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海昏侯國遺址開發的特色是以文物、文化為核心價值,以文化為引領的社會發展區域項目,不為文化而文化,也不為文物保護而文物保護,而是著眼于全面的綜合的推動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的發掘,驚艷世人。2011年3月開始搶救性發掘,歷經5年多時間,清理出土文物1萬余件,包括青銅雁魚燈、青銅火鍋、成套編鐘、竹簡、木牘和10余噸近200萬枚五銖錢等,創下多個“首次”和考古之最。
近日,海昏侯墓最引入關注的是5000余枚竹簡和木牘,內容包括《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八個部分。有專家稱,2000多年前的古籍面世,或許涉及以上八個部分的歷史書籍有的將被改寫。
海昏侯墓主人為劉賀確定無疑,但歷史文獻中的與真實的劉賀是否相同?海昏侯墓未來規劃是什么?如何打造大文化品牌?
還原真實的劉賀
劉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過27天皇帝,做過昌邑王,最后為海昏侯,一生大起大落,頗具戲劇性。在東漢班固《漢書》中稱劉賀是個糟糕透頂的混混兒、荒唐者。
江西社科院贛鄱文化研究所所長胡迎建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稱:“在班固《漢書》里面把劉賀寫得非常糟糕,但現在(海昏侯墓)出土書籍、樂器、圍棋盤等文物之后,好多人都發現是否有錯,作為昌邑王、海昏侯的劉賀,至少是一個管理型的人才,能夠治理好他的小邦國,同時是一位懂詩書、好音樂的讀書人。在歷史定位上,他也是一個承受過多罪過的人。”
班固是一個很嚴謹的史學家,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僅次于司馬遷。他為什么把劉賀寫得如此糟糕呢?
胡迎建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班固接受了西漢上層統治者、上層社會和讀書人對劉賀不好的普遍看法,他也擺脫不了當時人的印象。二是到班固寫史時,離劉賀生活的年代已經隔了100多年。他所使用的西漢皇家檔案,那些材料難保不被皇室成員、史官篡改刪削,以維護封建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因此,班固不可能不受這些材料影響。
中國史書向來對被打倒的歷史人物,有盡力丑化、堆積劣跡的傳統,以至與人物的本來面目相去甚遠。胡迎建認為,如果對劉賀全部翻案也是不正確的,他確實有很多問題,包括性格張揚、缺少深謀遠慮、掠奪民女等。同時,他又恰好碰見霍光這樣的權臣,在朝廷有著盤根錯節的關系,彼時霍光的權力又達到頂峰。這么一交鋒,劉賀就很快被霍光給廢掉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情況。
“海昏侯墓還有很多竹簡木牘沒有全部解讀出來,這些史料如果能夠全部解讀,那不僅是對研究劉賀,對西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研究,都是一個很震驚的文字材料。”胡迎建說,“我認為,這些竹簡木牘的價值,要高于所有的出土文物。”
抓緊編制大規劃
2016年6月7日,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正式在南昌掛牌成立,為江西省政府派出機構,副廳級,委托南昌市人民政府管理。
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局長彭明瀚在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對海昏侯墓未來發展規劃進行披露:保護好海昏侯墓大遺址,形成大產業,樹立大文化品牌。把海昏侯國遺址區域建設成為集文物保護、文明傳承、文創產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文化特區,成為贛北文化的核心區,成為中國漢代文化的展示中心,最終成為世界漢代文物研究的重要平臺。
具體來說,就是以南昌都市圈建設和贛江新區建設為依托,以鄱陽湖優質生態資源為背景,以海昏侯遺址觀光為引領,以漢代文化體驗為核心,以漢風小鎮的休閑生活為重點,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為標準,打造成南昌國際化都市的新支點和旅游的新高地、江西旅游的新名片、中國文化的新地標。
2016年是海昏侯國遺址開發工作的規劃年。“圍繞著這些目標,2016年重在做好區域發展的大規劃。我們規劃110平方公里來做區域發展規劃和旅游規劃(用地),以12平方公里來做文物保護規劃(用地),以38平方公里來做大遺址公園的建設規劃(用地),還要做一個高端的現代化的遺址博物館規劃,這是目前正在實施和規劃的一系列工作。”彭明瀚說。
對于編制海昏侯國遺址的大規劃,彭明瀚認為:“一定要通盤考慮好,先不急著去做項目,必須在規劃做完后,再去做項目落地。”
按照常規,編制這樣的大規劃起碼要3年以上時間。“現在我們用半年多時間爭取編完,這是一個超常規速度。一定要有創新的工作方法和理念,才能做好這件事情。”彭明瀚說。
目前,外界都在猜測未來海昏侯國遺址的旅游觀光路線,彭明瀚對此進行了澄清。他說:“我們現在還沒有發布旅游觀光精品線路,這都是大家的想象。”
“現在要做的大量工作是協調團隊。”彭明瀚說,“我們的規劃團隊都是國內甚至國外有影響力的團隊,四五個團隊相互穿插工作。這些團隊之間有溝通機制,做到相互銜接、不起沖突,這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打造大文化品牌
彭明瀚坦言,要想做好海昏侯國遺址開發,就要以大文化的格局、國際化的視野來做。“要有高的起點,要有高的定位,因為這是一個有影響的國際文化話題。要把這個國際文化話題,變成未來大文化的發展藍圖。
“大文化的格局是要跳出海昏侯談海昏侯,要把海昏侯放到漢代的歷史文化時空中,在漢民族和漢文化的背景下來思考。如果就海昏侯談海昏侯,那格局就太小了。”彭明瀚說,“這也是為什么會做漢風小鎮,這個‘漢就不只是海昏侯,也不是漢朝,而是我們漢民族的文化。”
他向記者解釋到,中國現在很多的文化是漢朝定下來的,尤其是漢武帝時期,漢人的禮儀制度、生活習慣,以及國家大一統的政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管理格局等等,都是那個時候才定格的。
彭明瀚認為,“如果我們只做海昏侯,就沒有什么優勢了。如果做漢文化,這個品牌是大家共有的,誰先來做誰就占有先機。現在我們想到了,我們來做就占了先機。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不僅僅想著海昏侯,就要跳出江西,放眼全國,來認識和定位這個文化現象。正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感到非常有文化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
據介紹,海昏侯國遺址開發的特色是以文物、文化為核心價值,以文化為引領的社會發展區域項目,不為文化而文化,也不為文物保護而文物保護,而是著眼于全面的綜合的推動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我們把一個文化項目,當成一個社會文化區域發展項目來做,我想我們這次是有標桿意義的。”彭明瀚說,“要把海昏侯國遺址這個大文化品牌做亮、做大,我們要統一規劃和設計,發揮出它更大的文化影響力。”