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
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臨床效果分析
王 方
目的分析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臨床效果。方法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均接受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 觀察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評分與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指數。結果對50例患者進行7~25個月的隨訪時間, 平均隨訪時間(13.5±5.2)個月。50例患者術后3、7個月及最后一次隨訪時的疼痛評分[(1.90±0.50)、(0.40±0.14)、(0.20±0.01)分]與ODI指數[(23.2±4.6)%、(10.7±3.1)%、(5.4±1.8)%]均低于術前[(8.20±1.70)分、(79.1±14.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顯著緩解疼痛, 療效顯著,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椎板間入路;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
隨著社會醫學技術的發展, 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上受到很大關注[1]。為了探討采用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臨床效果, 本文選取2014年3月~ 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0例進行分析,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齡21~70歲, 平均年齡(35.0±11.6)歲;其中旁中央型突出32例,中央型椎間盤突出18例;50例患者均為腰椎間盤, L4~5節段23例, L5~S1節段27例;病程最短2個月, 最長13個月, 平均病程(9.5±4.5)個月。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 對患者椎間盤突出的位置進行定位, 如果髓核突出呈肩上型, 需在正中線旁開0.5~1.0 cm的位置進行穿刺;若髓核突出呈腋下型時, 就以正中線開0.5 cm進行穿刺;當髓核成為游離型, 則選擇游離位置進行穿刺, 當髓核向尾端游離, 對下一個椎板間隙穿刺, 同時檢查好手術器械的連接是否接好[2]。
1.2.2 術中 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 必須密切注意手術操作的步驟:①對所有患者進行俯臥位全身麻醉, 準確及時傳遞器械, 縮短手術的時間;②擴大椎板間隙, 使用C型臂透視對節段定位, 擺好多套筒擴張管, 從小到大傳遞, 選用Ellman射頻對黃韌帶軟組織和表面肌肉進行清理, 咬開黃韌帶, 把硬膜囊顯示出來;③徹底清洗套筒的內腔, 不可以有血漬殘留其中, 并分離硬膜囊, 讓其與椎管的外側保持一定的間隙, 把突出的髓核摘除掉, 由于有些患者還需要摘除神經液部的椎間盤, 因此對患者神經根部進行摘除;④內鏡器械小心拿放, 用完必須擦干凈、保護好, 并仔細觀察椎管的神經是否減壓徹底, 采用纖維環成形術進行射頻[3]。
1.2.3 術后 手術結束后采用鎮痛藥、激素等適當消炎處理。術后12 h可以開始下床稍微活動, 3 d后即可直腿高抬訓練, 伸肌腰背, 以免神經根粘連在一起, 術后3個月內不得提重物、不得進行劇烈運動、不得過度扭轉, 以免腰背再次受損[4]。
1.3 觀察指標及評估標準 觀察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 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與ODI指數(ODI指數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50例患者進行7~25個月的隨訪時間, 平均隨訪時間(13.5±5.2)個月。50例患者術后3、7個月及最后一次隨訪時的疼痛評分與ODI指數均低于術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0例患者手術前后疼痛評分與ODI指數比較

表1 50例患者手術前后疼痛評分與ODI指數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并發癥少、時間短, 手術創傷小,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主要是從側后方入路進行穿刺, 它屬于外科手術中的一種微創脊柱治療方式, 目的是為了減壓神經根, 使患者減輕痛苦[5-9]。目前還有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選擇傳統的開放性手術, 傳統開放性手術方法對患者的髓核摘除帶來的創傷性很大, 視野不夠清晰,而且還會給患者脊柱結構帶來損傷, 手術后還會導致患者的下腰處于長期疼痛狀態[10-13]。近年來, 我國采用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患者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對此療法進一步研究, 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微創的理念, 其手術簡單、便捷、安全性高。此治療方法不但能夠徹底把患者的髓核摘除, 創傷性極小, 而且還能把患者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直接切除, 以到達減壓神經根的作用, 降低患者的痛苦[14-1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50例患者術后3、7個月及最后一次隨訪時的疼痛評分與ODI指數均低于術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 采取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不僅能改善患者疼痛癥狀, 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
[1] 芮鋼, 林圣榮, 孫乃坤, 等.經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下治療巨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16, 5(5): 367-370.
[2] 劉學起, 冷輝.不同體位入路選擇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研究進展.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6, 48(1):65-68.
[3] 羅毅, 丁曉川, 侯偉光, 等.經皮椎間孔鏡后路椎板間與側后方椎間孔入路治療腰5/骶1椎間盤突出癥對比研究.西部醫學, 2015, 27(6):865-867.
[4] 徐寶山.經皮椎間孔鏡和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椎管狹窄癥的選擇與應用.天津醫藥, 2015, 43(11):1239-1243.
[5] 黃曹, 王爾天, 王敏, 等.椎間孔鏡經椎板間隙入路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國骨傷, 2011, 24(10):806-810.
[6] 陳日高, 余洋, 樊效鴻.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臨床療效.實用骨科雜志, 2016, 22(6):490-492.
[7] 武勝.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間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期臨床療效分析.成都中醫藥大學, 2014.
[8] 高全有, 韓康, 高浩然, 等.經皮椎板間內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中華全科醫學, 2016, 14(7):1069-1072.
[9] 孫宜保.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下手術治療 L5/S1椎間盤突出癥.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14):63-64.
[10] 湯鋒武, 陳旭義, 蔣顯鋒, 等.經皮內鏡不同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臨床分析.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4, 13(5):416-419.
[11] 張智, 劉元彬, 鄭佳狀, 等.兩種經皮內鏡經椎板間隙入路髓核摘除治療L5/S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對比研究.中國內鏡雜志, 2015, 21(7):706-709.
[12] 馬敬壽, 王曉波, 劉福志, 等.經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治療下段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6, 18(3):261-264.
[13] 段婉茹, 胡岳, 齊騰飛, 等.經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6(4):204-209.
[14] 劉東寧, 王敏, 王爾天, 等.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2例報告.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13, 2(4):220-223.
[15] 蔡加忠.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效果初步觀察及分析.臨床研究, 2016, 24(3):93-94.
[16] 陳之光, 付勤.椎間孔鏡經不同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進展.中國骨傷, 2012, 25(12):1057-10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32
2017-02-27]
455000 安陽市人民醫院骨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