏》第9章)(連接動詞與動賓短語)
②有盛饌,必變色而作。(《鄉(xiāng)黨》第18章)(動賓短語與動詞)
③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22章)(連接名詞與動賓短語)
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第22章)(連接名詞與狀中短語)
⑤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學而)第15章)(連接形容詞與狀中短語)
3.連接短語與短語
①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第5章)(連接動賓短語與動賓短語)
②士不可以不弘轂,任重而道遠。(《泰伯》第7章)(連接主謂短語與主謂短語)
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第30章)(連接主謂短語與動賓短語)
④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wèi)靈公》第20章)(連接動賓短語與主謂短語)
⑤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第2章)(連接狀中短語與動賓短語)
⑥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第23章)(連接聯(lián)合短語與動賓短語)
4.單句中的語法關系
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第14章)(并列關系。“敏于事”“慎于言”這兩項是并列的語法關系,作為并列關系的前后兩項即使位置互換也不會影響該句話的整體意義。可翻譯為“又……又……”“和”等,也可不譯)
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第22章)(主謂之間,表示假設的連詞,通“若”或“如”)
③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為政》第9章)(承接關系。“退”與“省”在句中譯作先退下然后細察,這兩項在動作和語義上都有前后順承的關系,順序不能隨意變換。這時候的“而”在句子中充當動詞性成分,翻譯為“就”“便”“從而”“然后”等,也可不譯)
④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2章)(偏正關系。所連接的前后兩項屬于修飾或限定關系,有主次之分。“而”后的動作是在句中充當謂語成分;“而”的前項是從時間、方式、狀態(tài)等方面對“而”后的動詞進行修飾,在句中充當狀語。譯為“才”“就”“著”或不譯)
(二)復句里的連詞“而”
①子曰:“不有祝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第16章)(表示并列關系)

③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表示承接關系)
我們通常所說的遞進、轉(zhuǎn)折等關系是指連詞對所連接的前后兩項進行邏輯分析的結果,表示所連接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通過搜集整理,總結出“而”字在《論語》中可以表示以下幾種關系:
(一)遞進關系。連接的前后兩項在語義上層層遞進,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而且”“并且”。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雍也》第30章)
譯文:假若有這么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樣?
句中的“而能濟眾”是在“博施于民”的基礎上提出的,并且在程度范圍上比之又更進了一層。
(二)轉(zhuǎn)折關系。被連接的前后兩項在語義上構成逆轉(zhuǎn),在句中前項敘述的是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狀態(tài),然后敘述方向發(fā)生轉(zhuǎn)變,并沒有順著前項的語義繼續(xù)敘述。譯作“但”“卻”“可是”等。
②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第1章)
譯文:(譬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三)假設關系。連接的兩項中,先提出一種假設,在這種假設條件下產(chǎn)生結果。一般譯作“如果”“假如”。
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第22章)
譯文: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
表假設關系的“而”大多是連接主語和謂語,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雖然還沒有變?yōu)槭聦崳珔s是有變?yōu)槭聦嵉目赡堋_@種句子中即使不把“而”翻譯成“如果”,這種假設關系也是存在的。
本文通過對“而”字的系統(tǒng)研究,加深了對上古時期的語言理解,“而”字的名詞意義早已不存在,語氣詞的使用也不常見,其連詞的用法沿用至今。對虛詞“而”的掌握將更好地幫助我們閱讀經(jīng)典典籍,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①② 楊伯俊:《論語譯注》,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1章,第5章。
③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漢語虛詞字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26頁。
④ 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1]方有國.古漢語主謂間“而”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4).
[2]鄭琳.論語中“而”的詞性和用法再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5).
作 者:李欣玉,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