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娜
急性腦梗死患者檢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結果分析
楊立娜
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檢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結果。方法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10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按照急性腦梗死的發作情況分為觀察1組(首次發病)與觀察2組(再發急性腦梗死), 各50例。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 觀察1組與觀察2組間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27.0%)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4.2±2.8)μmol/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5.0%、(14.6±1.4)μ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2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的32.0%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5.5±3.1)μmol/L, 均顯著高于觀察1組的20.0%、(19.0±1.4)μ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同型半胱氨酸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具有密切聯系, 因此臨床在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時, 要積極預防患者發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急性腦梗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驗
急性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 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血清中游離及與蛋白結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合物, 是由甲硫氨酸代謝生產的[2]。臨床有研究指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具有密切的關聯[3]。因此,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檢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結果進行分析, 對于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具有重要的作用[4]。
1.1 一般資料 采取方便抽樣法抽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治療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采取同樣方式選取同期來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者10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2例, 女48例, 年齡43~86歲, 平均年齡(62.9±8.7)歲。對照組男56例, 女44例, 年齡44~88歲, 平均年齡(61.4±9.4)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觀察組患者,按照其急性腦梗死的發作情況又分為觀察1組和觀察2組,其中50例首次發病患者作為觀察1組, 50例再發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2組。
1.2 方法 分別采集各研究對象的靜脈血3 ml作為臨床檢驗樣本,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進行測定, 并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 觀察1組與觀察2組之間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疾病程度判斷標準 以正常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5~15 μmol/L為參考值, 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μmol/L即判斷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輕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6~30 μoml/L;中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30~100 μmol/L;重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0 μmol/L[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1組和觀察2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觀察2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顯著高于觀察1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表2 觀察1組和觀察2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表2 觀察1組和觀察2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注:與觀察2組比較,aP<0.05
?
臨床研究表明[5-15], 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高危因素, 且同型半胱氨酸具有阻礙神經功能修復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發現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者(P<0.05), 這一結果說明,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 可作為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診斷的一個參考依據。同時再發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和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顯著高于首發急性腦梗死患者(P<0.05), 這一結果表明,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患者的腦梗死嚴重程度具有正比關系。
綜上所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具有密切的聯系, 因此臨床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 要積極預防患者發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以此來降低患者的急性腦梗死致死率和復發率。
[1] 李宇, 楊萍, 薩麗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對老年急性腦梗死影響的研究.中國醫學創新, 2014, 11(15): 78-80.
[2] 王晶, 劉家豐, 郭兆慧, 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老年急性腦梗死預后的關系研究.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6): 599-601.
[3] 沈卉君, 陳曉鵬, 江忠文.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中國循環雜志, 2015, 30(1):30-33.
[4] 襲祥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高敏 C 反應蛋白及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中國醫藥, 2011, 6(2):163-164.
[5] 張巖, 霍勇.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壓——“H型”高血壓.心血管病學進展, 2011, 32(1):3-6.
[6] 陳海軍, 劉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進展.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8):286-287.
[7] 王玉蓉.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2, 9(6):738-739.
[8] 曾風華, 王小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檢測方法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6, 34(5):601-604.
[9] 陳映慧, 梁惠碧, 秋輝.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意義.實用醫技雜志, 2016, 23(8):864-865.
[10] 王廣.同型半胱氨酸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新視角、新洞察.山東醫藥, 2011, 51(36):3-4.
[11] 趙鴻梅, 曲波.同型半胱氨酸與血管性疾病的研究進展.遼寧醫學雜志, 2010, 24(1):35-37.
[12] 楊鐵勇, 李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14):6-7.
[13] 劉斌.同型半胱氨酸與血管相關病變的研究進展.黑龍江醫學, 2011, 35(1):25-26.
[14] 張貞, 寧興旺, 匡敏, 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檢測研究的進展.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6, 39(9):726-728.
[15] 黃鑫濤, 李之恒, 李中原, 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發病的相關性研究.中國醫學工程, 2015(1): 11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28
2017-02-21]
112300 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