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把買到的私家車資源在平臺盤活,這種 “共享有車生活”的模式在中國市場還比較新,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這個概念更快普及。
3年過后,P2P租車市場的“仗”基本已經打完,有實力、且能繼續聚攏資源的也就剩下一兩家。
這其中,最早在中國開展汽車共享業務的PP租車已經在2017年春天完成品牌升級,更名為START(共享有車生活平臺),從1.0時期的租車工具,轉型2.0時期的“共享有車生活”社區,希望成為汽車領域里的Airbnb。“用戶覺得只要我是START的一員,其實我就有車了。雖然我沒有搖到號,也買不起名車,但是我是START的會員,我想開車的時候就有車開,也是有車一族。這樣,我們就把自己的品類從租車領域里拉出來,成為‘共享有車。”START創始人張丙軍說。
他的那輛保時捷 911也在START平臺上共享,很受歡迎。在北京很少會有人自己買這種車,原車價170多萬元,但是會有不少人愿意一天花費一兩千元租金,體驗一下這樣的夢想車型。而共享使用過“911”的START用戶,另一個“收益”是在這個過程中有機會接觸一下START的CEO。
相較于偏“重”的B2C模式的分時租賃汽車平臺,START看上去很“輕”:B2C模式的分時租賃從買車到運營車輛甚至到修車,是比較重資產的運營方式,有閉環,非常標準化,其劣勢是因為“重資產重資源”發展會慢一點,但“重”同時也成為一種優勢,對后來者而言,這是拼資源的游戲;C2C模式的START著力盤活社會閑置資源,使車輛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為用戶提供比傳統租車更豐富的選擇、更少的花銷和比買車性價比更高的有車體驗。“輕”也意味著進入門檻不高,不過張丙軍認為,進入得更早、國內共享用車領域第一品牌,這些就是START的先發優勢。
“搖號”的一種替代
在整個互聯網大出行里面,平臺很多,網約車、共享單車以及共享有車生活等創新的出行方式,START有什么差異化競爭優勢?
“滴滴滿足的是打車的需求,更方便,專車品質會好一些,快車會便宜一些。對于START來說,我們做的就是做買車的補充。”張丙軍如此定義START的差異化。
START用戶的典型場景是周末。上班時可以坐地鐵,下了地鐵可以騎單車或打車,但一旦到周末,還是希望有輛車,不管是周邊游玩,去商場買東西,還是帶孩子培訓等等。周末是休閑的時間,周末用車是提高生活品質最重要的場景。“由于限號,很多人買不到車,而且即使買車也就會買一輛,用車的靈活度很差,而且用車成本很高。對START的車友用戶來說就是沒有搖到號也能開上車;對車主用戶也有好處,有了START以后,他基本可以零成本養車,同時也能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張丙軍說。
START(原PP租車)成立于新加坡,于2013年10月在中國正式上線運營,是國內首家互聯網技術的汽車共享平臺。根據START官方介紹,目前它在全國29個城市,擁有注冊車主過百萬以及數百萬用戶。
無論是C2C的淘寶還是Airbnb,在前期是需要花時間把市場逐步做起來的,因為它需要打造“地基”的事情很多,這是這類交易型平臺的特性。唯有等地基打牢固之后,后面的增長速度才會值得期待。
在張丙軍看來,相較于B2C分時租賃“重資產重資源”的方式,C2C模式的START很“輕”,車牌、車位等等問題車主都已經搞定,START作為平臺要解決的是如何讓更多的私家車主知道START這種共享有車的新的生活方式并接受它。
如何從1%到更多
平臺建立保障體系是基礎。張丙軍認為,這是START在1.0時期著力解決的,包括風控。一方面通過軟硬件的技術手段,保障平臺上每一輛共享的私家車的行程掌握在START平臺方;另外,通過保險來保障平臺上的車不會丟失。最終,中國人保成為START的合作方,雙方合作開發了新險種,專門解決這類共享有車生活平臺上的私家車,在外借期間的事故賠償、車損賠償問題;此外,START有專業的客服隊伍,幫用戶解決一些小麻煩。在張丙軍看來,正是有了這個基礎保障體系,PP1.0才得以扎實地走過來,升級成PP2.0(START)。
對現在的START來說,主要任務是要基于平臺的這個基礎保障體系,“把這種引領潮流的生活方式的味道做出來”,讓更多車主和車友加入其中。
張丙軍介紹,START的目標是讓10%的私家車主都變成共享車主。他們算過賬:中國有1億輛私家車,有3億個有駕照的人。只需要10%的人接受START的觀點,那平臺上就會有1000萬輛車,有幾千萬個車友。這種規模是什么概念呢?神州租車作為上市公司,它也只有6萬多輛車。
怎么能讓這樣的發展空間盡快實現呢?張丙軍認為,營造健康的、愉快溝通的社區氛圍、社區機制是基礎。
START共享有車生活平臺允許哪些人來共享車,允許哪些人來開車,這個非常重要。比如拉黑機制,如果你不愛護別人的車,做了一些惡劣的行為,別人給你打了差評,那么平臺就會把這樣的用戶拉黑。張丙軍進一步闡釋,“一定要讓社會上最優質的一幫車主先把他最棒的車共享出來并嘗到甜頭,而且一定要把社會上最優質的、值得信賴的一幫車友,讓他們去用這些好車。這樣的話,社區里就是很高質量的用戶,他們就有機會帶動更多人群。”
另一方面,從社區建設的角度來看,通過社交,通過強調生活方式,來增強平臺對用戶的粘性,也將盡可能地讓分時租賃汽車這樣的低頻消費變得頻次更高。
在張丙軍他們看來,無論是車主端還是車友端,都還有需要“教育”、“普及”的地方,因為START這種“共享有車生活”的模式——把買到的私家車資源在平臺盤活——在中國市場還比較新,才發展了三四年。盡管START已經是這個領域的第一品牌,但數百萬用戶規模對于億級的私家車保有量、駕照持有數量,比例還是很小,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這個概念普及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