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小馬云”本名范小勤,2008年出生于江西省永豐縣石馬鎮。因為長相酷似馬云,被拍攝視頻上傳網絡之后,范小勤無意間走紅;又因被傳“受馬云資助”,他連日來持續成為焦點。
輿情要點
與馬云“撞臉”走紅
2015年上半年,江西吉安永豐縣嚴輝村一名村民從外地回家時,發現范小勤和阿里巴巴總裁馬云竟然長得十分相像,他將范小勤的照片上傳至網絡。馬云本人曾在微博上回應“乍一看到這小子,還以為是家里人上傳了我小時候的照片,這英武的神態,我真的感覺自己是在照鏡子啊”。
范小勤家境貧困。59歲的父親是普通農民,命運非常不幸,20歲時,他在山上被竹葉青毒蛇咬傷導致右腿截肢。母親現年34歲,她打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癥,左眼被牛角戳傷失明,只能做簡單的家務。奶奶患老年癡呆癥。范小勤還有一個哥哥,全家收入只有政府給家里四口人每人每月180元的低保,以及3畝地的收成,家里間或有些政府的扶貧補助。
2016年11月初,再次有當地村民回鄉,并給他錄了一段1分多鐘的短視頻,將其雙親殘疾、家境貧困的情況公之于網絡。11月8日,網友“點點寒冰”接力,他發了條微博“網紅小馬云家境貧困未上學”。該網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在11月8日發微博,是因為接近馬云的“雙十一購物節”,緊貼熱點。盡管其微博寫的“未上學”與事實有出入,但此事經主流媒體報道后,范小勤一下子成了網紅“小馬云”。
在網傳馬云要資助其上大學之后,范小勤不但在網絡上走紅,現實生活的平靜也被打破。11月18日,他出名后的第十天,到嚴輝村探望“小馬云”的人絡繹不絕,據鄰居介紹,每天都有十幾撥,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四五十人。有人捐款捐物獻出自己的愛心;有人專門跑來做網絡直播,想借機把自己炒成網紅;有商家希望借助“小馬云”的名氣,蹭熱點開展商業活動;有公司自稱是公益志愿者,要帶“小馬云”去大城市募捐。
而對于“馬云資助范小勤讀大學”這一說法,11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公開回應:這不是笑話,是沉重的現實,“我們社會還有那么多未脫貧人群,鄉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讓人深思和焦心。解決一個孩子的教育費用、生活費用不是很難的事情,但要解決千千萬萬的貧困兒童生活學習困難就需要喚醒更多的力量,為今天這個現實做更多系統的努力,給這成千上萬留守兒童一個敞亮的未來……”關于是否資助“小馬云”讀書,阿里巴巴一名內部人士表示,“態度都在上述回應里,沒有寫進去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因范小勤而發生變化的不止是他們一家。由于這兩天到訪的外地人太多,村里的干部不得不組織人力在前往范小勤家的必經路口值班,了解來訪者的來意,并時不時到范小勤家確認其是否安全。
外界的關注讓范家生活有了改變,范小勤的飯菜不再只有咸菜和辣椒,還多了肉和新衣服,有了新玩具。同時,村里傳言不斷:范家發簽了商業合同,還請了經紀人,得了十幾萬元捐款,馬云要資助他兒子讀大學……范小勤的父親否認這些傳言,稱就得了不到2萬元捐款,更希望孩子能認真讀書,“起碼將來能當起一個家”。
媒體評論摘要
《人民日報》:正視“小馬云”提出的脫貧考題
事實上,人們關注“小馬云”與馬云的網絡相遇,更是在關注這兩個人所代表的不同社會標簽。如果沒有網絡,“小馬云”也許永遠不會為大多數人所知,他和馬云的命運就像兩個平行的世界一樣不會相交。正是無遠弗屆的網絡,把貧窮的村莊與知名企業家聯系在了一起,把貧窮與富裕、鄉村與城市、封閉世界與網絡空間等反差強烈的元素聯系在了一起。“小馬云”的走紅,實際上是網絡向這個社會發出的提醒:農村和城市從來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小馬云”代表的農村兒童與貧困群體,同馬云代表的城市人群與富裕群體,從來都是命運相連、息息相關。
