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澤剛 李仁芳 熊 斌 沈華墨 羅 琰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與正常眼的OCT視盤參數對比研究
曹澤剛 李仁芳 熊 斌 沈華墨 羅 琰
目的探討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與正常眼的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視盤參數差異。
開角型青光眼;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視盤參數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是常見的青光眼類型, 其發生率僅次于閉角型青光眼, 由于其發病隱匿, 一般早期無明顯癥狀,難以診斷, 癥狀明顯時, 已經有視功能損害[1]。因此, 早期診斷, 及時對病情進行防治, 是臨床研究的關鍵。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為可重復性、無創性診斷方法, 是量化評估視盤參數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對比正常眼與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OCT視盤參數變化, 進一步分析視盤參數對早期青光眼的診斷價值,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開角型青光眼患者70例(70只眼)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38例,女32例, 年齡23~55歲, 平均年齡(35.6±5.1)歲;納入標準:至少有2次眼壓≥22 mm Hg(1 mm Hg=0.133 kPa), 矯正視力或裸眼視力≥0.5, 房角鏡檢查為房角開放, 視野檢查發現有早期青光眼性視野缺損, 視盤呈青光眼性改變;排除標準:其他疾病引發視野損傷、視神經損傷者,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嚴重神經功能損傷者。另選眼正常者70例(70只眼)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36例, 女34例, 年齡25~61歲, 平均年齡(35.4±5.6)歲;納入標準:矯正視力或裸眼視力≥1.0, 房角鏡與視野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眼壓≤21 mm Hg;排除標準:青光眼家族史者, 其他眼部疾病者, 視神經疾病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接受常規檢查與OCT掃描, 常規檢查包括壓平眼壓計、眼前段裂隙燈、前房角鏡、自動電腦檢影、眼底(90D)等檢查。OCT掃描:每眼以1%托吡卡胺散瞳, 直至直徑為5 mm, 采取視乳頭掃描模式, 包括4 mm長的6個位置掃描, 間隔為30°, 集中于視乳頭區。視乳頭參數以視乳頭分析模式進行計算。視盤掃描模式掃描患者注視情況, 以視盤為中心進行掃描, 包括4 mm長的6個位置掃描,間隔30°, 集中于視乳頭區。所有患者均使用Humphrey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3000型), 由同一測量者進行測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視盤檢測參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視盤面積、視杯面積、盤沿面積、垂直盤沿面積、視杯容積、盤沿容積、杯盤面積比、水平杯盤比、垂直杯盤比、杯深等視盤參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6.367、11.336、7.048、7.193、6.052、7.840、8.865、4.537、7.543、7.29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視盤檢測參數比較

表1 兩組視盤檢測參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2.2 觀察組患者青光眼視盤參數與視野的相關性分析 視野計檢查的MD顯示, 視野與杯盤面積比、視杯面積、水平與垂直杯盤比呈負相關性, 與盤沿容積、垂直盤沿面積、盤沿面積呈正相關性;CPSD顯示, 與垂直盤沿面積、盤沿面積、水平盤沿面積呈負相關性, 與杯盤面積比、視杯面積、水平及垂直杯盤比呈正相關性, 視杯深度、視杯容積與垂直盤沿面積呈正相關性。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視盤參數與視野的相關性分析(直線相關, R2)
青光眼是一種由于眼壓升高所引發的原發性視神經損傷性疾病, 早期可通過的有效治療手段恢復視力, 但是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有明顯視神經損傷,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已經有研究證實, 青光眼的實盤形態改變較視野改變早, 早期通過敏感、特異的方法對實盤形態、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病理改變進行檢測, 對青光眼具有診斷價值[4]。
OCT是自動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 可提供高分辨活組織橫截面圖像的影像學檢查技術, 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診斷中,可準確判斷視盤結構改變, 為臨床診斷提供客觀依據[5]。并且, OCT檢查對視野檢查與臨床檢查無法發現的早期神經纖維層缺損具有顯著診斷價值。通過眼底斷層掃描, 經圖像處理后, 可獲得視盤地形圖、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有研究證實[1], 視杯、杯/盤沿面積擴大、視盤盤沿面積縮小是青光眼主要視盤改變特征。本研究觀察組視盤參數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與以上研究結果相符, 提示OCT對青光眼視盤形態學改變具有顯著檢測作用。
本研究顯示, 視野缺損的CPSD、MD與視盤參數相關, CPSD與沿參數呈負相關性, MD與盤參數呈負相關性, CPSD與杯深及杯容積呈正相關性。提示, OCT取得視盤參數可判斷視野缺損, 通過視盤盤沿組織改變, 可反映青光眼視力損傷程度, 為臨床制定診療方案提供參考。
綜合上述, OCT可客觀檢測青光眼視盤結構改變, 不僅能反映病變情況, 也能反映視野損傷, 可作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
[1] 向金明, 鄭琦, 鄭根主, 等.頻域OCT檢測早期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視盤參數與視野缺損的相關性.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14, 25(6):420-422.
[2] 陸炯, 孟逸芳, 邢茜, 等.OCT檢測視盤形態及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在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應用.眼科新進展, 2014, 34(9):860-863.
[3] 石志成, 羅小柳, 劉玉愛, 等.OCT在病理性近視眼視盤神經纖維層厚度檢測中的應用.國際眼科雜志, 2014, 14(6):1100-1102.
[4] 王雅麗, 董仰曾.傅立葉.OCT和海德堡激光眼底掃描儀在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應用.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2011, 29(3): 249-253.
[5] 宋麗華, 劉偉, 陶遠, 等.HRT-Ⅱ與 OCT 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一致性比較.山東醫藥, 2014, 54(29):44-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39
2017-02-28]
517000 河源市人民醫院眼科
方法選取開角型青光眼患者70例(70只眼)作為觀察組, 另選眼正常者70例(70只眼)作為對照組,對所有受檢者使用OCT測定視盤形態, 對兩組視盤參數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視盤面積、視杯面積、盤沿面積、垂直盤沿面積、視杯容積、盤沿容積、杯盤面積比、水平杯盤比、垂直杯盤比、杯深等視盤參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6.367、11.336、7.048、7.193、6.052、7.840、8.865、4.537、7.543、7.293,P<0.05)。視野計檢查的MD顯示, 視野與杯盤面積比、視杯面積、水平與垂直杯盤比呈負相關性, 與盤沿容積、垂直盤沿面積、盤沿面積呈正相關性;CPSD顯示, 與垂直盤沿面積、盤沿面積、水平盤沿面積呈負相關性, 與杯盤面積比、視杯面積、水平及垂直杯盤比呈正相關性,視杯深度、視杯容積與垂直盤沿面積呈正相關性。結論OCT檢測視盤參數對青光眼早期具有診斷價值,與視野相關性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