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未來互聯網出行市場,會有哪些玩家?
平臺型的,比如滴滴;像首汽Gofun這種依托專業運營商背景和資源優勢,開始嘗試分時租賃汽車業務的;有產業鏈背景的公司,以生產電動車的整車廠商為主,將分時租賃作為自己競爭布局的一環,成為產業鏈延伸的,比如樂視零派樂享;個性化的汽車共享,比如START。
如果滴滴是互聯網出行的“全場景”,后來者,比如“重資產、重資源、重運營”的B2C模式的分時租賃,比如C2C模式的“共享自駕”——把買到的私家車資源在平臺盤活,都希望從某個細分市場切入。
很多人以為分時租賃、汽車共享是隨著滴滴、Uber、摩拜、ofo等互聯網公司而發展的,其實非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商業運營的分時租賃,不過沒發展起來。為什么?不是沒需求,是服務太難。三四年前開始的P2P共享租車,這兩年紛紛轉型,背后是這種“共享自駕”新模式真的很難做。
有人認為,推動分時租賃、汽車共享的不是共享經濟熱潮,而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共享經濟只是催化劑。比如移動支付+智能手機不斷升級,比如硬件的控制更加安全可靠,控車的實現程度和用戶體驗都更好,人們的思想更開放、開始更大范圍地接受“共享”的概念。現在做分時租賃、汽車共享的基礎設施足夠了。
不管是B2C模式的分時租賃,還是C2C模式的“共享自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者是因為有很強的資源屬性和地緣性,后者是如何讓更多的車主和車友加入其中,市場還有需要“教育”、“普及”。
這些市場的玩家在拓展之時,可能有一定的競爭,至于會不會很快重演當年滴滴和快的之間的補貼大戰,現在看來,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