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今年2月,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出現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幾年前,這家鄭州當地實力最強的醫院采用華為視訊系統和融合會議系統,建成了覆蓋全省地市縣及鄉鎮500多家醫院的遠程醫療綜合服務平臺。
在醫院,楊萍看到醫生正在為澠池縣一名患者做遠程會診。去年,在遠程醫療平臺上,每天的會診量達到150例,全年在線會診疑難病近3萬例,遠程專科會診12萬例以上。更多常見病患者得以留在當地基層醫院進行救治,并給真正需要到大城市、大醫院治療的患者留出寶貴的醫療資源。
數據顯示,近3年,該院所有患者中常見病患者占比下降10%,疑難危重病患者占比上升到58%,難度較大的三四級手術占比上升到71%。
“現在,大家一提到智慧城市都愿意去談技術,但我覺得還是要回到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實實在在改善民生,解決城市中的問題。”楊萍說。
今年1月,華為與智慧警務相關領導交流,客戶反復強調的是,建設平安城市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建完之后“ 城市發案率是否降低了”。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和反思,越來越多智慧城市從業者意識到,不能忘記“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但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呢?
技術不是目的
吳軍是華為智慧城市領域資深專家,在華為從事平安城市及智慧城市10多年,負責了華為多個重點及樣板項目.
“做了這么多年的深刻感觸是,在智慧城市中,技術不是核心問題,關鍵的是政府的業務創新與體制創新——智慧城市并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或信息化工程。它推動了政府的改革,并由此惠及民生、產業以及政府管理。信息技術企業扮演的則是技術落地的角色。”吳軍說
在深圳龍崗智慧城市項目中,改造前龍崗區行政服務大廳一層開設近70個窗口,一天業務量在3000件以上,大廳里經常是人山人海;項目推進后,大家基本都在網上辦理事物,政府服務大廳愈發清冷。
在線上,龍崗區1000多個政務服務事項中,現有100多個常見事項可在網上全程辦理,比如商事登記、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等,頁面上滾動著受理編號和當前狀態,辦完后,證件會通過快遞寄到申請人手中。
在線下,龍崗區也設立了三級行政服務大廳——區級大廳、街道大廳和社區大廳,甚至在一些重點的園區和小區也設置了窗口,像天安云谷園區就有兩個辦事窗口,方便企業和周邊居民就近辦事。
即使到辦事大廳現場,很多事項也實現了“一窗惠民”。以前一個窗口只能辦一個部門的事項,現在多個部門的事項在任意一個窗口就能辦好。
“這不是技術問題,這背后是政府的改革,包括思維上、組織上、流程上的變革。”吳軍說。2016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規范,就是政府改革的一個典型場景。“一號一窗一網”是對政務服務改革的形象說法,未來老百姓只要拿著身份證這“一號”,到服務大廳的“一窗”就能辦成事,“一網”則讓政務服務觸手可及。
在龍崗智慧城市項目中,既包括政府改革,也包括技術方案,還包括惠及民生的理念。
培養“城市的大腦”
“一號一窗一網”背后也是政府各部門打通信息,建立統一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務服務信息系統,并實現集中與整合帶來的服務。
“數據打通共享,確實是推動智慧城市落地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舉措。”深圳太極云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查樹衡說,“雖然現在各種辦事信息都電子化了,但老百姓并不覺得省事。我們統計過,深圳600個審批事項,需要提交的材料有5000多種,其中多次重復使用的證照,個人的有10多種,法人的也10多種。如果把這些證照的數據共享起來,減少老百姓重復遞交、重復錄入,那老百姓就感到落地了。”
不過,從全國范圍看,在建設了城市的云平臺后,如何把數據從各部門拿上來打通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為什么數據打通如此之難呢?這有歷史原因。多年來,政府已經以部門為主導,像“十二金”工程,構建了從上到下的垂直系統。如何打破“部門墻”,實現這些垂直系統的對接,將是一項長期工作。
只有打通系統,才能構建高質量的基礎數據庫。像目前的人口信息,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門都有,但數據并不一致。只有打通比對,進行數據清洗融合,才得到更準確、全面的數據。這是后面開放應用的基礎。
“國家要有政策規范,包括數據共享、開放原則,數據對接標準等,尤其是要國家層面強力推動,在垂直部門方面做出改革,才能完全把數據打通。”吳軍說。
數據打通后,將成為一座城市的“城市的大腦”,政府的資源優化配置和決策都可以做到“事前”,這將給城市帶來巨變。
如今,在一些城市中,智慧城市做到后來,留下一個堆積著大量硬件設備的數據中心。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與當地的產業結合在一起。”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康燕文說,“通過產業大數據,我們梳理了全國近千個產業。然后,再分析一個城市的產業鏈上下游,看一個城市定位的產業是不是很精準,需要的核心資源是不是存在,人才分布怎么樣。通過和產業結合,我們與政府共同打造一個智慧城市。”在河北的一個智慧城市項目中,軟通動力通過旅游園區模式讓下崗貧困戶重新在旅游區上崗,服務民生。
在這些項目中,康燕文發現,中小城市對智慧城市的需求一點不比大城市少,智慧城市需要落地到地級市和縣城。“在縣城,我們看到非常需要支撐的兩個產業,一個是農業,一個是旅游業。”他說。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智慧城市建設只留下一個數據中心的結果,楊萍認為要避免把智慧城市建設“想簡單了,認為一家企業就能搞定”。智慧城市是一個“巨系統”,包括融資、頂層設計、系統集成、軟件開發、運營和運維、設備提供等,只有各個環節的企業組成一個大生態,并在各自專注的領域做深做透,才能讓智慧城市真正構建起來。
最近,發改委和網信辦已推出新型智慧城市評價體系,再加上行業的實踐和反思,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智慧城市建設將會更具體,“從城市的上方飄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