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的中國經濟,不少外媒都忍不住開始“點贊”。
美國《財富》雜志12月刊登文章稱,11月份中國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大幅上揚,超出了專家預期。非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的相關指數也達到201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這些數字不僅給了中國經濟更多的發展動力,從而實現全年6.5%的GDP增長目標的突破,更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改革以及刺激增長的政府調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英國路透社的財經評論稱,從剛剛發布的中國11月經濟數據看,顯示經濟正在進一步趨穩,預計全年GDP增速將持穩于6.7%。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等政策作用下,在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努力下,中國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積極變化累積增多,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美國《新聞周刊》12月8日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定將超越西方》的文章。文章表示,當年在財經、金融方面努力向西方學習的“中國學生”,現在已經將要超越自己的“老師”,成為“世界財經大師”。
點贊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給出的亮麗成績單:GDP連續三個季度維持6.7%、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穩步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了兩位數增長、PPI在連續54個月之后由負轉正、城鎮就業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目標;此外,發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數據明顯好于去年……
“經濟形勢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高。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運行時,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然而,回溯年初,不少機構和專家對中國經濟難言樂觀,“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全面減速”“2016中國經濟,痛苦轉型危機四伏”“2016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一年”……即便一、二季度GDP保持了6.7%增速,一些市場人士仍然搖頭嘆氣。但當第三個6.7%出現時,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穩健向好的走勢愈加明顯,中國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勢頭,因為GDP連續三個季度維持6.7%,無論是從絕對值來看,還是相比較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表現,這樣的增速都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數字,中國經濟依然是國際舞臺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優等生”。
事實上,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后,眾多國家經濟一片凋敝,中國一直承擔著世界經濟最大引擎的角色。連續幾年中,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在三分之一以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指標測算,若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6.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總和。預期美國2016年經濟增長率僅為1.6%,只能為世界GDP總增長率提供0.2個百分點,僅為中國貢獻的六分之一。整個歐洲經濟有望為世界經濟增長率做出0.2個百分點的貢獻,日本的貢獻則不到0.1個百分點。
良好開局昭示輝煌未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瞻望2017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民族復興的逐夢征程上,中國這艘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