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我們要進行的脫貧攻堅,是天覆地載、沒有死角的脫貧。隨著輿論熱點的漂移,“小馬云”也許很快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請別忘記他身后的貧困兒童,并把愛心轉化為行動,為更多貧困兒童和貧困家庭撐起一片藍天。
《法制日報》:開發“小馬云”商業價值當心觸法
對未成年人,我國的法律還明確規定了保護的責任主體,監護人、學校老師以及各級政府組織、司法機關都有義務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現在隨著“小馬云”的意外走紅,各方面也都加強了對他的保護力度。他的父親每天要接送他們兄弟倆上學,基層政府也加大了對“小馬云”的關注,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帶走“小馬云”。
當然,這只是對“小馬云”保護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無端受到過多的媒體關注和一些閑人的騷擾顯然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一些人或者一些企業打著“關心”的旗號每天去攪擾一個孩子平靜的生活,會給他的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混亂,從保護的角度出發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采取一些更為有力的措施,以減少這種騷擾。
《新京報》:放過“小馬云”,他還是個孩子
他們炒“小馬云”,卻無關對范小勤的關心,只是在對他進行傳播層面按需定制的“編碼”:把“小馬云”的長相與貧苦家境,糅合成某種為公眾好奇心與同情心量身定制的大眾談資,也根據爆款特質來提煉被消費的潛力,將他轉化成奇觀社會里的奇景,借此收割“注意力經濟”。“小馬云”對他們而言,豈止是馬戲團里的猴子,更是“禿鷲心”下的獵物,他們急著榨干“小馬云”身上那可利用的價值。
比起如潮涌而至又如潮落而去的社會關注,“小馬云”需要的更是制度化、長效式關懷;比起因“臉”而得的物質援助,他也更需教育等層面的幫助。報道里講到,有慈善人士已資助“小馬云”的學業,這是好事。也更希望,這類幫扶是救濟制度完善后的普惠,是精準扶貧下的必然,而不是跟名人撞臉后的僥幸。
網民評論摘編
@你的時光會唱歌E:希望社會各界能本著讓孩子應該健康快樂成長的心。商業的熏陶不該破壞一個孩子的童年,破壞一個本就貧窮的家庭。希望能以好的角度去幫助。
@普羅旺斯的春天少了你:憑借一張臉,合影,注冊商標,開網絡直播……又有多少人是正真關注到小孩的未來,可笑。如果是真關心,請拿出行動來,別整天嚷嚷,唯利是圖。如果一聲“我是小馬哥”,能給小孩帶來利益,所謂的“幫助”將會給小孩帶來變了味的世界觀。他還小,請適可而止。
@萌仔Freeman:不是每一個貧苦的家庭都能有一個長得像“馬云”的人。如果天底下所有的貧苦窮人,都需要被曝光,都需要長得像某人才能脫離苦海,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VANWILDERMA:能改變一個貧窮孩子的一生,有什么不好的?沒有炒作,沒有網絡,也許這孩子會一輩子不幸。
@陸錫鑫:如果“小馬云”因此能得到資助,也不失為一件善舉。當然,以消遣的方式吸眼球、搏出位的假慈善則需要譴責。一句話:留下錢,放開人。
輿情點評
走紅之后,范小勤家幾乎成了秀場。盡管其中不乏真的愛心人士,主播、商家夾雜的各種目的卻與關心無關。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幾乎成為直播和炒作的道具,被榨取利用價值,無疑是一種傷害,但人們又同情他的境遇、希望他得到幫助。這正是人們看到“小馬云”的生活有了改善,心里仍不好受的原因。
范小勤因為與名人“撞臉”,獲得了改變命運的希望。網絡熱點消費來去匆匆,可以想見,一旦網友和炒作者的熱情不再,范家就會重歸平靜,暫時的改善很難可持續。在他之外,還有更多與名人無緣的普通貧困者,這是一道扶貧考題,在幫扶的同時要尊重他們的尊嚴,更需要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
(《網絡輿情》副總編輯 張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